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志愿 > 中国梦 > 列表

南京国家公祭日活动方案和简报

来源:解志愿时间:

以中国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京国家公祭日活动简报,欢迎阅读。

南京国家公祭日活动简报一

为提升国家公祭网传播力,扩大国家公祭日的影响力,今年国家公祭网全新改版,新版网站及手机客户端于12月2日正式启动上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杨志纯,抗战老兵杨伯琪,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共同启动国家公祭网改版暨“十一网联动在线公祭”启动仪式。

2月27日,国家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由新华网与南京市委宣传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方共同筹办的国家公祭网,当年7月6日正式上线启动,目前参与在线公祭的人数已逾1569万人次。

新版国家公祭网从视觉效果、网站功能、内容升级三个方面进行全新改版。内容方面,汇聚国家公祭相关新闻资讯,实时跟踪发布最新动态。增强原创性的内容比例,制作原创专题策划报道、人物故事等内容。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作为国家公祭网在线史料馆,在国家公祭日前夕与国家公祭网同步改版,并于当天上线。网站详细介绍了纪念馆的展陈分布、观众服务、馆内活动、文物故事以及学术研究等。

国家公祭日前夕,国家公祭网、新华网、中江网、荔枝网、南报网、龙虎网、大苏网、国家公祭客户端、新华炫闻客户端、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荔枝新闻”客户端等多家网络媒体平台以“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为主题,联合发起“十一网联动在线公祭”活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关负责人呼吁:“在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点一盏烛光祭奠遇难同胞,献一束鲜花默哀追思,敲一记钟声警示醒世,留一段寄语为和平祈愿。”

南京国家公祭日活动简报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8日通报:因场馆举行重要活动的建设及设备维修需要,纪念馆将于11月23日至12月13日闭馆。

今年12月13日,将迎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作为祭奠活动的主要场地,该馆于1985年8月建成开放,并于底开放扩建后的新馆。

为悼念遇难者、传递和平声音,自1994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该纪念馆都会举行集会仪式。

自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日确立以来,悼念活动更加庄严而隆重。该馆也连续三年,在公祭日前实行闭馆维修。

据该馆通报,今年在整个闭馆期间,纪念馆主体部分即“南京大屠杀史料陈列展”室内外展厅、和平广场不对外开放。“三个必胜”主题展厅,于11月23日至12月9日正常对外开放。

12月10日至13日,该纪念馆全区域实行闭馆。

南京国家公祭日活动简报三

今年的12月13日是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市政府今天下午发布公告,12月13日10时将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南京将全城鸣笛致哀。

根据公告,12月13日10:00,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开始。在现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后(约10:01),全市主城区范围内道路上(不含高速公路、绕城公路、高架、隧道)行驶的机动车应当停驶鸣笛致哀1分钟(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除外,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道路上的行人和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也同时就地默哀1分钟,致哀1分钟后恢复正常(正在从事特种生产作业的人员除外)。

国家公祭仪式期间(12月10日零时至12月13日24时),本市行政区域内禁止使用轻型和超轻型固定翼飞机、轻型直升机、滑翔机、三角翼、滑翔伞、动力伞、热气球、飞艇、无人机、航空(天)模型、空飘气球、系留气球等小型航空器和空飘物的飞行活动。经政府批准用于国家公祭仪式活动的航拍、电视转播以及警务、应急救援、引航、气象探测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飞行活动,不受本规定限制。公安机关可以对小型航空器和空飘物及其起降场采取临时封存、封闭措施,或要求相关单位对其管理的小型航空器和空飘物采取临时封存措施。

国家公祭仪式期间,市民发现违规升空的小型航空器和空飘物,可以拨打“110”报警;对违反本公告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南京国家公祭日活动简报四

3日上午,在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纪念馆于3日起举行一系列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祭活动。遗属们通过在死难者名单墙前献花、上香、跪拜和诵读祭文等形式,悼念遇难亲人。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现年89岁的余昌祥告诉记者,他的父亲余必福当年住在南京中华门外西街,被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遗体至今都没有找到。

“南京大屠杀虽然已经过去79年了,但我会把当年国家遭受侵略的历史告诉我的后代,让他们牢记历史,谋求和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余昌祥说。

87岁的夏淑琴老人也是当年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她和她的儿媳、外孙女以及重孙子一起,来祭奠在当年那场浩劫中死去的亲人。1937年,她的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等七位亲人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枪口下,8岁的她和4岁的大妹妹夏淑芸幸免于难。

