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事见义与《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

来源:解志愿时间:

一、 《春秋》书法与叙事传统

所谓传统,指生发于过去,又持续作用于后代。《春秋》《左传》《史记》三部经典,为中国经学叙事、历史叙事、文学叙事之源头。对于后世之作用与影响,既深且远:史传、乐府、小说、戏曲之叙事,多受其沾溉;《春秋》书法、古文义法,亦皆为叙事之旁支与流裔。

叙事,或作序事,语出《周礼》,原指典礼进行之秩序,或音乐演奏之次第。据《说文解字》,其本字当作“叙”;后世作“序”者,同音通假。就语源学观之,中国传统叙事特重“叙”法,尤其关注前后、位次、措置、语序之经营。西方叙事学,渊源于小说,较注目“事”件、故“事”、情节。东西方叙事学,自源头而言,已殊途异辙,后来发展自然各有千秋。

孔子笔削鲁史,而作成《春秋》:据其史事,凭其史文,以体现褒讥、抑损、忌讳之微辞隐义,《春秋》叙事学由此形成,历史叙事、文学叙事亦自此衍化。左丘明著成《左传》,以历史叙事解释孔子之《春秋》经。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称《左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所谓先之、后之、依之、错之,皆是以《经》为指归,而致力于先后、位次之经营。清刘熙载《艺概?文概》称《左传》释经有此四法,其实《左传》叙事亦处处体现此义。

《孟子?离娄下》称其事、其文、其?,为孔子作《春秋》之三大元素。《礼记?经解》谓:“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汉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称孔子论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统合《孟子》《礼记》《史记》三家之说,约其辞文,为属辞之能;去其烦重,笔削史事,为比事之功。排比史事,连属辞文,皆“如何书”之法。清方苞倡导古文义法,《书〈货殖传〉后》提示“义以为经,而法纬之”,强调法以义起,法随义变。换言之,排比哪些史事,连属哪些辞文?皆缘“义”而发,亦随“义”作转变。世所谓意(义)在笔先,未下笔先有意(义),差堪仿佛。知晓其事、其文,与其义之交互关系,就可以明白《左传》如何因比事以明义,如何借属辞以显义。了解比事明义,属辞显义,有助于叙事传统之阐扬,见证《春秋》书法之发用。

二、 《晋公子重耳出亡》与《左传》纪事本末

《左传》《公羊传》《?梁传》,号称“春秋三传”,各以所得,解释孔子《春秋》经。《左传》以历史叙事解经,关注《春秋》“如何书”之“法”,《公羊传》《?梁传》偏重解读《春秋》“何以书”之“义”。就《左传》以历史叙事解经而言,所谓“叙事”,其一,指史事如何安排措置,此即“比事”之斟酌。其二,指辞文如何连缀修饰,此“属辞”之权衡。其三,古春秋记事成法,为“爰始要终,本末悉昭”(刘师培《古春秋纪事成法考》),于是吾人解读诠释史义,亦当运用系统思维,探究始终。

《春秋》《左传》,皆编年叙事,相关史事横隔而不连贯。其缺失,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所云:“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至宋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每事各详起讫”,“各编自为首尾”。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上》称扬纪事本末体之优长:“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于是既有是体以后,踵事相因者多,如宋章冲《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明唐顺之《左传始末》、清马?《左传事纬》、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吴?生《左传微》,皆其流亚也。由此观之,《左传》之为体,不只是编年叙事而已!细考《左传》叙事,如《重耳出亡》(僖公二十三年)、《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声子说楚》(襄公二十六年)三篇,堪称纪事本末体之滥觞。为篇幅所限,今仅就《晋公子重耳出亡》一篇,论述其纪事本末,且阐发其比事见义之书法。

