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祥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
吕剧《百姓书记》是根据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带领寿光人民致富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百姓书记》作为一部塑造时代英雄人物的戏剧,在描写戏剧冲突方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困难性,然而,这部戏在设置矛盾方面,避开了以往描写的通俗、高大空的弊端,本剧戏剧冲突既具有逻辑性,又激烈跌宕,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该剧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四、五场,主要是为了建设寿南寿北引发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是“拆九巷风波”,为了建设寿光,首先要扩大寿南的产业,所以要拆掉九巷进行扩建,由此引出了矛盾。第三场是“大棚技术风波”,为了加强寿光的大棚技术,王书记亲自到东北请韩师傅来教授大棚经验,由此引出了这次的大棚风波,在王书记一次又一次的邀请下,矛盾进入了高潮,韩师傅被王书记的精神感动,英雄相惜的感情油然而生,两人最终牵手共同建设寿光。这两场矛盾都是为了建设寿南而设置的,首先九巷的扩建为寿南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场地,其次,大棚技术的发展推广为寿南的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地发展技术。矛盾设置层层递进,既不突兀也不牵强,还很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思维逻辑很清晰的王书记的形象。
第二、三场是为了建设寿南引发的矛盾冲突,第四、五场则是建设寿北引发的矛盾冲突。第四场是要开发寿北,这是矛盾的开端,之后,寿南人民觉得自己没必要为了开发寿北而在此受苦,于是想要逃跑,却被阻拦,最终被九伯劝下,上级领导认为王书记花费巨资开发寿北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嫌疑,于是下来进行检查却被寿光人民拦住,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矛盾的发展之后,戏剧终于在此进入了高潮,就在上级领导、逃跑的寿南人民面前,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矛盾,没饭吃,四常委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齐心合力,与寿光人民一起帮助王书记走出了这个困难,振奋人心,戏剧高潮在此出现给了来检查的领导一个很大的威慑力。
在第五场中,爹娘的出现将整个戏剧的气氛转变了,由紧凑的戏剧氛围转为了温馨的家庭矛盾。在该场中,爹娘对孩儿的疼爱推动着戏剧的发展,王书记爹的一番话将整个戏剧引入了高潮,“孩子,记住恁爹一句话,只要你不做亏心事,不管将来你是站着回家,还是躺着回家,恁爹我都会打开街门迎接你”,王书记爹的一番豪言壮语,不仅振奋了王书记为民做事的心,更使观众为之一震,有这么支持自己的爹娘,自己的孩子还有什么畏惧的呢?
综合分析这些矛盾,可以分为外部冲突、内部冲突、自然冲突三种类型的矛盾。其中,外部冲突表现为王书记与四常委、九巷百姓、韩长乐师傅、上级范维正等人、王书记爹娘之间的矛盾,王书记作为中心人物,他代表的是为人民谋福利、积极向上的正面力量。在第一出戏中,王书记正与四常委展开会议讨论,四常委认为寿北“自然灾害怎改造”、“开发改造难难难”,而王书记则笑他们“多怨叹”,说他们是“辜负了天恩赐地奉献”,并认为“热极生风穷则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虾场晒盐条台田”的奋斗理念,通过王书记规模化的介绍,四常委逐渐改变了自己对寿北这个贫穷地的看法,当王书记提到要在寿南实行市场经济的时候却又引发了与四常委之间的第二个矛盾冲突,四常委认为“再改革也存在着姓资姓社的问题”,王书记用中央鼓励大家解放思想的理念试图化解这场矛盾,但*的观念在她们心中根深蒂固,王书记只能变相同意他们的观点,然后用事实来感化四常委,最终化解了这场矛盾。四常委由心的发出了“真性真情山东汉,让人振奋亦羞惭,从今后你就是俺领头羊”的口号。整场戏中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当属王书记与九巷百姓之间的矛盾。九巷百姓对这个新来的不曾谋面的王书记不置可否,他们认为王书记的政策很好,可是“多多少少跑出了*的圈儿”他们心里害怕“到时候你犯错俺倒霉,小菜摊儿拆了,大市场毁了,大小饭碗,丢个精光,想赚个小钱,都没处挣了”,面对激烈难缠的这种矛盾,王书记用真诚换真诚,把自己推上改革的前锋,用自己爹娘的住址换来九巷百姓的信任。