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年最新

来源:解志愿时间:

韩正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下面是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文,欢迎阅读。

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

不断把*国际大都市建设推向前进

??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5月8日)

韩正

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上海将要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步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在以*同志的*坚强领导下,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敢为创新发展先行者,深入推进“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建设,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全面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让人民拥有更好生活。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上海坚定前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是我们奋力改革、加快“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肩负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以*同志的*坚强领导下,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始终按照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根本要求,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万众一心,砥砺奋进,胜利完成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在奋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艰难跨越中,“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建设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和各项事业发展水平又有了大提升,上海发展站上了新的更高起点。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探索自贸试验区建设,协调推进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和政府监管制度创新,形成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营改增”、司法、公安、教育、医药卫生、群团等中央决定的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取得预期成效。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开展分类综合执法试点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大进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国资统一管理和国企分类改革,国有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继续扩大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走出去、引进来水平提升。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圆满完成中央交办的对口支援任务。

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关键突破。坚决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房地产业、重化工业、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依赖,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4%。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先进医疗设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技术创新取得关键突破,国产大飞机实现首飞。全面谋划部署和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光源工程二期、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系统推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应用,人才政策实现创新突破,市民科学素养不断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迅速兴起。

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金融开放创新不断深化,初步形成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金融市场年交易总额达到1300多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7%,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体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国际贸易功能优化提升,上海口岸货物贸易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保持全国领先,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超过1300家。国际枢纽港地位进一步巩固,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机场货邮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三,航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五个亿级航空城市。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跃居全球之首。实施闸北区、静安区“撤二建一”和崇明撤县设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世博园区、临港地区等重点区域和郊区新城建设加快、功能显现,区域和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社会治理创新走上新路。把握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抓住城乡社区基层治理这个重心,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强化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职能,优化完善街镇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推进人、财、物进一步向基层下沉,居村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大大加强,基层服务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基层治理法制保障基本形成。补短板,强法治,依法严禁外环线内烟花爆竹燃放,加强“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推进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总体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基层干部不怕困难、倾情投入,广大群众拥护支持,干成了过去我们一直想做、却一直没有解决的难事。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加强重点公共场所安全防范,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全面加强人口服务管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安定有序,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牢记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退休职工养老金大幅提高,建立老年综合津贴制度,率先实现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医保、低保等基本社会保险和救助制度。“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完善,旧住房综合改造大力推进,市民基本居住得到有效保障。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床位达到13.28万张,基本养老服务全面加强,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化不断推进、质量持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普遍提高。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持续优化,更多市民就近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平均期望寿命83.18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降至45微克/立方米。

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成效明显。中国梦和*深入人心,城市精神进一步彰显,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整体提升。抓好报业、文广、出版集团改革,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有力推进,舆论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增强。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文化主体活力增强,文艺演出、文博展示、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精彩纷呈,精品力作持续涌现。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影响力全面提升。一批重大功能性文化体育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更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风貌得到修缮保护,城市更显历史底蕴、文化内涵。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员干部对*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坚定理想信念、解决实际问题、转变作风上取得实效,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从严管干部、从严带队伍,坚守正确用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群众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优秀中青年干部加快涌现,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普遍提高。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符合上海实际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率先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行为,以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管权治吏。驰而不息纠“四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市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人大、政府、政协工作取得新成效,民主法治建设继续加强,多党合作事业深入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日益壮大。

同志们,五年的实践很不平凡,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我们之所以能经受住艰巨考验,勇毅笃行,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这是以*同志的*科学决策、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中央各部门、各兄弟省区市、社会各界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得益于历届市委接续奋斗奠定的坚实基础,归功于全市200万党员和2400多万市民的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在此,我代表中共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沪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上海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诸多风险,存在着许多困难与挑战,我们的工作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盼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孕育突破,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上海科技创新能力还不适应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创造活力、创新动力还不够足,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依然繁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主体更趋多元,利益关系更加多样,社会矛盾更为复杂,协调利益关系、处理各种矛盾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需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本领有待增强。确保超大城市生产安全、运行安全、网络安全、环境安全的压力很大,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垃圾分类处置、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明显滞后,部分中小河道水质低劣,有些区域环境脏乱差依然突出。就业、养老、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民生领域仍有不少要解决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腐败问题仍然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党员干部作风不实,缺乏敢闯敢试、改革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不作为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从严管党治党责任需要进一步强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常抓不懈、持续用力。