纪事本末体,顾名思义,自然以叙事为主。就《左传》解释《春秋》经之面向而言,即先经、后经、依经、错经之伦,为比事见义之书法。就历史编纂学而言,方苞说义法,所谓“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真可作传统叙事学诠释解读之指南。义,为著述之旨趣,一篇之主脑。意(义)在笔先,未下笔先有意(义);犹宋苏轼述文同画竹,“画竹,必先有成竹在胸中”。义意,犹将帅,一军之进退离合随之;又如定位器,左右环绕,前后映带,要皆不离其宗。《春秋》,是一部诸侯争霸史;楚晋两大国之此消彼长,构成纷纷扰扰之《春秋》史。所谓春秋五霸,实主导其中之浮沉消长。晋文公重耳,在齐桓公小白之后,压胜荆楚,奠定中原霸业。重耳,本一公子哥儿,遭遇骊姬诬陷,不得不亡命天涯。《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以纪事本末体,叙述公子重耳流亡之历史:奔狄、过卫、及齐、及曹、及宋、及郑、及楚、及秦,前后十九年。其后得秦穆公资助,终于返国为晋君。晋文公三年文教,于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周天子三次召见,荣封为霸主。代行天子事,可以讨伐无礼。践土之会,以臣召君,号令天下诸侯。晋国之霸业自此奠定,一直持续到春秋中期始衰。

公子重耳何德何能,居然开创晋国之霸业?险阻艰难备尝,如何塑造一位理想之霸主?《左传》叙记公子重耳流亡期间,心智之成长,人情之练达,处事之圆融,采行纪事本末之体。十九年事迹,运以笔削、重轻、详略之叙事书法。诚如刘知?《史通?载言》所云:“言事相兼,烦省合理。”令人读之,娓娓不倦,览讽忘疲。《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叙公子重耳出亡,正为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温之会、践土之盟作张本,所谓“先经以始事”,皆排比史事,以见史观、史义之方法。以下,将以《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以下称本文)为探讨文本,叙说“比事见义”“属辞显义”之情形。纪事本末体“爰始要终,本末悉昭”之书法,亦略加阐说论述。

三、 详略重轻,笔削示义

公子重耳遭骊姬之祸,流亡在外十九年,最终返晋得国,进而胜楚称霸。其中关键,在于“得人”。《左传》经由拟言、代言,一篇之中,曾三致其意焉。“得人”二字,乃一篇之主脑,左丘明纂叙此篇之指义:蒲城遭伐,重耳自言,保命享禄,“于是乎得人”拈出“得人”二字,作为一篇文眼,于是或笔或削,或详或略,或轻或重,多缘此而发;史事如何编比,辞文如何损益连缀,亦多脉注绮交于“得人”之旨义中。

“奔狄”一章,《左传》所列“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等流亡团队成员,固然个个是人才;《史记?晋世家》尚有先轸、贾佗,与狐偃、赵衰、魏武子,号称“贤士五人”。及曹一章,僖负羁妻之言“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云云,所谓“得人”,曾获僖负羁妻之认证。“及郑”章,叔詹之谏称:“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公子重耳之得人,再经叔詹确认。“及楚”章,楚子曰:“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公子之得人,又三经楚成王印可。其他,如子犯稽首受块而载之,公子安齐,从者以为不可;姜氏醉遣公子,与子犯谋;秦穆享重耳,赵衰曰重耳拜赐、重耳敢不拜云云,由此观之,《左传》叙事之视角,全在从者,而不在公子。盖公子重耳之得土有国,必先“得人”!善哉,叔詹之言“有三士足以上人”,何况十数人?此《左传》之人才观,作为历史资鉴,治国经世,有足多者焉,故左氏书重辞复如此。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祭义》:“书之重,辞之复,其中必有大美恶焉,不可不察也!”吾于《左传》四称“得人”,亦云。

本文一篇之旨义既在“得人”,可见晋文成就霸业,主要在因人成事,《易》所谓“三人同心,其利断金”。一篇旨趣既在“得人”,于是笔削取舍、重轻详略,多据此表述。中国传统叙事学之着眼点,在主宾、重轻、详略。换言之,在经由或笔或削以见义,篇幅之长短,字数之多寡,多准此以作斟酌:主意归趣所在,多详说、重言;至于宾位,则多轻言、略叙。至于岁月之久暂,几乎未曾考量。如重耳流亡,“处狄十二年而行”;《左传》止叙二事: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将适齐,与季隗对话。叙十二年事迹,全文凡152字。其余七年,安章措词,却用712言,每年均分102字左右。由此观之,《左传》叙事传人之详略重轻,多以斯篇指归为主要考量,不以岁时之短长久暂为商榷。举凡有助于塑造公子重耳“得人”创霸之史实者,则详载、重言;反之,则轻描淡写、简言略叙。如过卫,只叙“卫文公不礼焉”;及宋,止叙“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其他一概不及,以无补于主意大义故。