在外部冲突中,最感人的当属王书记与爹娘之间的矛盾。面对爹的大义、娘的不舍,王书记“眼望爹娘多愧疚”,但最后爹娘的理解让王书记内心感动不已。内部冲突主要表现为王书记自己内心的矛盾,面对百姓、爹娘、上级,王书记内心苦不堪言,一方面要为百姓谋福利,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百姓的感受。王书记的内心描写在整场戏中所占比重甚少,虽简约但影响很大,在九巷一场中,王书记换位思考那一段,整个舞台都被他的光辉形象照耀的熠熠生辉。自然冲突主要是寿北的自然灾害,即在背景中提到的盐碱滩。这一矛盾虽然没有正面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但他所体现出来的时代背景为整场戏剧的发展增色增辉。
在采访《百姓书记》一剧中,其导演说:“这部戏的结构跟其他戏不一样,采用的是多点串联、点线结合、情景闪回、虚实交融的艺术结构方式。”多点串联就是多个事件联系在一起,先叙述总的改革路线,再描写开发寿南、扩大产业,之后紧接着开始开发寿北,就在这一系列联系的事件中,又有一条线将这些看似松散的矛盾连接起来,这条线就是王书记的爱民精神和不畏惧的改革精神。
李利宏在采访中说:“从性格上讲,我们把他放到最底层,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他是农民的儿子,所以他了解农民了解土地,他了解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他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所以,这个农民的形象是要把握住的,我们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县委书记写,他就是一个农民”。作为农民出身的王书记,他的身上有着普通人的气息:他有着生长在土地上的老百姓的急性子、驴脾气,他刚当上县委书记,就急于开展改革,不拖拖拉拉,不敷衍了事,为了扩大寿南的产业,他亲自去东北请韩师傅,“今天请不到你,我明天再来,明天请不到你,我明年再来,这一辈子请不到你,我死在这里”,这种驴脾气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才拥有的气质;其次,他跟普通人一样,敢于虚心请教别人,面对日光大棚技术,他能屈尊独身到东北请韩师傅,虽然一次一次的被拒绝,他还是执着的去做。
同时,他也是非凡的领导人。李利宏说:“我们这个戏里面,不想去写真人真事,不想去反映生活中的王伯祥,我们剧中的王伯祥实际上集中了我们对那个时代有胆有识有谋有勇的基层共产党员的理解。我们就把这些特点集中在了王百祥的身上,王百祥就是一个符号。我们在采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并没有有意地去刻画我们了解到的王伯祥。我相信,他身上集中了基层共产党员为民谋福利,坚定的扛旗往前走的一群人的特点,有勇有谋,有胆有识,以及他们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魄力。”导演塑造这一人物的目的就是弘扬基层党员的大公无私精神,所以舞台上的王书记就是一个拥有雄韬伟略高瞻远瞩的谋略家、领导人。作为一个领导人,他有着很强的责任心,为了人民,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不顾自己的亲生爹娘,与百姓一起奋斗在寿北盐碱滩;他还有着高瞻远瞩的远大目标,他能即时的运用市场主义,能正确的看待事物的利弊;说明他具备一个领导人该具备的领导力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
他离任县委书记18年后,还有许多老百姓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自家餐馆、商店或是药店。
他走在家乡的街头,轻易不敢坐出租车,因为只要被认出,司机就会经常“拒绝收费”。
他的职务几经变化,但在家乡人民看来,他永远都是那个穿着布鞋.绾着裤腿,或奔忙在田间地头,或盘坐在百姓炕头的“百姓书记”。
他,就是优秀县委书记的代表,在寿光担任县委书记5年半时间的王伯样。
“共产党的干部首先考虑的是群众的利益,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
1986年6月,王伯祥担任寿光县委书记,就职时表态:“我们的立足点是让寿光县富起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过上好日子。”
“一亩园十亩田”。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王伯祥把目光投向“菜园子”。他提出,把培育和扩建蔬菜批发市场作为全县第一要务,以经济规律为杠杆,蔬菜市场为支点,撬动蔬菜产业。1986年,计划经济坚冰仍未破除,“市场”二宇还很敏感,有人提醒:搞“市场”搞出事谁负责?