总结五年工作,我们主要有五点体会。第一,谋划上海工作,要始终牢记*对上海工作的指示要求,胸怀全局、着眼大局,坚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本市实际,坚决把*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始终、落到实处。要深刻认识上海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和重要责任,我们抓发展、促改革、做一切事,只有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思考谋划,一切以大局为重,才能准确把握大势,创造性推进各方面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第二,推进上海发展,要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坚持率先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和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上海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我们唯有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发展质量效益和结构优化导向,勇担当、敢改革、善创新,立于改革开放潮头,走在创新发展前头,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国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第三,建设超大城市,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规划为先、安全为重,牢牢守住常住人口规模、规划建设用地总量、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四条底线,不断解决超大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永恒难题,保障社会安定、市民安康。只要我们把握和尊重超大城市发展规律,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强化依法治市,持续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城市明天就会更美好。

第四,做成各项事业,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有一抓到底钉钉子的精神,深入实际抓推进抓落实抓突破。站高一步、看远一步、想深一步,认准正确目标,就不怕路途遥远、道路艰险,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实践证明,上海改革发展建设的很多大事,都是十年磨一剑干出来的。定下来的目标,想明白的事,明确的任务,只要把准方向往前走,不绕过难题、不回避矛盾,走稳步、不停步,就一定能务期必成、取得实效。

第五,办好一切事情,关键在党。必须坚决维护*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能力,发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汇聚推动改革开放和*的强大合力和不竭动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牢固树立、自觉践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全面从严管好党治好党,就一定能带领全市人民,开创上海改革发展新局面!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关头。上海发展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城市创新发展迈入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面向未来,我们既要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又要组织实施“十四五”规划;既要推动上海经济整体创新转型,实现城市发展方式重大转变,又要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开创改革开放和*新局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持续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肩负更加艰巨繁重的伟大任务,推进上海各项事业持续发展,我们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勇敢地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不受环境复杂变化所惑,不为各种风险挑战所惧,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以*同志的*坚强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好改革创新这个重大战略举措,抓好党建这个最大政绩,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胜利,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在全球大都市中的影响力稳步提升。实现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不断增强,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2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4%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40%以上。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要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为支撑,重要承载区为依托的科创中心构架体系基本建成,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显著增强。

??国际文化大都市基本建成,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城市精神充分彰显,文化上海更显魅力。

??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创新深入推进,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深化拓展,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更加公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力争降至40微克/立方米以下,消除劣V类水体,平均期望寿命保持在83岁以上。

??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净化,“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城市基层党建格局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要加倍努力,有更高的要求、更远大的志向,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共绘愿景,未来的城市,创新之城充满活力、更有朝气。全球创新企业、创新机构密集,国际科技精英和各类人才云集,世界创新资源、要素和资本聚集,创新智慧无处不在,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人文之城公正包容、更富魅力。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现代和传统文明兼收并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生态之城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拥有绿色、低碳、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更加怡人。

同志们,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任重道远、前途光明。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顽强奋斗、克难前行、再接再厉、不懈进取,努力兑现对人民的承诺,向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我们已经下定决心、务必团结一心,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三、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关键要以自贸试验区改革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重要载体,持续挖掘制度创新红利,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为国家深化改革创新开拓新路。

(一)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当好标杆,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率先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贸易监管服务体系,完善创新促进机制,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全面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现“证照分离”。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监管模式。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放宽投资准入,缩减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实施贸易便利化新规则,推进各环节监管方式改革,创新跨境服务贸易管理模式。加快构建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人民币全球服务体系,提升金融监管能力。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实施更高标准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监管制度,探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金融、外汇、投资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支持浦东新区以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一级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深化分类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审批、监管、执法适度分离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优化信息互联共享的政府服务体系,实现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事务“全区通办”、政务服务“全域共享”。构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创新经贸投资合作、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国际化融资模式,搭建开放合作新平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离岸税制安排,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市场要素资源配置功能枢纽。强化改革创新联动和辐射带动。完善自贸试验区改革与全市重大改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联动机制,放大政策集成效应,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促进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持续放大自贸试验区的溢出效益和辐射效应,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立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研究型大学,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高水平规划建设张江科学城,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增长极。推进重大战略项目、基础前沿工程和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在信息、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物质等交叉前沿领域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在重要产业领域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实施激发市场创新动力的收益分配制度,推动形成跨境融合的开放合作新局面。推进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借鉴运用国际通行、灵活有效的办法,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造就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技术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集聚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使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科技与金融更紧密结合,完善适应科技创新产业化需求的金融体系。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打造更多开放便捷高能级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蓬勃潮涌。

