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
2017年4月25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以下是解志愿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欢迎阅读。
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一
莽莽黔北深山里,藏着一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间蜿蜒盘旋。这条修建历时36年之久,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滋润了祖祖辈辈干渴贫穷的村庄。
修建这条生命之渠的领头人,是81岁的共产党员,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原支书??黄大发。
点点春雨,鸟鸣山涧。春天的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生机勃发,绿野田畴,忙碌自在。
一大清早,两辆大巴车载着遵义市近百名党员干部,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这里。在灵宝山上,在擦耳岩旁,在修渠勇士们当年凿石引水的绝壁下,他们在寻找、在沉思……
渠水如镜,鉴照古今。大发渠既是一个面向历史的答案,又是一道直面未来的考题。它印证了共产党人为百姓命运担当、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也在时时叩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永恒课题。
半个世纪前,关于草王坝修渠引水的蓝图被铺开,老支书黄大发把实现梦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岩??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妇,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水,是草王坝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
1936年出生在草王坝的黄大发,从小是孤儿,靠着给邻村的亲戚卖力气干粗活拉扯长大。1959年,23岁的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
黄大发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23岁的黄大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崖,开始了这段历时36年之久的修渠历程。
草王坝缺水,但几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开阻隔两村的灵宝山,螺蛳河的水就能流进草王坝。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有人断言,草王坝的人就是这个命,别再想吃上白米饭。
难道草王坝人只能安于宿命,甘心祖祖辈辈受穷?“草王坝人祖祖辈辈盼水,我们共产党人不去干这事,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他们,不管有多难,就是要拿命去换!”黄大发思忖。
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1989年,53岁的黄大发被抽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协助工作,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不识字,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就缠着技术员就着图纸讲解……三年时间,他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
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从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里划拨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
被贫穷和干渴冲散的人心还能聚齐吗?为了检验群众修渠的决心,水利站出了一道考题:草王坝如果能在第二天早上凑齐1万元现金,水利站技术人员马上就位!
黄大发连夜跑回村里召集村干部开会,决定按每亩土地39元逐户收取集资款。动员会上,有人抵制。黄大发的舅公杨春发指着他说:“大发,你要把水引过来,我手掌心里煮饭给你吃。”散会后,杨春发还是悄悄将39元钱塞进黄大发的手里。
几斤黄豆,几只鸡,几斤蜂糖,陆陆续续凑到村干部手中,第二天拿到乡场上卖了换钱,总算凑足了一大摞皱皱巴巴的集资款。
1992年春天,水渠动工。每天,两百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
修渠难,物资运输难,聚拢人心更难。不通路,水泥、石粉靠人背马驮运上工地;没有后勤保障,包谷沙搭配酸菜冷洋芋一天只吃两顿,可人心聚不齐,这渠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
“党员思想落后,群众就不齐心,我们怎么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每月初,黄大发都要在晚上召集村里20个党员开会,号召党员冲锋在前。
过年了,大家都想过个闲年,却看到黄大发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黄大发赤脚步行20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管仓库的工作人员想要资助他买双鞋穿上,他却婉拒了。
春去冬来,餐风露宿,三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一条跨3个村,十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大渠终于竣工。
1995年端午节,当汩汩清流从沟渠一泻而下时,草王坝全村老少扛着锄头一路呼啸奔向自家的旱地引渠蓄水,把祖祖辈辈刨食的旱地变为稻田。
半坎组49岁的徐开伦和黄大发跪在地里热泪纵横,年年岁岁的盼哟,终于圆梦了。这年春节,村里家家户户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新米煮上一大锅“敞开干”,徐开伦一口气干了五大碗。
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群峰壁立,流水淙淙;山风拂面,壮志有声。
回望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修渠故事,找寻“年份英雄”那些光芒闪耀的信仰足迹,就是为了在新的历史阶段,探寻和汲取不竭的动力源泉。