王伯祥的回复简单而坚定:“百姓最重要!共产党的干部首先考虑的是群众的利益,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如果真有什么政治责任,由我一人承担。”从1986年开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三次扩建,从占地20亩扩大到600亩,全国215个大中城市都吃上了寿光菜,寿光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一号菜园子”。
“市场”打出来后,王伯祥又开始了新的思考:菜是“夏天草,冬天宝”,怎么才能在冬天也大面积种菜呢?1988年腊月,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来喜讯东北有个韩永山,能不生炉子、不烧煤,在寒冬腊月里种菜。为了证明,王乐义拿出捎来的黄瓜。端详着顶花带刺、娇翠欲滴的黄瓜,王伯祥眼中放光:“这不是黄瓜,是黄金!”
请来了韩永山,但建棚的六、七干元费用在当时是天文数字,赔了钱,损失谁承担?他说:“挣了算自家的,赔了县里承担”;三元朱村17名党员愿意带头,但要砍掉正在抽缨孕籽的20亩玉米建棚,“杀青”责任谁担当?他说:“受损失的户,县里补偿;政治责任,我来承担。”1990年,17个棚平均创收3万多元,他喜笑颜开,当即拍板在全县推广,王乐义、韩永山任技术指导,自己当助手。并给王、韩二人配备了新吉普车,他依旧坐他的旧车,有人说:“伯祥书记都快成三元朱村的副书记了。”他笑言:“大棚搞成,当村民也行”。韩永山想家,王伯祥就给他落实待遇:奖励8万元,分配120平方米住房一套,聘任为县蔬菜办公室颀问、直接晋升农艺师,全家迁入户口,办理“农转非”。韩永山深为感动,披肝沥胆,奔波传艺,1993年,累倒在病床上,临终前紧握王伯祥的手说:“我终生不忘的好书记,好兄长……
在任县委书记5年半的时间里,王伯祥每天一上班,做的第一件事情必定是阅读菜市场价格和交易量报表,拿起电话调度蔬菜生产……他考虑最多的是:乡间小路逢下雨就泥泞难行,影响蔬菜运输怎么办?某段时间蔬菜价格大幅跌落怎么办?菜市场常有人欺行霸市怎么办?这些困难最终都在他坚定的信念下顺利解决。
到1992年,全县大棚发展到26万个。这一场“绿色革命”,不但富裕了三元朱村,也燃起了整个寿光种植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火种,继而席卷整个中国,改变了无数农民的命运。
“为了寿光人民能过上幸福的日子,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来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种树树不长,种粮粮不收,望着海水渴死人,守着土地去逃荒。”这是寿北以前盐碱地荒凉与贫瘠的写照。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有20余万寿光人喝着盐碱水、吃着黄蓿菜,在“北大洼”里挣扎。寿北面积125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0%,如果不改变盐碱滩的面貌,菜种得再好,也只能富半个县。
1987年,在王伯祥主持下,寿光县成立了寿北开发规划组,300多名水利、养虾、晒盐方面的技术人员,经过8个月调研完成了可行性规划。面对质疑的目光,王伯祥慷慨陈辞:“开发北大洼困难是有,但可以克服。怕,畏首畏尾,只能是懦夫。咱们在寿光生活了几十年,祖祖辈辈生活了数千年,老和一个‘穷’字扯不开,还能再穷到儿辈孙辈重孙辈吗?”他痛下决心,要带领寿光人向千年洪荒发起总攻,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到底。
