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志愿 > 读后感 > 列表

自我超越读后感

来源:解志愿时间:
  《自我超越》读后感
  
  稻盛和夫相信,要开发员工的潜能,必须对“潜意识”、“意愿’与“服务世界的真诚渴望”等人类心灵活动有新的理解。而大多数企业家认为员工是付薪水雇来的雇员,未能建立起整体感,也从不认为员工的自我超越与企业的关系。我前几年也是这样考虑,后来有了一定认识,也提出了公司愿景,但是在学习型组织建立的过程中,并不规范,并没有什么章法。
  
  以人为起点
  
  福特(Henry Ford)认为:“依我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智慧而完整的实体,都愿意为崇高的使命发挥精神力量。但我们常缺少等待结果的耐心。我们所需要的是以这股期待实践崇高使命的精神力量,来强化这样的心。我们轻率地把自己跟这精神力量切断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挖掘出这种创造未来精神力量的来源。”
  
  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人”与企业愿景之间的关系,真的是远非付薪水换雇工那么简单。这种精神力量的创造性无可估量。
  
  不断厘清“愿景”与现况
  
  “愿景”(vision,愿望的景象)与一个清楚的“现况景象”(相对于“愿景”的目前实况景象)同时在脑海中并列时,心中便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creative tension),一种想要把二者合而为一的力量。这种由二者的差距所形成的张力,会让人自然产生纤解的倾向,以消除差距。自我超越的精义便是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性张力。
  
  我知道我的愿景和现实差距巨大,按照上述理论,就是创造性张力巨大。但是,这种张力带给我和整个团队的是激情和能量,我们不断超越,不断创造惊喜,感到愿景越来越清晰,这个路途中很艰辛,但是那份创造的喜悦却是无可替代的。
  
  组织生命力的泉源
  
  欧白恩指出:“我们相信生活中高尚的美德与经济上的成功,不但没有冲突而且可以兼得;事实上,长期而言,更有相辅相成的效果。”
  
  赫门米勒的总裁赛蒙不久前说:“为什么工作不能够是我们生命中美好的事情?为什么我们把工作看作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未能珍惜和赞美它?为什么工作不能够是人们终其一生发展道德与价值观、表现人文关怀与艺术的基石?为什么人们不能从工作中去体会事物设计的美、感受过程的美,并试着欣赏可持之恒久的价值之美?我相信这些都是工作本身就具有的。”
  
  在现实中,往往是事业和愿景是两回事儿,甚至背道而驰。有的人希望帮助别人,却做一些赚钱很快而没有社会意义的事情,他们的潜台词是,等我赚了足够的钱,我会帮助别人的。(范文网 www.gkjzy.com)这种把事业(所从事的的工作)与愿景割裂开来的企业家大有人在。而我非常幸运,我做的事业??创造无创高效肿瘤治疗设备,让困境中的人们燃起生命的希望,是我呵我的团队的愿景,而我们可以每天走在通向愿景的大道上,道上的风景尽收眼底,在创造愿景的同时,实现自我超越。所以经常会感恩,感恩来自上天的使命,感恩一路上帮助我们的人和事,哪怕是恶意中伤者,都心存感激,因为他们让我们更坚强。这种愿景和工作的高度一致性,是组织生命力的源泉。
  
  打破契约关系
  
  把人员的发展看作达成组织目的的手段,会贬低了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的价值。这里面有一项无条件的承诺,它是一种义无反顾的勇气,坚持组织真正自我超越的承诺:我们想要如此,不因为什么,只因为我们真心想要如此。这种对于组织的无条件承诺,真的能焕发出巨大的潜能。我们在二阶段结束时,只有24人报了三阶段,但是我们几个人为了大家一起走下去,无条件承诺去感召大家,结果仅有三人没参加面试,参加面试的人数增加了8人。对于没通过面试的同学继续感召,尽心尽力,无怨无悔,这样的过程已经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契约关系远不如盟约关系更令人心悦诚服。在公司管理上是同样道理,当大家无条件承诺为企业愿景而努力,这已经是盟约关系了,我们都是主人,一定会创造无可限量的未来。
  
