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解读安徽十三五规划纲要
近日安徽省政府下发通知,正式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围绕新常态下增速换挡、动力转换、结构调整的要求,全面吸收了调转促行动计划和十大工程实施方案的内容,把“调转促”行动计划细化实化到“十三五”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描绘了我省“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是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的行动纲领。
《纲要》已经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采用篇章结构,设置了17篇70章,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分析“十三五”发展环境,提出了“十三五”发展理念和目标、主要任务,以及规划实施保障等。
《纲要》提出“1+7”的发展目标。“1”是总目标,就是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7”是指七个分目标,分别是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经济总量扩大、人均指标前移、文明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改善、制度体系健全。《纲要》提出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四大类33个具体指标,预期性指标20个,约束性指标13个。GDP年均增长8.5%左右,到2020年达到3.6万亿元,努力向4万亿元冲刺。财政收入与GDP增长同步,达到6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达到3.86万亿元。力争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700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城市重污染天气天数逐年降低,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74.5%。
《纲要》提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构建发展新体制、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推进以人的新型城镇化、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建设绿色江淮新家园、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人民福祉新提升、加强*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等15项重点任务。为顺利实现这些目标任务,《纲要》提出扩大有效投入和消费需求、建设人才发展高地、提高金融支撑能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健全实施机制等五项保障措施。
阅读延伸
关于《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解读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16〕33号)(以下简称《纲要》)。现就《纲要》的编制原则、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纲要》编制原则
“十三五”规划是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在编制过程中,我们努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体现“五个发展”理念。《纲要》努力做到充分体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度谋划我省“十三五”发展。二是充分体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坚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下来认识和把握“十三五”发展的趋势,围绕新常态下增速换挡、动力转换、结构调整的要求,提出了系统推进全面改革创新、构建发展新体制等一系列发展新举措,努力增创新优势、培育新动能。三是充分体现省委《建议》和“调转促”的要求。《纲要》全面遵循了省委《建议》精神,在框架、目标、内容、文字等方面与《建议》保持一致。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是推动“十三五”发展的前奏和先手,《纲要》全面吸收了调转促行动计划和十大工程实施方案的内容,把“调转促”行动计划细化实化到“十三五”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方面面。四是充分体现务实奋进的要求。《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发展任务,切合安徽新阶段实际,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GDP等主要指标的设定,既体现省委省政府“跳起来摘桃子”的要求,也为转方式调结构留有余地。
二、《纲要》基本框架
《纲要》采用篇章结构,设置了17篇70章。第1篇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分析“十三五”发展环境,提出了“十三五”发展理念和目标,第2?16篇是主要任务,第17篇是规划实施保障。其中,第2?6篇对应创新发展,第7?9篇对应协调发展,第10篇对应绿色发展,第11篇对应开放发展,第12?16篇对应共享发展。为充分体现可操作性,我们组织各市和省直部门研究提出了4700多个重大项目,在此基础上《纲要》设置了25个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专栏。
三、《纲要》主要内容
(一)关于“十二五”发展的成就
《纲要》从六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十二五”发展成就。一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600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4000亿元。二是经济结构显著优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创新型省份建设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城镇化率超过50%。三是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三个清单”制度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市场综合监管、医药卫生体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地方金融等重大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对外开放持续扩大,我省成为长三角正式成员,承接产业转移取得重要进展。四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港口、机场建设快速推进,综合交通体系贯通扩容、联网加密。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就业持续增加,社会保险制度全部覆盖,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民生工程建设提质增效,文化强省和生态强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六是平安安徽、法治安徽建设显著加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面向未来,安徽已经站上了新的发展平台。
(二)关于指导思想
《纲要》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三)关于发展目标
《纲要》提出了“1+7”的发展目标。“1”是总目标,就是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7”是指七个分目标,分别是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经济总量扩大、人均指标前移、文明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改善、制度体系健全。《纲要》提出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四大类33个具体指标,预期性指标20个,约束性指标13个。GDP年均增长8.5%左右,到2020年达到3.6万亿元,努力向4万亿冲刺。财政收入与GDP增长同步,达到6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达到3.86万亿元。力争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700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城市重污染天气天数逐年降低,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74.5%。
(四)关于主要任务
按照五个发展的理念,提出15项重点任务。
第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包括创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四个方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合芜蚌为依托,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建立有利于人才激励和集聚的机制、高校院所源头创新机制、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有利于创新投入的财税金融制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一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到2020年,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0%。
第二,构建发展新体制。包括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综合推进各类改革试点等七个方面。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方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另一方面,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省等重大改革试点,努力形成安徽改革新成果。加快构建有利于体现五大发展理念、推动“调转促”的体制机制。到2020年,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全省在沪深港交易所上市公司达到200家。
第三,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包括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四个方面。大力实施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加快建设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推进后续批次基地建设,力争更多优势领域进入国家试点。到2020年,打造20个左右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绿色化改造,实施工业强基计划,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到2020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20%,安徽名牌产品达到2000个。以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为抓手,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力争达到60%。打造合芜蚌军民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军民融合重点基地,建成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产品。