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迈进,根本靠发展,关键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奋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增强城市核心功能。聚焦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全面提升配置全球市场资源和要素的能力。增强企业内在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发展。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产业创新工程,推进工业强基,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弘扬工匠精神。防止产业结构形态虚高,防止资源、资金、资产脱实转虚,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建设综合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能级高、服务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中心。按照国家部署要求,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优化金融市场体系和机构体系,扩大市场定价权和国际影响力,提高配置全球资金资本的能力,完善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和监测预警机制,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打破垄断,放开放活,营造高度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巩固国际贸易中心地位,打造国际贸易投资新高地和国际消费城市。优化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构建高效、多样、智能、联通、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增强高端航运服务竞争力,提升国际航运航空枢纽港地位与功能,进一步增强集聚效应,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二)持续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更好统筹空间地域、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补短板,促均衡,增强城市发展协调性。优化市域功能布局。中心城区要全面提升品质和能级,集聚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营造具有历史文脉传承、人文气息浓郁的城区环境,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中心城黄浦江两岸全面贯通开放,打造高品质滨水公共活动空间。郊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存量调整、资源盘活、建设用地减量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重点发展高端先进制造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城融合,提升环境品质和发展质量。加快推进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徐汇滨江、世博园区、临港地区等重点区域功能建设。大力推进桃浦、南大、吴淞、高桥、吴泾等重点调整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以重大工程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郊区人口集聚地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郊区倾斜,执法管理力量向城乡结合部倾斜,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郊区新城、核心镇和新市镇建设水平,发展特色小镇,优化城镇村布局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着力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有序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资源,让农村更具乡土韵味、更多自然景致。

(三)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守牢生态环境底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一时发展,以高品质生态支撑可持续发展。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坚决调整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和能效标准,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强化能源资源与污染排放双控管理,倒逼环境治理和产业升级。加大金融对绿色发展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鼓励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居住,推广绿色账户,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增加绿色生态空间。严守保护红线,拓展生态空间,倍加呵护会呼吸、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推进外环和郊环绿带、生态间隔带建设,完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建成世博文化公园。加快郊野公园、小微绿地和特色景观道路建设,开放更多休闲绿地空间。举全市之力,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打造长江生态大保护的标杆和典范。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以提高环境质量,坚持标本兼治、分类防治、系统联治,持续实施环保行动。以控制PM2.5和臭氧浓度为首要任务,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让老百姓看到更蓝的天,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强化水岸共治,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让水清岸绿景色常在。建立土壤环境管理体系,推进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加强土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监管,保持土壤质量稳中向好。

(四)以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牢提高供给质量主攻方向,依靠深化改革根本途径,抓好“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落实,全面实施国家各项减税政策,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解制约科技创新和扩大开放的制度性短板,实实在在增加企业实惠。落实好中央确定的改革试点任务。按照国家要求,深化司法、公安、教育、医药卫生、群团等改革,积极争取新的试点任务,及时总结、复制推广改革成果,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全面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创新政府服务,建设高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实现由审批型政府向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变。以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发展,深化国企分类改革,推动市场竞争类国有企业整体上市,走公众公司为主的混合所有制发展路径。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推进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深入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合理划分市区两级政府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深化市与区收入分配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资源环境、公用事业、社会民生等领域价格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扩大开放,大力吸引外资,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促进跨国公司总部拓展功能。支持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拓展海外业务、投资购并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一轮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按中央要求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聚焦帮扶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助推受援地区脱贫攻坚,为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上海应有的贡献。

五、把握正确方向,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坚定不移走*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高扬人民民主旗帜,弘扬*精神,增强人民大众团结,不断为中国特色*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一)巩固发展*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政协职能作用。健全党委听取人大常委会党组、政协党组工作汇报制度。完善市人大主导地方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加快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加强对“一府两院”有效监督,发挥人大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和保障人大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等方面行使法定职权。进一步畅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人大代表履职能力,让各级人大代表更好地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完善年度协商计划制定和实施制度,支持政协团结各方、凝聚共识,开展生动多样有效的协商活动,促进协商成果转化落实。支持政协依章程加强民主监督,拓展监督渠道,提高监督实效。健全党委、政府委托政协开展重大课题调研和邀请政协委员参与重大项目研究论证的工作机制,加强政协委员履职能力建设,推进参政议政深入开展。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和运行与管理监督机制,健全以居村为基础的基层民主管理体制。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

