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佚诗《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笺释

来源:解志愿时间:

赵永刚

群峭会龙场,戟雉四环集。迩觏有遗观,远览颇未给。寻溪涉深林,陟下层隰。东峰丛石秀,独往凌日夕。崖穹洞萝偃,苔骨径路涩。月照石门开,风飘客衣入。仰窥嵌窦玄,俯聆暗泉急。惬意恋清夜,会景忘旅邑。熠熠岩鹘翻,凄凄草虫泣。点咏怀沂朋,孔叹阻陈楫。踌躇且归休,毋使霜露及。

笔者最近在查阅嘉靖三年(1524)本王阳明《居夷集》时,发现了这首题为《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的诗,此诗是《王文成公全书》失收的一首佚诗。束景南将此诗收入《阳明佚文辑考编年》,并作了一些考释,但是考释部分过于简略,对于此诗的文献与文学价值论述更少,故笔者详细笺释如下。

嘉靖三年(1524)本《居夷集》共三卷,前二卷为阳明谪居贵州时的作品,附录一卷为狱中诗和赴谪诗,卷首有丘养浩序言、卷末有阳明弟子韩栋与徐珊跋文。丘养浩序曰:“嘉靖甲申夏孟朔丘养浩以义书。”可知该书刊刻于嘉靖三年(1524)四月。至于刻书者丘养浩,乾隆《福建通志》卷四十五曰:“丘养浩,字以义,晋江人。正德辛巳进士,授余姚知县。”可知丘养浩此时在阳明家乡余姚知县任上。嘉靖元年(1522)二月十二日,阳明之父王华去世,此时五十三?的阳明还在余姚家中守制,与知县丘养浩有所交往,丘养浩刊刻《居夷集》应该也曾征得阳明首肯,刊刻之后也会送呈阳明,因此该诗确为阳明之作无疑。

正德元年(1506)二月,阳明弹劾权奸刘瑾,被谪贵州龙场驿。正德三年(1508)春,阳明抵达龙场。“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居住环境异常恶劣,阳明曾三易其居。阳明《何陋轩记》曰:“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于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阳明到达龙场之后,并无现成房舍供其居住,最初暂且在山野树丛之下结草庵以栖息,阳明有《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一诗以记其事。“草庵不及肩”,过于低矮;“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草庵难避风雨。所以,草庵只能暂时栖身,无法长久居住。阳明拟在龙场另寻一山洞作为安身之所,何以会萌生此念呢?因为六年前阳明曾久居故乡余姚阳明洞中行导引之术,熟悉山洞环境,深知山洞可以作为居住之所。因此阳明在龙场登山临水,寻找山洞,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东峰有石洞甚为宽敞,比草庵更易遮风避雨,遂将其更名为阳明小洞天,以寄思乡之情,且为找到住处而欣喜。关于阳明洞的形制规模,乾隆《贵州通志》卷五曰:“阳明洞,在龙冈山半岩下,高敞深广各二三丈,顶石如凿,旧名东洞。明王守仁谪居龙场,游息其中,更名阳明小洞天,书于石嵌洞中。”故《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一诗,即作于正德三年(1508)春季,发现阳明洞之初,未迁入阳明洞之前。阳明迁入阳明洞之后,又写了三首诗,题为《移居阳明小洞天》(因《王文成公全书》漏收《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故误将《移居阳明小洞天》题为《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共二十二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八句写阳明洞外之景及发现阳明洞之经过,中间八句写初遇阳明洞及阳明洞内之景,末尾六句写阳明洞内之思。

“群峭会龙场,戟雉四环集”,起首两句是阳明登上龙场最高峰之后,俯瞰龙场诸峰的景象。“群峭会龙场”之“会”字下的巧妙,“戟雉四环集”之“集”字下的巧妙,正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之“赴”字,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评此“赴”字曰:“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我们也可以借鉴吴氏之语评阳明之“会”字、“集”字,龙场群山环绕,如戟雉环集,本是自然生成,是客观存在的地貌特征,用一“会”字、“集”字,就变客观为主观,变无情为有情,似乎龙场群山环抱之中的阳明洞正虚位以待,等待一位圣贤王阳明的到来,正如阳明《移居阳明小洞天》所言“古洞荒僻,虚设以相待”。阳明洞为阳明提供了栖身之所,阳明则得江山之助,在阳明洞中悟道,实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突破。山川有情,成就圣贤;圣贤有成,润泽山川。成己成物,物我交融,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迩觏有遗观,远览颇未给”。迩者,近也。《尚书?舜典》:“柔远能迩,?德允元。”鲍照《春羁》:“征人叹道遐,去乡?路迩。”觏者,见也。《诗经?大雅?公刘》:“乃陟南冈,乃觏于京。”遗观,龙场周围的文化遗存。据乾隆《贵州通志》记载,龙场周围尚有象祠一座、僧舍两处、文昌阁一处。这些“遗观”大都淹没在深山丛林之中,在近处才能清楚地看到,如果距离过远就非目力之所能及,即“远览颇未给”。给者,及也。《国语?晋语》:“诫莫如豫,豫而后给。”韦昭注曰:“给,及也。”