公子重耳落难出亡,顺道造访诸国,广结善缘,虽险阻艰难备尝,而民之情伪亦尽知之,诚有助于政治之应变,人情之练达。此一理想领袖之培训历程,自是本文之主体与重点,故《左传》于“及齐”“及曹”“及郑”“及楚”“及秦”五章,详哉言之,重点强调。清章学诚《文史通??答客问上》称:“《春秋》之义,昭乎笔削;笔削之义,必有详人之所略、重人之所轻,异人之所同,而忽人之所谨。”而孔子于此中“独断于一心”,富于别裁心识,所以能成一家之言。《左传》于此,类叙相关事迹,运用烘云托月之叙事法,以凸显公子重耳心智之成长与转化。采用纪事本末体之叙事法,笔之于僖公二十三年,为同年《春秋》经“九月,晋惠公卒”;二十四年“冬,晋侯夷吾卒”,作为张本。杜预《春秋序》所谓“先经以始事”;传统叙事学所谓“预叙”。更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春,秦伯纳公子重耳,即位为晋君,作“原始要终,本末悉昭”之情节交代。

四、 类叙事迹,表述心智之成长??比事观义之一

公子重耳性情之转换与成熟,当是本文之主脑与大义,犹斯巴达勇士对哲学家皇帝之训练。所不同者,公子重耳出于自我调适,与斯巴达之训练注重“由外铄我”,显然有别。言事相兼,烦省合理,固是《左传》行文之特色;然就本文而言,《左传》纯粹叙事处并不多;而借言记事,透过人物对话,以凸显人物性情、个性者,反而所在多有。此种“借乙口叙甲事”之手法,《史通?叙事》说叙事方法,其三有“因言语而可知”者,于此篇最多,最具特色。借历史情境中之人物,述说眼前之人与事,不但亲切,备感真实,同时借言记事,“因言语而可知”,旁观侧写,绝妙烘托,情韵神韵多可于此中见之。

公子重耳心智之成长转化,《左传》往往借“因言语而可知”之记言叙述之。其叙事方式有二:其一,类比见义,意在言中。《左传》笔削史乘,选取处狄,季隗之言;及曹,僖负羁妻之言;及郑,叔詹之言;及楚,楚子之言;之秦,怀嬴之言等。比事而观照之,其性情之转化,气质之提升,已呼之欲出。由季隗之言,重耳之缺乏同理心,罔顾他人感受,自私自利之公子哥儿心态,可以想见。过卫,乞食于五鹿,野人与之块,公子怒而欲鞭之;由肢体语言,知行有不得,动辄怨怒,公子哥儿之性情仍未调整。及齐,公子安于现状,未有远图。从者将行,姜氏勉以志在四方,公子不以为然。由姜氏晓以“怀与安,实败名”,知重耳犹然怀思美眷,安于逸乐,公子之息气依然故我。以上三节载记,《左传》采用“言事相兼”之叙事艺术,除记言之外,又参以叙事,以终其义。如处狄篇,接叙季隗“请待子”之言,自私无情正与痴心有情相衬映。过卫篇,野人与之块后,接叙子犯“天赐”之言,稽首受而载之。土块之贱,顿成得土有国之天赐。将去齐,醉遣公子;及醒,“以戈逐子犯”。由醉遣、戈逐,知公子之桀骜不驯、妄自尊大。唯经一事,长一智,自有助于人情之练达。故于“及曹”一章,曹共公观其裸;而僖负羁之妻,馈盘餐、置璧玉,于是“公子受餐反璧”。公子温文儒雅形象,与前三章几乎判若两人。公子重耳之气度胸襟,从此定位,渐有领袖之气质。心智之自我成长,亦与时俱进,逐渐完成了类似“哲学家皇帝”之训练。

