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教师的文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文体思维

来源:解志愿时间: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增强教师的文体意识,把教师的目光吸引到阅读文本的体式差异上来,让教师真正做到“依体而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头脑里构建清晰的文体思维框架,做到“依体而读”。宁波市近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业考试现代文阅读题,为我们如何做到“依体而教”和“依体而读”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文体意识;文体思维

文体是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和类别,它体现了人们在长期的读写实践中对文章作品本身的规律和特质的认识与把握。文体通常分为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散文、小说、诗歌、剧本,包括童话、寓言、神话等都分属文学文体,而议论文、说明文,包括新闻、书信等则分属实用文体。

不同的文体自有不同的表达目的、功能和语体特点,因此具有不同的教学价值,也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另一方面,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总是就特定体式的具体的文本进行的。不同体式的文章,其阅读目的、阅读方法自然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体思维,阅读才能有效进行。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曾提出:“阅读课,应当研究各种文体的教学。”他?为阅读教学中只有抓住各种文体的特点,学生才能比较容易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作者的思路,乃至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特点。钱理群教授有一篇解读《走向虫子》的文章??《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文章开宗明义提出:“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关键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这段话更是深刻揭示了阅读和文体的关系,它启示我们教学中应该“依体而教”。

事实上,那种不管文体差异,千篇一律的阅读教学在当前的初中语文界普遍存在。学生十来年学下来,在阅读上还是不具备根据不同文体运用不同阅读思维的能力。笔者曾经对某校初二师生的文体意识和文体思维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六七十的教师对文体差异缺少关注,教学中文体意识淡薄,更谈不上专业的文体研究,他们经常会把诗歌当作散文教,把散文当作小说教。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则不具备有价值的文体思维。他们分不清散文和小说在文体上的具体差别,除了散文是真实的,是形散神不散的,小说是虚构的,小说要有三要素等一些笼统的概念之外,便很难就具体的文本说出个所以然了。至于对童话、寓言、神话等文体的差异,更是茫然。可以说,师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就文体特征方面而言,不是显得大而无当,就是显得鸡零狗碎,缺乏系统的文体知识结构和具体的文体思维能力。因为缺乏足够的文体意识和文体思维,阅读教学往往处于无章、无序、无法、无效的尴尬境地。

鉴于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增强教师的文体意识,把教师的目光吸引到阅读文本的体式差异上来,让教师真正做到“依体而教”。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头脑里构建清晰的文体思维框架,做到“依体而读”。唯其如此,阅读教学才可能是专业而高效的。

那么,在目前的教学背景下,怎样快速有效地引领广大师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充分关注文体,做到“依体而教”和“依体而读”呢?也许,近三年宁波市初中语文学业考试现代文阅读题的命制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试题及评析

阅读材料是有关洪素丽及其散文《苦瓜》。问题设置如下:

【初识?散文之形】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4分)

《苦瓜》一文有对苦瓜的说明,如第②段说明了苦瓜的( )、( );有对相关事件的叙述,如第③段“我”替日本朋友( ),第⑤段“我”和友人躺在藤架下看苦瓜;有对苦瓜的描写;有对苦瓜的议论……

2.作者写苦瓜,为什么要从齐白石的题字写起?(2分)

【细品?散文之言】

3.洪素丽擅长木刻画,下列语句最有木刻画味道的一项是( )(3分)

A.苦瓜的苦是令人清心寡欲的苦,不是“哑子吃黄连”的苦。

B.密深深的叶子像五爪龙掌,叶心透明的绿,叶脉一丝丝,一条条地浮起。

C.满满一桌上,有清炖苦瓜,苦瓜炒蛋,苦瓜炒肉丝,肉丝炒苦瓜……

D.此间的公寓,我在窗台上种了一盆小小的苦瓜藤,不指望它开花结果。

4.根据“相关言论”,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5分)

【深悟?散文之神】

5.以下推测最不可能的一项是( )(3分)

A.洪素丽可能非常崇拜“苦瓜和尚”。

B.洪素丽可能会回台湾定居。

C.洪素丽可能不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D.洪素丽写《苦瓜》可能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6.有人认为第②段中“我一样也没试过,但,想来一定是有效的”这句话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明理由。(4分)

7.通读材料,结合相关内容,品出洪素丽笔下的苦瓜之“味”,展现你的研读成果。(6分)

在命题思路上,命题者以洪素丽散文《苦瓜》的阅读为纲,设置了“初识?散文之形”“细品?散文之言”“深悟?散文之神”3个板块。这一命题思路符合考生阅读文章时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更难能可贵的是,命题者充分关注散文的文体特征。首先,从“初识?散文之形”“细品?散文之言”到“深悟?散文之神”,其实就是紧扣散文的三大内容:形、言、神。其次,好的散文,肯定是通过精准的言语表达传递出作者独特的感悟和人生经验。这一阅读题的很多题目都是紧扣散文这一特质的。如第4,5,6,7题其实都是引导考生从“散文是作者用精准的语言来抒写其独特感悟和人生经验的”这一角度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要求考生把思考的落脚点集中在作者身上,从作者的习惯、经历、思想、情感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表达。这完全符合散文阅读的特点。如果考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具有良好的阅读散文的文体思维,那么,做这些题目的时候就有了依托、有了方向。