1987年10月8日,寿北开发的号角嘹亮吹响。天还没亮,820多辆汽车,320多台推土机,6500多辆拖拉机,难以数计的马车、地排车、小推车,就排满了道路,20万民工扛着工具,如潮水般涌向“北大洼”,沉寂了几千年的土地一时间人声鼎沸,机声隆隆,热火朝天。
之前三天,王伯祥已经把铺盖搬进了工地。方圆20里没有村庄,他就跟民工一样就地挖一个一尺多深的坑洞,埋几根竹竿木棒,盖上草苫子、苇席,就成了他的宿营地和指挥部。时任农业部长的林乎加来寿光视察,到了“北大洼”工地,遇到一个鞋上沾满泥巴的“民工”,林乎加问:“你们的伯祥书记在哪里?”“民工”说:“我就是。”林乎加打量着他,久久无言,后来感叹:“一个县有这样的书记,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
他在工地上一住45天,中间没回过一次家。每天,他与民工们在一个锅里摸勺子,从未单独开过小灶。45天后,泛着白碱的烂泥滩眼瞅着就变了模样修筑沟、路、渠,坝300多条,修道路林带299条、干支沟渠300乡条、条台田11万亩,新筑防潮大坝3100多米,圈围滩涂面积5万多亩。
有人认为“打扮”偏远盐碱滩不够“露脸”,王伯祥当即火冒三丈:“什么招不招眼,露不露脸,共产党的干部能做到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足矣!”在当年寿北开发总结大会上,他向台下的干部群众连鞠三躬,动情地说:“我王伯祥是农民的孩子,是人民的一头牛。我永远不忘寿光父老乡亲对我的哺育和训教,为了寿光人民能过上幸福的日子,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知耻而后勇。倒数第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争先的勇气”
1986年7月,王伯祥参加潍坊市工业会议。数据显示,扣除原盐产值,寿光工业在12个区县中列倒数第三。走出会场,他抓着会上发的通报表就回了寿光。在紧接召开的全县工业会议上,他说“知耻而后勇。倒数第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争先的勇气。我们必须打一场工业攻坚战,用三到五年,让寿光工业产值翻两到三番!”
他带着计委,经委、财政等部门的同志,把全县20多个县属企业逐一看了个遍,听汇报、看厂房,和职工一起讨论研究,又马不停蹄地到工业强县考察。几番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缺人才。随即,对全县52个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测评,优秀者留任,其余全部更换。又从102个经济单位推荐的100名“能人”中优选40人,作为企业后备干部。县委制定了《关于企业厂长经理选拔任用条件》,大张旗鼓地对企业负责人公开选拔。王伯祥特别强调:选拔中看大节、看主流,不求全责备,只要政治素质可靠,有经济头脑,有领导才能.就可大胆肩用。
用人机制一活,工业全盘皆活。齐民思酒厂刘子祥、仙霞集团王金栋、联盟化工杨志强、富康制药杨维国等40多名公开选拔出的人才都在日后大放异彩,成长为优秀企业家。为了培植壮大工业企业,王伯祥用足用活了政策。他开“放水养鱼”之先河,抓盐业利税.免工业税收,“藏富于企业”;成立专门工作组,亲自带队到上级部门跑要资金,争取工业扶持近亿元,抓股份制改造,培植民营企业……l986年,他上任之初,寿光县、乡、村工业企业303家,1991年,他离任之时,全县企业数量达到4854家,总产值翻了三番,利税增长了近十倍。有人说,王伯祥就像一把沉重的石夯,不知疲倦的起落间,为寿光工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做个为老百姓干事的官,做个不贪不沾、干干净净的官,做个不让老百姓戳脊梁骨的官”