《左传》叙晋公子重耳领袖人格之完成,多采借宾形主、烘云托月之陪叙法。如“及曹”章,借僖负羁妻之言,倡言“夫子必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已预叙重耳将返晋国,晋文公将称霸诸侯,此自僖负羁眼中看出,从口中道出。“及郑”章,借叔詹谏言,断定晋公子重耳返国为君,乃“天之所启,人弗及也”。“及楚”之章,再借楚成王之观察“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重耳形象已自鲁莽任性,提升为稳重、内敛、豁达、斯文!且谓姬姓诸侯,将由晋公子振衰起弊:“天将兴之,谁能发之?”重耳王位,为天命所归,此叔詹、楚成之共识。钱锺书《管锥编》称《左传》长于拟言代言,谓是院本小说之椎轮草创。历史人物之对话,而出于拟言、代言,一则借言记事,再则推动情节,三则凸显个性身份,《史通?叙事》所谓“因言语而可知者”,传统叙事学谓之言叙、语叙。

《左传》之言叙、语叙,有夫子自道,即自表个性襟抱者,如“及楚”一章,楚子餐重耳,直言:“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楚成王公然政治勒索,公子重耳将如何应对?言为心声,出辞自述,往往可以体现说者心态。此时之重耳,不过是位流亡之公子,尚未返晋,尚未得土,尚未有国。然面对强权如楚成王之勒索,举凡损及晋国现有利益者,一丝一毫要皆不肯退让。所谓:“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其言外之意,分明耍赖,不愿意丝毫割爱。虽流亡公子,自见得土友国之君王气象,自非昔日之吴下阿蒙可比。楚成王闻言,哪肯放过?又赞一言:“虽然,何以报我?”既然强人所难,逼人太甚,于是公子重耳亦强势回应,所谓“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退避三舍,虽亦军事冒险,若兵谋进退无虞,亦可以无害,故公子许诺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叙晋楚城濮之战,晋师退避三舍。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对楚成王之言,堪称“先传以始事”。原始要终,张本继末,自是古春秋记事之成法,刘师培《左?集》之说,《左传》叙事可作印证。

总之,《左氏》选取史料,针对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间,足以凸显其心智之成长、性情之圆融、襟抱之开通,裁断之明快者,类聚而群分之。排比前后之记言,或叙事之事迹,作本末始终之勾勒串叙,而一代霸王晋文公人格风格之形成,乃不疑而具。

五、 女德?范,对叙显义??比事观义之二

自古以来,妇德为“四德”之一,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左传》叙《晋公子重耳出亡》,叙次四位奇女子:于狄,为季隗;于齐,为姜氏;于曹,为僖负羁之妻;于秦,为怀嬴。公子重耳于流亡生涯中,先后巧遇四位妇德完备之奇女子,或安定其心,或鼓舞其行,或雪中送炭,或劝善规过,要皆流亡之奇缘,生命中之贵人。《左传》叙写流亡公子,饶富霸主气象;却又图写四位奇女子之深明大义、高瞻远瞩、观察入微、义正辞严,诸般形象,与晋公子重耳之言谈举止相较,彼此对比衬托,形成反差之效果,自然见于言语之外。《礼记?经解》称:“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春秋》比事之书法,有类比见义之法者,已详论于前节。又有对比显义之方,四位奇女子之言行,对叙公子重耳之德行言语,亦《春秋》书法比事观义之叙事艺术之一。

《左传》叙写四位奇女子,处处多与公子重耳之言语德行相对比。如将适齐,季隗应对重耳“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之言,谓待二十五年,年已五十,无所谓嫁或不嫁,答得干脆大方;且谓“请待子”。深明大义如此!痴心期待如是!相较之下,公子重耳之自私孟浪,便觉自惭形秽。及齐,公子安之。从者谋行,将去齐他往,公子不可。姜氏勉以“四方之志”,戒以“怀与安,实败名”。姜氏之高瞻远瞩,警戒宴安鸩毒,胸襟气度如是高尚,真非常人所及。重耳既不肯行,姜氏乃与子犯谋,醉遣公子。姜氏能割恩断爱,公子?一心迷恋温柔乡、安乐窝。姜氏女德足为?范,对照公子重耳之“不可”“无之”,以戈逐子犯诸负面作为,于叙事手法,是谓对叙显义;于文学技巧,谓之对比成讽。“及曹”章,叙僖负羁妻之观人术,直言断定“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据此推论“夫子必反齐国”“必得志于诸侯”;若“诛无礼,曹其首也”云云,为僖公二十四年春,公子返回晋国,即位为君王。以及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攻曹,预作张本。但看僖负羁妻盘餐置璧,公子重耳“受餐反璧”,即可见于取予授受之道,已颇有讲究,谦恭辞让君子之德操,跃然纸上。第四位奇女子,为怀嬴。怀嬴,先婚配予怀公,再重婚予公子重耳,可能因此引发重耳不悦。不满之情绪,引发沃盟时“既而挥之”。怀嬴义正辞严,争取平等权利:“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反诘有力,石破天惊。公子知惧能改,降服而囚。大丈夫能屈能伸,知所进退,重耳于人情世故,已多所体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成王曾言:“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从上述奔狄、及齐、及曹、及秦之对比叙事,可以相互发明。