“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日本仍旧不肯承认南京大屠杀?”夏淑琴老人噙泪说道,只要还活着,她就要将这段亲身经历讲述给每个中国人听,让年轻一代铭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让和平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播撒。

2月,中国通过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同年12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首次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祭告活动,意在唤醒正渐渐消逝的幸存者们的记忆,让个人证言能以家庭为单位代代传承。

南京国家公祭日活动简报五

又是一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临近时,一本以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真实经历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南京不哭》近日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这是继张纯如之后,又一位国际知名学者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痛诉国殇。昨天上午,该书作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知名华裔物理学家郑洪先生携带新作来到南京,与多位国内的历史专家、学者齐聚于《南京不哭》新书发布暨研讨会。扬子晚报记者蔡震文/摄

我也是“南京人”,有资格写南京故事

近些年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籍出版了很多,但是以小说形式呈现的作品并不多见,旅居海外的郑洪先生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80岁高龄的他,满怀一颗赤子之心,十年磨一剑,花费大量的精力,以非凡的毅力写就了这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小说。

《南京不哭》讲述了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美国学者约翰?温思策和中国学者任克文,以及南京女子陈梅等人在南京所经历的悲欢离合。为了写书,郑洪利用休假年,赶到南京住了三个月,在南京他走街串巷,熟悉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后来,居然有人在街上向我问路,我感到很自豪,我也是个南京人了,有资格去写南京的故事了。”

郑洪说他在南京有幸和两位大屠杀的幸存者见了面,他们是常志强和姜根福。“这两位老人谈起当年的往事,仍不免老泪纵横。我的妻子志洁在旁,也跟着流泪。我的小说里面好些情节,尤其是南京城陷那天的情景,就是源于他们的故事。”

回到美国,从没有写作经验的郑洪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写作,先后十易其稿,写了1000多页,后来友人提醒说,这么长的篇幅很难出版,“于是我忍痛压缩成了现在的300多页。”

扭曲历史的演讲让他决定写书

谈起写这本书的起因,郑洪十分感慨,“1995年4月15日的下午。那天我坐在办公室,忽然两位美国教授敲门进来对我说:‘郑洪,你该到那个专题讨论会去一下,那些人在扭曲历史’。我走到演讲室,只见讲台上站着四位主讲人,三位美国白人,一位日本人。台上讲的话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日本民族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卫护他们特有的文化,抵抗西方的文化侵略,受伤最重,所受的苦难最多。我站起来说,我也为广岛和长崎的死伤者哀悼,但在中日战争,日本是侵略国,广岛长崎事件是日本自食其果。”

“我向四位主讲人提问:如果一群强盗闯进了你的家,强奸了你的妻子,杀了你的儿女,还要割断你的喉管。对你们来说,这群强盗究竟是受难者还是施暴者?”郑洪讲完这番话,全场鸦雀无声。

为了把中国人曾经的苦难说清楚,唤醒装睡者的良知,郑洪决定写一部书,公正的告诉西方社会一个真相。“我想小说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述,也更能让大众所接受。”他先用英文写成,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破例出版,小说以震撼的情节和动人的笔触深深打动了许多国外读者,连续加印四次。随后郑洪又亲手译成中文的《南京不哭》。

不容惨剧有一丝再发生的可能

郑洪告诉记者,他出生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的广东,还在襁褓中的他,便开始了八年的颠沛流离。中文版《南京不哭》的推出,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教授说:“美国传记文学作家张纯如唤起了西方读者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的残酷事件的认知。如今著名物理学教授郑洪先生又用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向西方世界重现了侵华日军的残暴和中国人民善良、坚韧、不屈的高贵人格。”

郑洪表示,身为一名物理学家明白原子弹的杀伤力,也为死伤的日本平民悲悼。但历史不容以理念剪裁,我们有权对世界发声,把中国人过去遭受的苦难说个清楚,唤醒装睡者的良知。他强调要把惨痛的教训交给下一代,“我们必须防微杜渐,不容二十世纪的惨剧有一丝丝再度发生的可能。”

据悉,《南京不哭》出版方译林出版社,已经获得该书全球代理版权,将以更多的语种向海外推出,让世界上更多的民众了解真相。

南京公祭日活动简报材料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祭文及简报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国旗下讲话稿

国家公祭日国旗下发言讲话稿【优秀篇】

国家公祭日国旗下学生代表讲话稿

国家公祭日特写:和平的呼唤 正义的呐喊

12月13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