(二)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加快法治上海建设。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把上海建成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优化行政决策程序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和责任追究,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支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着力提高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引导促进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守法、坚决维护法律权威。完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依法按政策处理信访事项,推动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

(三)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必须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巩固统一战线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高度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作用,坚持和完善政党协商的保障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开展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政治把握、参政议政、组织领导、合作共事、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做好知识分子和“两新”组织、留学人员、新媒体代表人士工作,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改革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加强和改进民族、宗教、侨务、港澳和对台等工作。

六、坚持文化强市,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核心价值观感召力、理论成果说服力、宣传舆论影响力、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努力为城市发展进步提供思想引领、精神力量和人文滋养。

(一)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增添城市人文魅力。城市精神凸显一个城市内涵特质,是城市的魂和根。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展现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提振整个城市的精气神。积极培育、努力践行*,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拓展志愿服务,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家庭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让真善美扎根青少年心灵。全市人民自觉行动,从我做起,努力让我们的城市处处洋溢人文关怀、文明风气,时时可见好人好事、善行义举。

(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干部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深入宣传以*同志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回应和解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理论和实践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旗帜鲜明站到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责无旁贷承担起政治责任。坚持正面宣传,加强统筹协调,善用各种渠道,创新传播形式,把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方针政策、工作情况及时有效传递给社会公众,把人民群众的呼声期盼、意见建议全面准确反映给党和政府,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强化资源整合,持续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创新完善新闻发布及媒体沟通机制。提高对外新闻舆论传播的覆盖面、影响力、有效性,展示大都市形象,讲好上海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三)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功能布局,让市民更好参与文体活动。坚持高水平布局、专业化改造,补短板、提功能,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功能性多样化文化体育设施,提升举办一流艺术展演和国际性重大专业赛事的能力。增加和改善居民身边的文化体育公共活动空间,扩大公共文化和体育产品供给,方便市民就近参与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快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全面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街区成片成区域修缮保护,重现历史风貌,再塑内涵功能,延续历史文脉。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活力和创造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好阵地与市场、导向与效益的关系,推进文化管理体制和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国有文艺院团及报业、文广、出版集团改革,培育体育产业集团和中介服务机构,增强文化事业和文体产业竞争力。扩大文化领域开放,鼓励多种所有制文化创意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金融、贸易等融合发展。繁荣*文艺创作,激励原创、鼓励演出、促进出大作品,培育和汇聚大师大家,推动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上海本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的艺术根植上海、竞相展演,让市民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

七、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着力补短板、强管理、促公平、提质量,让人们安居乐业。

(一)做好惠民生各项工作,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着眼满足群众民生需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不断在全体市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让群众幸福指数跑赢经济增长指数。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丰富职业教育培养通道,重视特殊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规范教育培训市场,让人们都能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援助促进机制。着力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切实做好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工作。确保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积极做好来沪人员就业服务管理工作。崇尚勤劳、鼓励创新,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统筹协调分配关系,有序推进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各种收入渠道,在经济发展、财力提高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基础上,提高各类人群收入。增强居民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群众普遍享有公平的基本保障。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保障制度,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确保住有所居。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以居住为主、市民消费为主、普通商品住房为主,构建更加完善的住房市场体系,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健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优化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征收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旧住房改造和各类房屋物业管理,创新旧区改造模式,坚持实物和货币相结合,加大货币化征收安置力度,保障和改善市民基本居住条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加快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保障养老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作用,扩大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医养融合发展,重视老年教育,让老人安享老年生活。建设健康上海,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补好儿科、全科医生、老年医疗护理等短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城乡社区,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实现签约家庭医生全市基本覆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分级诊疗,推进医药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医学学科和研究型医院,促进“海派中医”传承创新,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工作。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二)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增强社区自治共治、共建共享能力。把握城乡社区这个重心,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和为群众办事能力。规范和理顺条块关系。下沉资源、服务、管理力量,健全自下而上的考核导向、服务管理机制,强化市区两级职能部门对基层的服务指导。引导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鼓励、支持、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引导动员区域企事业单位、各类机构组织共建社区。深化基层自治共治。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推动驻区单位、辖区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充分发挥社区委员会共治功能和居村委会自治功能,加强业委会等自治组织规范运作,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自治议题、项目形成和回应机制,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构建党建引领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体的基层治理格局。推进以住宅小区和郊区村庄为重点的城乡社区综合治理。政府支持、社区协同、各方参与、居民携手,推动美丽家园和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解决群众关心的居住条件、社区环境、公共活动、物业管理、公用设施和便民服务等问题,增进市民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三)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法治化管理水平,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治理超大城市不能有丝毫粗心大意,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坚持以人为本、管建并举、管理为重、安全为先,全面强化依法治理,提升城市治理整体能力。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除隐患、重防范、强管理,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和整治,提高城市日常管理和维护标准,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确保城市生产安全和运行安全。持续用力补好短板。依法严管、综合施策,强化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管理机制。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加快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处置、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设国际领先的宽带、无线城市,促进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推动信息技术和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提升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水平。夯实城市网格化管理,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以大容量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交线网服务市域全覆盖,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达到55%以上。在确保轨道交通安全基础上继续增能提效、延长运营时间,加强最后一公里换乘衔接,使公交成为最便捷准时安全的市民出行方式。促进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实现上海与主要城市90分钟可达。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建设。健全信息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综合整治,积极防范、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等犯罪活动。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和反恐怖、反邪教工作,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持续开展双拥工作,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八、全面从严治党,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实现奋斗目标,关键在党。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抓好党的自身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为各项目标任务推进落实提供根本保证。