属辞比事之教,历史编纂之学,人物形象塑造之法,以及传统叙事之方,理一分殊,彼此之间多有相通相融之处。编比史料,排比史事,其法有二:或以类比,或以对比。就对比叙事而言,或得失功过相?,或善恶贤否相较,多可收映衬、烘托之效。《左传》叙公子重耳出亡,主意指趣在“得人”,所谓“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因此,叙事脉络不在公子重耳,而在从者;叙事者不在公子重耳,而是季隗、姜氏、僖负羁妻、怀嬴;以及子犯、叔詹、楚子。就人物形象而言,女性为对比叙事,男性为类比叙事。对比、类比相辅相成,可以相得益彰。

六、 原始要终,本末悉昭??纪事本末体之滥觞

中国史书有三大体例:编年体,以岁时月日为叙事经纬,《春秋》《左传》可为代表。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叙事焦点,《史记》《汉书》诸正史可作典范。纪事本末体,以事件发展之来龙去脉为叙事基点,迟至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方有成书。编年、纪传,各有优劣得失:《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九称:“纪传之法,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编年之法,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于是袁枢因司马光《资治通鉴》而重编之,以事件为主,每事自为首尾。“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上》称扬其优长,以为“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因事命篇,体圆用神,谓深得《尚书》“疏通知远”之教。清韩?《左传纪事本末?序》称《左传》:“传一人之事与言,必引其后事牵连以终之,是亦一人一事之本末也。”其实,《左传》叙事,切合纪事本末体格式者亦有之。

《左传》祖始《春秋》之编年,年月井井,人物事件系于相关岁时之下,堪称编年体成熟之作。然细勘《左传》之以历史叙事解释《春秋》,却发现有《重耳出亡》《吕相绝秦》《声子说楚》三篇,皆攸关晋国争霸、称霸、奠霸之来龙去脉。叙事事件横越数年,却同置于一篇之中,终始本末,首尾一贯,堪作纪事本末体滥觞于《左传》历史叙事之明证。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其事迹之终始本末,同时载记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年之内,并未散叙于相关岁时之篇章中。一事自具首尾,前后始末了然,确有“疏通知远”《书》教之特色。公子重耳遭骊姬诬陷,仓皇出逃,时当周惠王二十一年,鲁僖公四年(前656)。首先,奔狄,处狄十二年而行。其后七年之间,过卫、适齐、之曹、及宋、及郑、访楚、至秦,直到周襄王十年,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始自秦返晋,即位为晋君。重耳流亡之始末,《左传》同载于一篇之中,传承“原始要终,本末悉昭”之古春秋记事成法,堪称后世纪事本末体之滥觞。而《春秋》比事以见义之书法,虽经转化,亦得以考见。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论《左传》之解释《春秋》,有先经、后经、依经、错经之伦。《左传》所叙纪事本末三篇,要皆攸关晋国争霸、称霸、奠霸之事件。考其作用,或先经以始事,如《晋公子重耳出亡》,为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晋文公一战而霸,预作张本。《吕相绝秦》,为秦晋外交折冲史,作一系统叙事;且为麻隧之战晋胜秦败作一历史解释,可作攻心用谋之资鉴。《声子说楚》,则细数楚材晋用之历史,亦综合叙说晋楚争霸中,人才之依违,战役之成败,兵谋之高下,以及楚晋势力之此消彼长。要皆睹一篇,而可窥数十年诸事之本末。《尚书》因事命篇,疏通知远之效应,此中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