王伯祥信奉一句话:人民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1990年,有人提出:连年支持工业,县财政吃紧,能不能开征特产税?王伯样断然拒绝:“经费有缺口,可以从别处挖潜,万不可和农民算计。”
为了农民,他甚至不惜采取超常规手段。1986年,小学房屋倒塌一处,学生一死七伤。他上任后,马上召开中小学校舍改造会议,掷地有声地说:“两年以后,哪个乡还有‘黑屋子’、‘土台子’,就腾出乡镇政府当学校!”不到两年,乡村校舍改造完成,他又把目光对准城区学校,把县属学校6000间校舍由旧平房改造为新楼房,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教育一条街”。
王伯祥经常说:“要做个为老百姓干事的官,做个不贪不沾、干干净净的官,做个不让老百姓戳脊梁骨的官。”妻子侯爱英原是民办教师,1988年,有次转公办的机会,她把表领回来,他接着就给退了。建委下属苗圃聘侯爱英去当临时工,王伯祥又提出三个“不许”:不许留在机关,工资不许超过其他临时工,不许担任领导。直到“退休”,侯爱英都是个临时工。他一母同胞两弟两妹,有务农的,当工人的,也有经商的,都不曾赚过他一点“便宜”……
任寿光县委副书记,书记8年时间,他一家五口人,始终住在建于50年代的四间旧平房里。1991年10月,王伯祥调任潍坊市副市长。临行前,他和前来送行的人一一告别,紧握着书记瘦俏的双手,人们泪眼朦胧,许多人泣不成声。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王伯祥给寿光留下了20多万个年均收入2万多元的蔬菜大棚,留下了120万亩效益可观的棉田、盐田、虾池,留下了4850家蒸蒸日上的企业,留下了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留下了10多万个“万元户”……而伯祥书记自己的家当,一辆130货车就装了个干干净净。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好口碑。”话虽简单,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王伯祥做到了。从1991年离任至今,已经过去了22个年头,但是每当提起他,寿光人民还是难掩那份儿激动和想念。
在山东省寿光县委书记任上5年半,王伯祥把寿光从一个白菜成灾的贫困县变成了“中国蔬菜之都”,把寿北的千里盐碱滩变成了盐场、虾池和条台田,把全市倒数的工业变成了经济发展的支柱……
让“菜贱伤农”的悲剧不再重演
1983年的一个深秋,王伯祥下班回家,遇到一位大爷拉了一车白菜卖不出去,不停地唉声叹气。王伯祥心中不忍,拿出20元钱买下了整车菜。那一年,寿光县光烂掉的白菜就有2500万公斤。而那一年,王伯祥全家吃了一冬天的白菜。
寿光南部土地肥沃,很适合种菜,但是面对一次次白菜成灾的教训,王伯祥考虑,寿光必须建一个蔬菜交易市场,帮助群众卖菜,让“菜贱伤农”的悲剧不再重演。
在1986年,“市场”还是个敏感词,甚至听起来都有些可怕,但王伯祥已经决定了,“百姓最重要,真有什么政治责任,我一人承担!”于是,九巷蔬菜批发市场在寿光成立,而如今,这里被称为“江北第一蔬菜批发市场”。
南抓果、蔬、粮,北抓盐、棉、虾,这是王伯祥发展寿光的思路。寿北不像寿南,120万亩土地全是盐碱滩。1987年,20万民众奔赴寿北,把轻度盐碱地改造成条台田,把重度盐碱地建设成盐池,在沿海滩涂建虾场,搞养殖。一时间,寿北大地上人潮涌动,干得热火朝天。为了方便工作,王伯祥把指挥部设在了当地一位老农的牛棚里,一住就是45天。
今年10月17日,记者再次来到寿北,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棉田开成了花海。正在忙碌的棉农齐万峰也参加了当年的“大会战”,他动情地说:“当年的‘盐碱地白茫茫’变成了现在的‘棉花白茫茫’,这都得感谢伯祥书记啊!”