(一)加强思想教育,强化理论武装。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坚守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用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学深悟透*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增强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坚定维护以*同志的*权威,自觉维护*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的*保持高度一致。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解剖,向顽瘴痼疾开刀,及时发现和解决党内出现的新问题,严格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健全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具体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鼓励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善于正确集中,增强团结统一。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围绕迎接建党100周年,传承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建设具有时代特点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强化党内监督。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织密监督之网,扎紧制度笼子,促进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相结合,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实效。强化巡视监督,实现任期内全覆盖,不留死角、没有空白。建立健全党委开展巡察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巡视巡察一体化格局。探索区纪委开展派驻机构改革,发挥派驻机构“探头”和“前哨”作用。牢牢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全面从严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

(三)持续抓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必须持续用力、一抓到底。中央八项规定是铁律,必须抓常抓细抓长,切实防范和认真查处群众不满和痛恨的“四风”问题,有违必究,以干部队伍好的作风取信于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创新联系服务群众方式方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在讲实话、干实事中检验和锤炼党性,自觉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集聚用好各类人才。正确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严把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群众,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有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的优秀年轻干部,关心和用好各年龄段干部,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工作。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拓宽视野,加强干部统筹调配。坚持从严要求管理干部,真心爱护干部,探索形成尽责免责、创新容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加大治庸治懒力度,防止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让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奋发有为、锐意改革、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让阳奉阴违、阿谀逢迎、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人才是上海最大的资源,必须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进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建设全球性人才高地,培养引进用好各类高素质人才,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决定上海这座城市的前景。我们要更加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让广大青年茁壮成长,让青年人有更多平台和更大舞台。

(五)抓合力、增活力、强能力,创新党建工作体制。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完善常委会、全会议事规则和工作机制。完善党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党组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深化群团改革。加强市委工作党委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发挥工作党委对归口系统的领导核心和政治保证作用。形成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学习老同志的良好社会氛围,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主动适应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构架的变化,深入推进城乡基层党的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组织设置创新、方式方法创新,补短板、强基层、重服务。全面加强机关和事业单位、国企、高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巩固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把握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完善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努力让基层党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

(六)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腐败是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要坚持严肃教育、严明纪律、严格管理、严惩腐败,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不断铲除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突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坚决查处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真正让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用纪律管住大多数。坚持用制度管权治吏,立“明规矩”、破“潜规则”,下大气力抓落实、抓执行,严格落实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行为规定,全面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确保权力运行置于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坚持把推进改革与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在金融、工程建设、医药卫生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上监管。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打虎”“拍蝇”“猎狐”,着力解决发生在基层和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按照*部署要求,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完善纪检监察体系,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

(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共产党人爱党、忧党、兴党、护党,既是责任,更是担当。领导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强化责任担当,聚精会神抓党建,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做到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坚持以上率下,落实各级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四责协同、合力运行的责任落实体系,形成层层担当、人人担当、共同担当的局面。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推动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以问责常态化促进履职到位。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近代工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站在接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口,回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浴血斗争的峥嵘岁月,亲历改革开放带来民富国强的伟大进步,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共产党人的光荣和梦想,接续努力、接力探索,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的*周围,*,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不断把*国际大都市建设推向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上海应有的更大贡献!

《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文最新

关于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文解读

《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文

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文)

关于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文解读

关于上海第十一次党代会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最新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学习心得范文

关于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