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如今的草王坝,新农村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在黄大发和村两委的努力下,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全村现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海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去年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
“团结村计划2017年从贫困村出列,这是任务,也是使命!”村主任沈仕章正在加紧上报减贫名单,其他村干部已经分头下到村民组,发动村民规模种植辣椒、柚子、核桃。在乡野田畴,林间地头,村支两委正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确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变幻的是时空,不变的是宗旨。
大发渠像一座历史碑刻,铭记着那一段峥嵘岁月;更像一堂永远的党课,启迪我们,只要真心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贵州日报短评]
青山不负英雄志。3年,“头牛”拉犁耕耘希望的田野,这是塘约村支书左文学的年份。
6年,“羊书记”脱贫攻坚大情大义,这是已故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的年份。
13年,“女愚公”啃山不止挖通进村隧道,这是麻怀村支书邓迎香的年份。
36年,绝壁凿出贵州“红旗渠”,这是草王坝村支书黄大发的年份。
年份不同,一样精彩,一样醇香。
“一根筋”拉直幸福的弯道,“一股劲”犁出希望的田野??“年份英雄”们坚毅执着、有勇有谋,“一辈子,一件事”的坚守与实干,为一个时代镌刻光荣与梦想。
青山不负英雄志,“年份”未必付红尘。坚守有成、实干有成,“年份英雄”的精神张力必然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事在人为。
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更多的获得就在前方,但通达之路绝非坦途,依然需要一股“啃穿山洞”、“绝壁天河”的英雄气纵横驰骋。
青山无言,大地无言,却是最厚重的史册。在这本史册上,当“年份英雄”成为普遍的价值追求、成为共有的精神常态,多彩的贵州必定能刻下更加多彩的幸福画卷。
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二
人物小传:
黄大发,汉族,贵州遵义人,1935年出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至1966年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民主村村委会主任,1966年至2004年担任民主村党支部书记、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曾先后被遵义地委、行署授予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多次被授予县、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是贵州省第五届道德模范,入选“贵州榜样?最美人物”。
“自从有了这水渠,村里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旱灾。”说起屋后的水渠,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最偏远的平正民族乡团结村(原草王坝村)村民杨持禄充满了感激。
杨持禄所提的水渠,远远望去,犹如一条系在悬崖绝壁上的玉带,绕过了三重大山,穿过了三道绝壁,绵延7公里多,汩汩清泉从中顺流而过,滋养着沿线的百姓。
带头修建水渠的,是曾长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82岁老人黄大发,村民故而将水渠称为“大发渠”。
“不修好水渠誓不罢休”
提起草王坝,当地及周边地区稍有年纪的人都熟悉这样一句顺口溜,“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饭,过年才有米汤喝”。
深究贫困背后的原因,缺水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一年的收成全指望着老天,十年九旱,年年吃救济粮。”昔日的情形,村民夏时江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全村只有一口望天水井,“别说浇地,吃的水都不够”,村民不分昼夜排队挑水,“一个多小时才能等到一挑水”。
1958年,时年23岁的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1963年,在黄大发的积极争取下,一个名为“红旗水利”的工程在村民吆喝声中动工。按设想,该工程完工后,将把7公里外的马家河水引入草王坝。
要修水利,渴怕了的草王坝人铆足了劲。但因不懂技术,没有水泥,修修补补十几年,马家河的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当时有人断言,“草王坝的人就是这个贱命,别再想吃上白米饭”。
第一轮修渠就这样失败了。但黄大发不服输,“不修好水渠誓不罢休”,一直关注水利技术的发展,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让全村人吃上马家河的水。为了学习水利技术,他还到区水利站跟班学了3年。
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水泥、炸药等工程物资的日益充足,再修水渠的时机已然成熟。
曾经失败的经历,让村民的心散了,再修水渠的提议遭到不少人的反对。舅公杨春发就是其中之一,他指着黄大发说:“你要是能把水引过来,我手掌心里煮饭给你吃。”
信心满满的黄大发也不示弱:“这次不把水引进来,我的名字倒过来写。”
“为了水,我愿意用命来换。”黄大发召开群众大会,反复做工作,终于说服了全村百姓。同时,黄大发还争得上级部门支持,筹集建设资金近30万元。水利部门也派来技术人员测量工程,选定线路。
1992年1月16日,随着一声炮响,水渠正式开工。
虽然决心大,但困难真不少。
线路所经过的三处悬崖,让人望而却步。紧要关头,黄大发冲了上来。
道路不通,水泥、砂子、炸药等建材只能人背马驮运上工地。为了背材料,黄大发带领村民们天亮出门,深夜归家。有一次,天降大雨,为了不误工期,黄大发带领村民冒雨前行,“摔了好几跤,脚板都磨破了皮”。
修渠期间,每天200多人带着红薯、冷饭扎进深山,施工队在前面放炮打槽,村民紧跟其后砌墙筑渠,“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归家”。作为带头人的黄大发,为防止材料丢失,常在工地上和衣而眠。
修渠期间,黄大发的二女儿和13岁的大孙子相继因患病离世。但为了水渠,黄大发安葬好亲人后,抹掉眼泪,婉拒村民让其休息的劝阻,带着工具又上了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草王坝人用双手硬生生地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跨3个村、10个村民组,宽60厘米、深50厘米的水渠。
1994年4月份,全长7200米的主渠建成,并于当年7月正式通水。通水当天,村里的群众杀羊摆酒,庆祝一番,“大家比过年还高兴”。
1995年春,长2200米支渠也建成了。至此,草王坝人翘首以盼几辈子的水,终于流进了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