“寻溪涉深林,陟下层隰”。“寻溪涉深林”,是自上往下写,自在上之深林下而寻找山下之溪水;“陟下层隰”,是自下往上写,自在下之层隰上而攀援山上之峰崖。句法与杜甫《秋兴八首》“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类似。

“东峰丛石秀,独往凌日夕”。在日夕薄暮时分,阳明前往东峰,足见阳明寻找山洞之艰辛,亦可见阳明对山水泉石爱好之深,即使在贬谪之地,也时常登山临水,欣赏龙场山水。如《诸生来》:“林行或沿涧,洞游还陟。”《溪水》:“坐石弄溪水,欣然濯我缨。”阳明早年既有山水之好,他的诗集中就有很多山水诗,记载了他对山水的痴迷之情。如《忆鉴湖友》:“空有烟霞好,犹为尘世留。”有时流连山中,数日不还,如《游牛峰寺》:“两到浮峰兴转剧,醉眠三日不知还。”有时对佳妙山水的思念形之于梦寐之中,如《忆诸弟》:“久别龙山云,时梦龙山雨。”阳明何以“独往凌日夕”?据《移居阳明洞小洞天》“童仆自相语,洞居颇不恶”,以及《瘗旅文》“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可知阳明也曾从家中带来两名童仆。但是这两名童仆并没有陪同阳明寻找山洞,一来是两名童仆没有阳明的泉石烟霞之好,二来是两名童仆此时皆已病倒,阳明还要反过来照顾他们。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载其事曰:“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

以上八句写阳明洞外之景及发现阳明洞之经过,下面八句写初遇阳明洞与阳明洞内之景。

“崖穹洞萝偃,苔骨径路涩”。穹者,高也。司马相如《长门赋》:“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李善注曰:“穹,高貌。”“崖穹洞萝偃”,言山崖之上的洞口藤萝四布。骨者,滑也。《庄子?达生篇》:“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陆德明《经典释文》曰:“消,如字,本亦作滑消。”路涩,道路险阻。简文帝《陇西行》曰:“乌孙途更阻,康居路犹涩。”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曰:“途穷见交态,世梗悲路涩。”“苔骨径路涩”,言阳明洞口苔痕湿滑,道路难行。

“月照石门开,风飘客衣入。”“独往凌日夕”,言出发时间是在夕阳西下之时;“月照石门开”,言发现阳明洞的时间是在明月高悬之时。明月朗照,石门洞开,山高风爽,客衣飘拂,阳明惊讶喜悦之情不难想见,此时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仰窥嵌窦玄,俯聆暗泉急”。写阳明入洞之后,仰观俯察的景象。阳明洞高约四米,夜晚洞内无光,所以阳明仰望,发现山洞昏黑高阔,是为“仰窥嵌窦玄”;“俯聆暗泉急”,洞内有水流之声,是暗泉流动。阳明洞内确实有山泉,《移居阳明小洞天》曰:“清泉傍厨落,翠雾还成幕。”

“惬意恋清夜,会景忘旅邑”。前文是言景,这两句是抒情,是对前文的小结。清夜惬意,使人流连而忘返。新?现的山洞,景色清幽,轩敞开阔,足够主仆三人居住,又有清泉汲引,眼前的景象让阳明暂时忘却了自己还是戴罪之身、迁谪之客。