  突破“自我超越”的障碍
  
  既然自我超越的好处那么多,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和组织不愿意如此做呢?如果组织的领导者缺乏建立共同的愿景和共有心智模式,以指导其下各阶层决策者的能力,组织对“自我超越”作出承诺是天真而又愚蠢的。自我超越需要厘清愿景,需要建立共有心智模式,需要很多练习方法,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系统的工程,而不是想自我超越就可以了。而且要看清人性,不被一时的困境所困扰,安然地一直走下去。
  
  自我超越的修炼
  
  要发展“自我超越”,必须把它当作一项修炼??一种透过实际应用来验证的一系列练习。就像要经过不断的练习而成为艺术大师一般,以下的原理与练习是不断精熟与扩大自我超越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个人“愿景”
  
  个人的“愿景”发乎内心。大多数的人对于真正愿景的意识都很微弱。把焦点放在真心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非仅放在次要的目的,这样的能力是“自我超越”的基石。
  
  萧伯纳生动地表达了这个想法,他说:“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源自当你为一个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无限心力的时候。它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狭隘地局限于一倡,终日埋怨世界未能给你快乐。”
  
  在有些组织中,“愿景”是一种内心真正最关心的事。在有些场合,当人们谈及人生的目标时会觉得很不自在,但当他们谈及最关心的事情时,毫无拘束。同时因为人们真正很在乎,自然会给与承诺;又因是在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因此精神奕奕,并充满热忱。于是当面对挫折的时候,他们会坚忍不拔,因为他们认为那是自己份内该做的事,觉得很值得做,意愿很强大,效率也自然提高。
  
  经常会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激情四射?为什么总是无怨无悔?我想就是个人愿景带给我的使命感,使我充满热忱,不畏艰险。当看到患者在我和团队的帮助下减轻痛苦,甚至逃脱死亡时,那种欣慰无以言表。这些又化成激情,使我们更有力地向愿景进发。
  
  二、保持创造性张力
  
  愿景与现况的差距也可能是一种力量,将你朝向愿景推动。由于此种差距是创造力的来源,我们把这个差距叫作“创造性张力”。 假想在你的愿景与现况之间有一根拉长的橡皮筋(图9?1)。拉长的时候,橡皮筋会产生张力,代表愿景与现况之间的张力。张力的纤解只有两种可能途径:把现况拉向愿景,或把愿景拉向现况。至于最后会发生哪一种情形,在于我们是否为愿景坚定不移。
  
  在做这项事业的十多年里,我经常会被这股张力所控制,出现焦虑、悲哀、气馁、绝望或担忧等感觉,很多年都处于这些情绪与欣慰的情绪交织中。通过这篇文章才知道,这是情绪张力。
  
  情绪张力VS创造性张力
  
  我们有室内为了舒缓情绪张力,选择降低愿景来减轻压力。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结构。一个潜藏的“未能达成目标一挫折一降低愿景十暂时纤解压力”增强螺旋,使愿景进一步降低。社会上太多抱憾的人,这些人都是进入了这个怪圈不能自拔造成的。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言:“只有平庸的人才总是处于自己最满意的状态。”
  
  当不愿意与情绪张力相处的时候,我们容许目标被侵蚀。相反的,如果我们了解创造性张力,它将不但不会降低愿景,反而使愿景变成行动的力量。弗利慈指出:“愿景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愿景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真正有创造力的人,使用愿景与现况之间的差距来产生创造的能量。
  
  学习这段,使我明白敢于面对目标被侵蚀,敢于承认情绪张力的破坏性,恰是行动的力量,而不能因此而降低愿景。
  
  实现愿景的动能
  
  创造性张力可转变一个人对失败的看法。失败不过是做得还不够好,是愿景与现况之间存在的差距。失败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可看清对现况的不正确认知、体察策略为何不如预期有效,和检视愿景是否明晰正确。 创造性张力能培养毅力与耐性。
  
  是这样的,我们敢于触碰别人认为比登天还难的事业,基于我们从失败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坚毅,更有耐性。
  