二、试题及评析

阅读材料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满足的人的衬衫》。问题设置如下:

【童话?故事】

1.“重复中有变化”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5分)

[我认为这个故事很简单,不断重复,就是一次次去寻找满足的人的衬衫。在寻找中,找到的三个人依次是( )]

[才不是这样简单的重复呢!我发现每一次寻找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 )]

【童话?语言】

2.本文的开头有两种不同的译文,你觉得哪种译文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的特点?请说明理由。(3分)

A.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B.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很疼爱他,视若珍宝。可这个王子总是郁郁寡欢,整天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童话?形象】

3.故事中王子和小伙子没有姓名,他们都具有典型意义。请你说说他们分别代表了怎样一类人。(4分)

【童话?意义】

4.国王找到“衬衫”了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这一试题在命题形式上延续了的思路,依旧围绕文体特征来命制题目。命题者把4道题目分设在“童话?故事”“童话?语言”“童话?形象”“童话?意义”4个板块中,题目设置既符合童话阅读由浅入深的规律,又符合童话阅读的文体特征。可以说,故事、语言、形象和意义这4个板块涵盖了童话阅读的全部。第1题考查的是对童话的情节特征的认识。童话的情节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摇摆”,这些摇摆着的情节,看似相似,其实,每一次出现都略有不同,且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童话情节就是在看似重复的摇摆中奔突向前。第2题则是关注童话的语言。童话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儿童,所以,童话的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是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如果考生知道了童话的这一文体特征,那么这道题便不难回答了。第3题是考查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童话的情节可能是荒诞的,但是,童话中的人物却一定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社会生活中某类人的缩影。所以,我们要善于通过荒诞的情节看到生活的真实,而这其中的媒介就是人物形象。第4题则是一道开放题,要求考生不只是停留在情节猜测的层面,而是对“衬衫”这一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物件有深刻的认识,并能结合全文的情节逻辑和人物性格对情节进行分析判断,考查的其实是对童话主题的理解。童话的情节可以较为简单,语言可以较为浅显,但童话的主题却往往是深刻的。所以,回答这道题要往深处走,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四道题的命制,完全是以童话的文体特征作为主线,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地考查考生的阅读思维和阅读能力。如果考生具有阅读童话的文体思维,那么答题就会轻松不少。

三、2017年试题及评析

阅读材料为蔡?淇的《蜕变》。问题设置如下:

【故事 ?场景的组合】

1.阅读小说先关注故事。请根据故事内容,各用一个词填空。(4分)

小小的毛毛虫,伴随着“她”走过童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

小小的婴儿床,承载了“她”“ ”“ ”的童年。

故事以毛毛虫为线索,始于初遇时的 ,历经再见时的恐惧,终于凝望时的 。

【语言?意义的蕴含】

2.画线句中,“她”两次说“不要怕”,仅仅是在安慰女儿吗?请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称呼 ?人物的标识】

3.小说中没有出现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用“她”来代替。请说说作者的意图。(4分)

【标题 ?主旨的暗示】

4.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小说标题“蜕变”的理解。(6分)

这一试题,命题者延续前两年的命题思路??紧扣文体特征,按照“故事?场景的组合”“语言?意义的蕴含”“称呼?人物的标识”“标题?主旨的暗示”4个板块设题。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这篇小说的故事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采用了4个场景的组合。所以,理清4个场景则是把握了小说的基本内容。基于此,在第1题中,命题者从岁月变化、人物变化、心理变化的角度来考查考生对小说故事内容的把握。语言是意义的居所,语言的能指并非所指,所指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明确。基于此,命题者通过第2题引导考生关注小说人物的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让考生通过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语言去揣摩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这种阅读思维完全合乎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仅代表个体,更是群体的缩影。就像京剧脸谱,具有符号化的特性。基于此,命题者通过第3题去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形象典型性的认识。如果考生知道了小说人物的这一特点,便不难明白,这里的“她”并不只是一个人,更是一切成长蜕变者的典型代表。第4题则是典型的层级赋分题,主要用来甄别学生的思维水平差异。命题者要求考生利用前后文中的线索来探究某一具有深刻意蕴的词语的内涵,这是一项必备的小说阅读策略。“蜕变”一词对考生而言也许是陌生的,但是,如果考生如能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根据小说情节发展,不断生成意义,就能理解“蜕变”一词所蕴含的从外形变化到心理变化再到心灵成长的过程。因此,答好此题除了思考的准确、全面与深入,以及表达的逻辑性之外,关键还得基于对小说情节和主题关系的把握和理解。

通过对宁波市近三年初中语文学业考试现代文阅读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依体命题”,这是宁波市初中语文学业考试三年来一直坚守的阅读题命题导向。从某种角度说,考试是教学的风向标,中、高考试卷上的任何一处细微变动都可能带来一场教学上的风暴。这种“蝴蝶效应”,让命题成了一件须慎之又慎的事情。宁波市初中语文学业考试的命题者们真可谓用心良苦,三年来,他们始终坚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用鲜明的提示语(【】中的内容)来提醒考生调动文体思维,引导考生“依体思考,依体答题”,让考生的“应答之旅”俨然成了“学习之旅”。从考生层面来说,他们若能拥有系统的文体知识、健全的文体思维,就必定能在答题时事半功倍,先人一步。而这一切,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强化“文体意识”,落实“依体而教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