工作是给多数人干的,不是给少数人看的
王伯祥做事很认真、很实在,接触过他的人都清楚一点:伯祥书记不爱弄虚的,不玩花架子。
“伯祥书记开会不爱听大话、空话。”曾任寿光县稻田镇党委书记的杨洪友说道,“有一次开会,一个乡镇党委书记还没念完稿就被王书记喊停,并且批评他‘你只管说你干成了什么事就行,没用的不要多说’。之后再开会的时候,每个人都是直奔主题。”
王伯祥做事确实如此。1988年,为预防水患,寿光县要重修弥河两岸的大坝,全长70公里。有人提出,不如先干县城周围这一段,工程量小,修得标准高一点,上级领导来寿光都会走这个地方,一定会受到表扬的。
按照这样的方案,既可以缩短工期,又显得漂亮。但是如此一来,大坝一不能防洪排涝,二不能解决交通,三不能造福群众。王伯祥便回复道:“我们的工作是给多数人干的,不是给少数人看的!”
“跟着王书记干活,任何事都要做得扎扎实实。”已经过去20多年了,时任道口镇党委书记的王守福对王伯祥的办事方式依然印象深刻,“我记得寿北开发时西北柴村的工程两次验收都不合格,王书记急了,直接到了村支书家里。村支书正在吃饭,就给他递上一个大包子,王书记一把推开,‘验收不合格,还有脸吃饭。现在就返工!’”
王伯祥常说:“人民群众把我们推上了领导岗位,就要给老百姓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只有这样才对得起父老乡亲。”
清正廉洁,百姓才会跟着你走
1991年10月,王伯祥调任潍坊市副市长。一辆小货车拉完了他的全部家当:一台冰箱,几件破旧家具,十几个装满了衣服的纸箱。给他送行的人都红了眼眶,有一个人忍不住说:“您让寿光富起来了,可自个儿的家却连普通农民的家也比不上啊!”
他的妻子侯爱英是一个民办教师,一直没有转正,他总说:“先紧着别人吧,机会还有。”结果妻子直到辞去教师职务,也没有实现做正式教师的愿望。王伯祥的父母一直住在农村老家,他们到县城的车票都是自己花钱买,王伯祥从来不让公车去接。
有人劝王伯祥说,别的领导都分上楼房了,你也要一套吧。王伯祥说:“等寿光财政收入超过两亿元,我就去住。”后来,寿光的财政收入早就超过两亿元了,他住楼房的计划还是搁浅了。
对于自己的岗位和责任,王伯祥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有自身廉洁,对老百姓真诚,才能让老百姓相信你,老百姓相信你才会跟着你走。”
任上5年半,王伯祥给寿光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离去时却行囊空空,但是寿光人不会忘记他,那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看到杨树排成行,想起了当年的王伯祥!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
王伯祥,山东原寿光县委书记,任职5年多,全力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组织人力连续开发寿北盐碱滩。他永怀为民之心,不求私人之利,离任21年,仍为寿光群众口口相传??“我们的伯祥书记”。
在寿光,王伯祥(见图左二,资料照片)是个传奇,几乎无人不晓。
用他自己的话说,当了5年半的县委书记,主要干了3件事:一是推进蔬菜产业化,二是开发寿北盐碱滩,三是为工业翻身打基础。但就是这三件事,却让寿光人从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板、走向了世界。
“当县委书记就要尽心竭力给老百姓办事,不抱任何名利思想,不带任何私心杂念。”直到离任21年后的今天,敢干、务实、清廉的王伯祥,名字依然响亮。
敢干不蛮干
“如果搞砸了,一切损失,县里担着”
“晚上在寿光的菜园子,早上进北京人的菜篮子,中午上北京人的菜盘子。”寿光,以“中国蔬菜之乡”闻名于世。但若不是24年前冒着风险搞起来的17个大棚,寿光绝不会有今日盛名。
1989年5月,在王伯祥的支持下,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把懂技术的东北汉子韩永山请到了寿光,准备发展不生炉子的冬暖大棚。没想到,村民们却说啥也不相信他。当时一个大棚要投入六七千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钱不是土坷垃块,借上贷上,打了水漂咋办?”“冬天不烧煤、不生火,长黄瓜,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风言风语,在三元朱村很快发酵。
王伯祥赶来给王乐义和韩永山撑腰壮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干部。告诉大家,如果搞砸了,一切损失,县里担着。”
有了这句话,三元朱村17名党员全部报了名搞大棚。经过研究,村里决定在土质最好的村北做试验。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里是一片未收割的玉米。要想赶在元旦前让大棚黄瓜上市,就只能选择杀青。在那个年头,这可是犯错误的大事。
关键时刻,又是王伯祥一锤定音。“不是无故杀青,而是为了搞大棚试验,县委支持你们!只要对群众有利的事就大胆干!”