最后六句是阳明在洞内之思,是哲理性的升华。

“熠熠岩鹘翻,凄凄草虫泣”。熠熠,鲜明闪烁的样子。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丹鸟飞熠熠,苍蝇乱营营。”凄凄,凄凉悲伤的样子。范缜《拟招隐士》:“岁晏兮忧未开,草虫鸣兮凄凄。”阳明在洞内仰观有翻飞之岩鹘,俯察有泣吟之草虫,仰观俯察的观察视角与“仰窥嵌窦玄,俯聆暗泉急”相呼应。在上之岩鹘色泽熠熠,身姿矫捷;在下之草虫则悲吟凄凄,凄凉哀叹。同处一个山洞之中,同处一个环境之下,岩鹘与草虫的遭遇何以会迥然不同,眼前的景象引发了阳明的深思。另外,同样是身处环境恶劣的贬谪之地,阳明不单是身康体健、心情愉悦,而且体悟真理、教化诸生,实现了人生的光辉转折。反观阳明的两位童仆,却是郁郁寡欢,相继病倒。更有甚者,在之后的生活中,阳明还目睹了一位经过龙场的吏目以及其子其仆的惨死,《?旅文》曰:“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叹。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环境相同,境遇不同,阳明此时似乎隐约体悟到决定人生悲喜忧惧的关键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内在的心灵,或者说是在心而不在境。尽管此时的阳明还没有彻底从朱熹“性即理”的影响下解脱出来,但是他已经朦胧地意识到“心即理”的哲学理念。

阳明弟子徐珊《居夷集跋》曰:“夫子居夷三载,素位以行,不愿乎外,盖无入而不自得焉。其所为文,虽应酬寄兴之作,而自得之心,溢之言外。故其文宏以肆,纯以雅,婉曲而畅,无所怨尤者,此夫子之知发而为文也。”诚如徐珊所言,阳明居夷处困,依然能实现人生的飞跃,所凭借的正是“素位以行”。阳明非常重视“素位以行”,如《与王纯甫》所言:“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素位以行”是儒家重要的处世之道,《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所谓“素位以行”就是安于当下而不怨天尤人,即是指君子会根据所处的位置而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至于处理方式的选择,当然要尊重所处的位置,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持守内心的价值标准,不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扰乱内在的价值标准。正如阳明《观德亭记》所言:“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弛。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德者,得也,“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正赖乎对内在价值标准的持守不渝。

“点咏怀沂朋,孔叹阻陈楫”。“点咏怀沂朋”,典出《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阳明用此典故,意在表达对得意门生徐爱等人的思念之情。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正德二年(1507)载曰:“是时先生与学者授,虽随地兴起,未有出身承当,以圣学为己任者。徐爱,先生妹婿也。因先生将赴龙场,纳贽北面,奋然有志于学。爱与蔡宗兖、朱节同举乡贡。先生作《别三子序》以赠之。”去年年底徐爱等三人进京参加会试,此时会试已经放榜,但是山川阻隔,音问迟滞,阳明尚不知徐爱等人是否高中,内心时常惦念此事,思念徐爱等人。“点咏怀沂朋”,是对徐爱等弟子的关切。“孔叹阻陈楫”,据《论语》所载,孔子在陈处困时曾两次喟然而叹,一处见于《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另一处见于《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阳明“孔叹阻陈楫”一句应该是同时涵摄了这两处典故,《公冶长》所言“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是阳明对弟子的关切;《卫灵公》所言“君子固穷”是表达自己的操守。阳明用这两个典故,也与自身处境贴合,孔子在陈绝粮,从者愠见,阳明在龙场亦绝粮,从者亦愠见,阳明有诗《谪居绝粮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为证,其诗曰:“谪居屡在陈,从者有愠见。”

“踌躇且归休,毋使霜露及”。踌躇,迟疑不决之意。《楚辞?九辩》:“事??而觊进兮,蹇淹留而踌躇。”此处是反其意而用之,即不要迟疑不决,应该早日辞官归隐。归休,辞官归隐。《韩诗外传》曰:“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赵孟《奉和帅初雨中见赠》:“溪南流水清如玉,终拟归休理钓矶。”“毋使霜露及”,典出《离骚》:“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王逸《楚辞章句》曰:“言己所种众芳草当刈未刈,早有霜雪。枝叶虽早萎病绝落,何能伤于我乎?哀惜众芳摧折,枝叶芜秽而不成也。以言己循行忠信,冀君任用,而遂斥弃,则使众贤志士失其所也。”阳明用此典故意在表达自己遭受贬谪,使徐爱等弟子暌违良师,失去归依,圣贤之学可能会因之而中断,这才是阳明最为担忧之事,至于个人遭遇的不幸、贬谪之所的荒僻等,反而不是阳明最为关切的事情。篇末的这两句诗,集中体现了阳明忧道不忧贫的儒家情怀。孔子被匡人围困,生命危在旦夕之时,依然首念斯文之兴废,孔子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阳明的这种斯文担承与孔子有精神血脉的一致性。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朝鲜半岛《孟子》学史研究”,项目编号:15CZW010;贵州省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王阳明诗集编年校注”,项目编号:16GZGX14]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

(俞紫芝《宿蒋山栖霞寺》)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