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东方主战场观后感
纪录片东方主战场观后感篇1:
《东方主战场》共8集,分别是《东方危急》《共赴国难》《浴血坚持》《艰苦卓绝》《同盟抗敌》《民族血脉》《大地坚韧》《正义必胜》,由中央电视台、军事科学院政治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陕西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拍摄期间,共有6个摄制组、一个航拍组、一个应急采访组共8路人马,马不停蹄地奔赴全国22个省、区市进行紧锣密鼓的采访拍摄,先后采访抗战老兵、当事人、见证者100余人,抗战遗址、遗迹187处,总行程近2.5万公里,累计拍摄素材5000多分钟磁带及近30T的数据素材。不仅如此,央视还充分发挥驻外分台(站)优势,分别在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组织拍摄,采访权威专家学者数十人。这些弥足珍贵的采访在片中形成80多个故事点,使曾经的历史更鲜活、丰满、生动,战场之上的悲壮激烈令人感动,胜利背后的家国情仇令人感喟,战火点燃的人性光芒令人缅怀,战争凝聚的民族精神令人振奋。
70年前,80多个国家和地区、220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全球约20亿人口被卷入无情的战火,经历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本片还搜集了180余部相关的专题片以及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关于二战的影像和图片资料,通过对这些珍贵资料科学合理的运用,为艺术的表达和呈现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这一该片的核心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为该片力求深刻表达主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为了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央视还组成了近百人的三维动画制作团队,总时长近3000秒的精彩动画为该片增色添彩。
纪录片东方主战场观后感篇2:
为自己的家园也为人类的和平与正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到处都有中华儿女的流血牺牲
1942年1月,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缅甸若是失守,那就惨了。这样会使我们同中国人隔绝。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形势危如累卵,一向自视甚高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不得不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中国。
尽管自身困境重重,但中国毅然应英国请求,派出10万精锐入缅作战。这是甲午战争之后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第一次出兵援助邻邦抗击侵略。
中国远征军打出了国威和军威。仁安羌一役,远征军新编第38师第113团,大胜日本常胜军第33师团,救出被围困的英军7000余人,以及被俘的英军官兵、美国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英国《泰晤士报》赞扬中国军队“以少敌众,英勇果敢,将使盟军之战绩,益增光辉”。
首次入缅作战,因为盟军配合不力等原因,中国远征军虽然打了一些胜仗,但最终还是难挽败局,5万将士魂留他乡,其中大部分是在撤退途中穿越野人山时牺牲的。
1943年10月开始,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再次出国作战,与美军一道实施了缅北和滇西反攻,歼灭日军4.9万余人,收复失地8.3万平方公里,成功打通中印公路,有力配合了印缅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盟军的反攻。
为自己的家园而战,也为人类的和平而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到处都有中华儿女的流血牺牲,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责任与担当。
1944年6月6日,决定法西斯德国命运的诺曼底登陆战打响。鲜为人知的是,在英国海军实习的21名中国留学军官,也参加了这次载入史册的战役。
在壮烈的诺曼底登陆战中,英国巡洋舰、驱逐舰、战列舰,乃至航空母舰上,都有中国军官的战斗身影。作为舰上普通一兵,他们担任主攻和掩护任务,自始至终参与了作战行动。中国军官的战斗精神,令盟军战友感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在波澜壮阔的苏联卫国战争战场上,也活跃着许多中国人的身影。当时在苏联的中方工作人员,都积极参与了卫国战争,有的甚至赴前线浴血奋战。在苏学习的中国革命者的子女,也以各种形式支援苏联对德作战。李富春和蔡畅的女儿李特特,参加了后备军,还曾获得“轻机关枪手”证书的奖励。
抗战期间,中国自身异常困难,但仍然尽最大可能为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和民族提供支援,帮助他们抗日,成为他们最信赖的朋友。
正如缅甸访华团团长吴巴伦指出,中国的抗战“为东方和平独立神圣伟大之工作”,中国“所负使命,有如合众国之在美,苏联之在欧”。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亚洲抗日斗争的中心和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坚强核心。
正义的事业凝聚人心。中国抗战,也得到了世界的支援。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参加了援华志愿飞行队;陈纳德率领美国飞虎队,转战中缅印战场;中美共同开辟喜马拉雅“驼峰”航线,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输往中国战场;更有不远万里前来中国救死扶伤的白求恩、柯棣华等外国医护人员。“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民众凝聚成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筑起力挽狂澜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