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十期朗读者味道观后感范文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热度还未散去,又一个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播出了。看报道,受邀《朗读者》的嘉宾都是名人明星,以为《朗读者》要靠打名人明星打动人?实际上,我只猜对了一半。据介绍,《朗读者》以“朗读打动人心”为口号,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由是观之,《朗读者》要用文化魅力打动人心。下面是解志愿为大家整理的第十期朗读者味道观后感范文,欢迎参考~
篇一:第十期朗读者味道观后感范文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在这个空气中弥漫书香的日子,您可知道,当一个人凝聚双眸,于书页间静心聆听文字精灵奏出的天籁之声时,也同时在给自己的健康做着身心兼修的自我保健。
是的,除了营养、锻炼之外,读书也与健康紧密相关,除了益智外,它还益心、益身和益寿。
古人云:“脑为元神之府”。意思是说,大脑的健康影响人的整个肌体。而保持“元神之府”的健康,“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的读书是个好方法。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时,在灯下静读,于书中览胜,一会儿便使心灵得以滋养,病痛得以缓解。这是因为,读书可“忧借以消,怒借以释,牢骚不平之气借以铲除”。难怪精于养生之道的欧阳修感叹:“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的确,读书有调节情感、平衡心理之功效,尤其是像《朗读者》中那样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诵颂,更能使人在不知不觉间疏肝理气、调达情志、愉悦身心。
“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读诗罢自然醒。”看看,对“久未痊”的头风,一“读诗”便“自然醒”了。南宋胡仔记载,人患疟疾时,读杜甫的诗,会“不觉沉疴之去体也”。研究发现,读不同的书会治不同的病,比如诵优美诗篇,促胃溃疡愈合;读笑话戏剧,减轻神经衰弱;阅经典名著,缓解心烦意乱;看幽默小说,治精神抑郁。
或许正因为如此,国外一些医学家才开办病人图书馆,心理学家也倡导“诗歌疗法”,意大利的医学家和文学家更是联合成立了“诗药有限公司”,通过出版具有不同主治功能的诗集,供不同心理疾病的病人对症选用。近年来,我国很多医院除了在病房摆放各类书籍外,还针对患者病情,给其推荐不同的书籍并开展读书体会交流。
“停止学习之日,即是开始衰老之时”,法国图卢兹老年大学的座右铭告诉我们,读书人“永远是年轻”。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德格斯?坡厄尔则通过长期跟踪调查印证了这句座右铭。他对1600名25岁到92岁爱读书的人进行推理能力、记忆力、对空间的判断力的测试发现,80多岁的人,测试结果几乎和年轻人同样良好。在平均寿命不足60岁的我国古代,陆游不仅活到了85岁,晚年还“年事依稀鬓复青,看书细字眼犹明”。陆游的长寿秘诀是啥?他以诗作答:读书有味身忘老,病须书卷作良医。
夜来读书忘却眠,只为此身长报国。自古以来,优秀军人多是爱读书之人:秦朝大将王翦每日战毕定秉烛夜读、曹操南征北战但《孙子》《六韬》等不离左右、*长征期间仍手不释卷、陈毅将读书视为终生功课……正是因为“六经勤向窗前读”,才使他们建功于马上,健康于身上。
“忽得远书看百遍,眼昏自起剔残灯。”今天,“军营书屋”遍布全军,已不是稀缺品,案头也无“残灯”可剔,那么,让我们常常捧书在手,以“看百遍”的甘之如饴,在多读书中博闻强识,在读好书中增益强体,为强军兴军筑牢更加坚实的健康底座。
篇二:第十期朗读者味道观后感范文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热度还未散去,又一个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播出了。看报道,受邀《朗读者》的嘉宾都是名人明星,以为《朗读者》要靠打名人明星打动人?实际上,我只猜对了一半。据介绍,《朗读者》以“朗读打动人心”为口号,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由是观之,《朗读者》要用文化魅力打动人心。
文化魅力是文化类节目的魂。从早些年马东主持的《文化视点》到后来的《百家讲坛》,再到近年来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都曾赢得过好评。究其原因,是文化魅力起了作用,这类节目让观众见证了在建构知识、分享智慧层面的价值。《朗读者》虽然以“朗读”命名,但不是一档读书节目。用董卿的说法:“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朗读者》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笔者特意看了第一期濮存昕朗读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的确很有味道。节目从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用文字抵达情感,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进而品味人生价值。
文化魅力不是自封而是品出来的。电视节目尤其是文化综艺类节目,是一道观众的精神大餐,其是否和口味,不是掌勺的厨师自夸出来的,而是观众品味出来的。以往,也有些综艺类节目注重感人,但靠的是煽情刺激观众,且形成了套路,时间久了,观众并不买账。《朗读者》要赢得好口碑、办得有魅力,就要避免刻意煽情追求明星效应,而应该在朗读的同时注重讲好故事,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文化魅力要“有意思,也要有意义”。广电总局曾对真人秀节目给出一个“有意思,也要有意义”的标准,我觉得,这个标准适用于所有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也不例外。论有意思,《朗读者》选择的朗读素材,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由观众熟悉的擅长朗诵的演员和文化人担任嘉宾,当文字在朗读人的二次加工下带着自身的情感再次传递出来时,容易把观众带入情景之中,震撼心灵。而每期节目以一个主题词作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将值得尊重的人生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这样的节目就会更有文化、更有意义。
篇三:第十期朗读者味道观后感范文
从第一期节目中的“中国英法翻译第一人”许渊冲到后来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中国焊接学科奠基人”潘际銮,《朗读者》的舞台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师。本期节目中,又有一位这样的大师登台,她就是已经93岁高龄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研究大师叶嘉莹。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后师从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学习,深得老师的赏识。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便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先后于多所世界着名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化,去年还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生成就奖。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叶嘉莹曾说过:“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吟诵诗词这一活动,叶嘉莹一直十分倡导。而吟诵,其实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读。在本期节目中,这位着作等身的教育大师将在《朗读者》中畅谈古典诗词文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提起张艾嘉,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往往都是??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而对于女人来说,“故事”几乎就等同于她的“味道”。
作为一个明星,张艾嘉从不刻意遮掩自己的年龄。在节目中,当被问到如何界定年龄的味道时,她坦言:“一切都来得很自然,逃也逃不掉。”而对于女人的味道,张艾嘉也用自然来形容:“味道是要被品尝的,我相信味道是来自于你自己人生的态度,你怎么看待自己,那你散发出来的东西是自然的,那个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曾经,李宗盛为张艾嘉写的一首《爱的代价》被无数人奉为最能代表爱恋成长的经典。但在当时,张艾嘉还觉得这首歌的名字“有点土”。而前两年再唱这首歌的时候,张艾嘉却发现自己的心与这首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个心经历过更多的事情了,就觉得歌里面几乎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和故事,所以特别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