第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包括构建新型农业三大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推广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到2020年,粮食产能达到720亿斤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3000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
第五,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包括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大数据开发应用等三个方面。“十三五”要实施创业创新、制造、人工智能、现代农业、智慧能源、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互联网+行动,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建成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有较大影响力的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高地,互联网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和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分别达到65%和85%。
第六,推进以人的新型城镇化。包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三个方面。大力实施“一融双新”工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加快培育一批新生中小城市,打造一批创新、绿色、智慧、人文等新型城市。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城镇综合功能,加强城市治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带面”战略转换。协调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35%,80%布点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90%以上村庄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打造一批环境优美、人口集聚、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特色小镇和特色村庄。
第七,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包括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快现代水利建设等三个方面。按照适度超前、提质增效、集约节约、安全高效的原则,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引江济淮、商合杭及合安九高铁、芜宣机场、特高压电网等重大项目。到2020年,建成广覆盖的基础运输网、高品质的快速运输网、专业化的货物运输网和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
第八,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包括统筹推动四大区域板块协调发展、打造全省经济增长极、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等四个方面。推动条件较好的地区保持率先、持续发展,基础较弱的地区补上短板、增强后劲,形成协同发展、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在继续推进已有发展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抓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转型发展、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推进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创建大黄山国家公园、皖西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发展平台建设。把皖江示范区打造成引领全省转型发展的新支撑带,加快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高水平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加快皖西地区发展。瞄准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强合肥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将合肥经济圈打造成全省核心增长极。着力把芜马城市组群打造成全省重要增长极。引导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强资源型城市主城区与工矿区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县域经济振兴工程》,培育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强县、生态名县和旅游文化名县。到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28%,县域经济总量突破1.5万亿元。
第九,建设绿色江淮新家园。包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七个方面。着力推动环境管理由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项行动计划,强化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形成绿色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节矿,强化生态文明“一条红线”和“四大制度”建设。到2020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提高,地级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超过94.6%,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保障率达到100%。
第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包括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等七个方面。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开放总体布局,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在融入国家“三大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建立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开放型经济上取得新突破。到202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00亿美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达到180亿美元,累计对外实际投资达到100亿美元。
第十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包括加大片区扶贫攻坚力度、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等三个方面。以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脱贫、智力扶贫、社保兜底脱贫、健康脱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等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确保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第十二,实现人民福祉新提升。包括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健康安徽、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六个方面。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努力增进人民福祉。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构建质量优先、确保公平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健康安徽,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服务,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2年,全省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5张。
第十三,加强*建设。包括提升公民文明素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等三个方面。以“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安徽”为统揽,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打造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十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包括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安全发展等两个方面。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到2020年,努力实现事故总量继续下降,死亡人数继续减少,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第十五,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包括发扬*民主、全面推进法治安徽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三个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会凝聚力。发扬*民主,推进公共决策民主化和权力运行公开化。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着力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公正司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反腐倡廉,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着力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为顺利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纲要》提出扩大有效投入和消费需求、建设人才发展高地、提高金融支撑能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健全实施机制等五项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