株洲中考株洲中考中招改革系列方案公布
近日,株洲市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招生与中考、中招系列方案。
最为人所瞩目的两大看点,一是不再招收择校生,二是指标生招录不再靠学校推荐。
以往中招,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考不上好高中的初中生,只要家底殷实,掏一笔钱便可以择校生名义录取。又或者,有点关系门路的学生,甚至可以挤压掉真正优秀的学生。基于此,此番中招改革,着重对这些有碍招生公平的政策进行梳理,其实也正是捍卫每一个学生的平等受教育权。
当然,广义上而言,学生不可能都享受同等质量的高中教育,受资质影响差异,按照分数段录取以及学生志愿分配各个学校,也是通常的做法。但无论何种客观原因,在录取门槛前的机会均等,是教育机制应当保证的。这也就是说,即使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读不了好高中,只能归结于他自己不努力,从教育机会来说,他仍有这份权利。而不是诸如择校生一类,有钱就能上好学校,扭曲了均等的机会。
阳光中招,的确是一大进步,也是对学生走出义务教育阶段后所进行的第一堂社会教育课。如何给他们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权利的均等,这也正是塑造公民品格的重要一面。譬如过去那种,学生一考完,家长忙得团团转,忙找人,忙塞钱,不也正是对学生的一种另类言传身教?当信实力变成了信灰色人脉,高中教育又能给学生们带来些什么呢?
择校生、指标生对个体而言,可能确实起过正面作用,但整体上,这一制度的效果是欠佳的。在古代,择校生可以说是监生,即考不中科举的考生想做官,一是靠家族子弟推荐进国子监,二是通过出钱的方式进去。取得监生身份便能当官,监生大多非富即贵,但能力一般,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中的吝啬鬼严监生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指标生,在古代的对应体即是察举制。汉代实行这种机制,搞到后来,民谣却唱“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唐代还保留了部分推荐制,结果弄的很多文人去终南山隐居作秀,都试图走所谓终南捷径,但大多是东施效颦。
以此而言,缺乏公平的教育选拔机制,运行初期,虽无大碍,甚至也可能选拔出一些人才,但长久下去,没有透明的监督机制保障,所选拔的人难免泥沙俱下。而对一所学校而言,如果不符合其教育定位的学生涌入过多,也正是对其他正常途径入学学生的教育资源的一种侵占。君不见一些高中,口子越开越大,后门越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