3个月后,三元朱村顶花带刺的鲜黄瓜上市,一个大棚收入2.3万多元。到第二年,不用动员,5000多个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覆盖了全县22个乡镇640多个村庄。时至今日,寿光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23万个,带来的收益占农民收入的50%。
“当时也怕干不成,不过咱不蛮干,拿不准的事情就先试点,成熟再推广。”谈起以前的事,王伯祥说得很淡然。
务实不作假
“制度是给大家定的,自己不遵守,怎么要求别人”
跟王伯祥做事,造不得一点假。
原稻田镇党委书记杨洪友还记得,1990年当地遭遇干旱,大片玉米受灾。王伯祥到镇里调研,问杨洪友总共开了多少台机器抗旱。“我说统计是138台,他说根本没有这么多,都一一给你数了,顶多也就100台,然后就跟我分析原因。他就是这样的人,遇事都是自己先实地看。”
寿北开发,是王伯祥在任上做的一件大事。千百年来,寿北160万亩土地除了盐碱滩,就是浅海滩涂。当地的群众生活十分艰苦。
寿南有了蔬菜大棚,群众手里有了钱花,寿北怎么办?王伯祥下了决心,准备组织十几万人搞一场大会战。当时,农村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组织这么多人简直是“天方夜谭”。
会战开始前3天,王伯祥就把铺盖搬到了盐碱滩上一个放牛老汉的牛棚里。45天时间,王伯祥硬是没挪“窝”,跟民工一个锅里吃饭,一起挖沟运土。有一次去潍坊市开会,正赶上秋雨连绵。散会后已是下午6点,王伯祥立即驱车往工地赶。车子因路面湿滑走不动,他就和秘书拿着手电筒步行了5公里,顾不上换下已经湿透的衣服就去查看民工住的窝棚漏没漏雨。
“制度是给大家定的,自己不遵守,还怎么要求别人!”当别人劝他回家看看,王伯祥这样回答。“我不走,乡镇党委书记就不走,村支部书记就不走,民工也不会走。”
20多年前,参加过那场大会战的羊口镇官台村村民齐万华回忆:“一开始思想也不接受,全是义务工,谁愿意干啊,可现在心里全是感激,看起来算不上什么奇迹,实际上却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王伯祥干事就是实,要是光蹲在机关里能干成这事?”
清廉不偏私
“又想为群众办事,又想为自己办事,就办不好事”
一辆“130货车”,拉走了王伯祥全部的家当。潍坊市政府派来的一辆货车因无货可拉,只好把院子里还没烧完的蜂窝煤和木柴全部装上。
这个场景,发生在1991年。当时,王伯祥已经升任潍坊市副市长。前来送行的寿光干部群众,从未想到眼前这个当了5年半县委书记的人,家里竟然如此“穷酸”。
上个世纪末,一些地方和单位争相购买高级轿车。寿光县物资公司也购进了一辆豪华“皇冠”轿车,有些人就提议给县委领导用,王伯祥却投了否决票。“没听见群众骂吗?我们的经济现在还比较落后,还是艰苦一点好!”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这一信条,王伯祥已经坚持了数十年。也正因为如此,2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反映王伯祥有过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王伯祥看来,做事要出于公心,不然就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做个事就不难,最怕又想为群众办事,又想为自己办事,结果就是办不好事。”
70岁的王伯祥,早已赋闲在家,平时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回寿光老家走走看看。只要见到王伯祥,老家人都会主动打声招呼、致以敬意。
因为,在群众心里,无论到什么时候,王伯祥都是“百姓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