  真实是盟友
  
  如果追求自我超越的第一要件是忠于自己的愿景,那么支持自我超越的第二要件便是忠于真相。二者对于产生创造性张力都极为重要。
  
  不敢面的真相是创业过程中极多出现的状况。其实,真相才是最可靠的力量。我们在临床过程中,不断从真相中总结分析,有时真相是令人不爽的,但是在整理分析的过程中,越是不爽的真相,收益却更大。不逃避,不掩饰,让真相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
  
  三、看清结构性冲突
  
  曾经协助过上万人发展创造能力的弗利慈说,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有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认为我们没有能力实现自己想要的。多数人心中都有限制自己创造力的矛盾。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相信自己没能力实现真正在乎的事情。另一种阻碍自己发展的矛盾,是认为自己不够资格得到所想要的。我们应当时时警惕自己不要掉入这两个陷阱之中,并且让阻碍创造及实现愿景的这股强大的、结构性的负面力量,在我们心灵、智慧的强光照射之下无所遁形。
  
  不承认我们能够创造,压力是最小的。当我们做了一些努力而没有达到目标时,“我不是这块料”是最能开脱自己的。“我没这个命”也是一种用宿命论来逃避创造的常用语。其实,只要我们想要创造,我们的能力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建立这种信念是要靠很多成功体验的累积,而成功体验来自于愿景。当我们知道这是结构性冲突的自然呈现时,我们更可以坦然面对了。
  
  当我们在寻求一个愿景时,如果有无力感或不够资格的想法产生,结构性冲突的力量就会开始活动,阻止我们迈向成功。然而成功的人是如何克服结构性冲突的力量,以竟全功呢?
  
  改变生命中的深层结构
  
  能够解决结构性冲突的杠杆点到底在哪里?如果结构性冲突起于内心深藏的信念,那么只有从改变信念开始。但是心理学家一致同意,像是无力感或不够格这样的根本信念,无法轻易被改变。这些信念在人生的早期就开始发展。一旦我们仍抱持固有信念,则自我超越不易开展。矛盾的是,信念只有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才会逐渐累积或改变。我们如何开始改变自己生命中较深层的结构呢?
  
  这个问题有些神秘色彩。其实,在我自己的生命力,的确有着神秘的力量,通过这些心灵活动,我坚信自己是有使命的人,而且我能清楚感受到上天所创造的的一次次机缘,使我在通向愿景的路上勇敢行进。我不知道作者指的生命中的深层结构是不是跟我说的一样,但我是如此。
  
  四、诚实地面对真相
  
  解决结构性冲突最有力的策略:诚实地面对真相。
  
  诚实地面对真相不是指追求一项绝对的真理或追究万有之本源;而是根除看清真实状况的障碍,并不断对于自己心中隐含的假设加以挑战。也就是不断加深我们对事件背后结构的理解以及警觉。自我超越层次高的人,对于自己行为背后的结构性冲突,特别能够看得更清楚。
  
  最开始做肿瘤治疗时,对于疗效好的患者,很愿意跟别人分享治疗体会,但是遇到疗效差的,就尽量避而不谈。后来我选择诚实地面对真相,才发现真相里有太多有价值的信息,使我们更清楚问题所在,更清晰策略和方法,取得了重大进步。
  
  心灵的变换
  
  如果未能发生心灵的变换,我将无从发展这种应付结构性冲突的能力。只要我仍以事件来看问题,我还是会相信自己的问题是由外部引起的;是他们害我的。一旦我看清了造成问题的结构,我开始思索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不是他们曾做了什么。一直以来,我们有一种惯性思维,我们发现任何问题,都会找出外在的原因,而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所在。当我们改变这种看法时,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而且解决问题的效率明显提高。
  
  五、运用潜意识
  
  自我超越的实践过程中,隐含心灵的另外一个面向??潜意识。事实上我们都曾不自觉地透过潜意识来处理复杂的问题。使自我超越层次高的人与一般人有所区别的,在于他们能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发展出较高的契合关系。与一般人偶然短暂的感应不同,他们将潜意识的运用当作一种修炼来加以提升。
  
  京都陶瓷的稻森胜夫说:“当我全神贯注时,我便进入了潜意识的心。据说人类有一个意识层的心(conscious mind)和一个潜意识层的心(subconscious mind),而后者的容量远高于前者。”
  
  我们在二阶段课程里,导师画了一座冰山,他说露出海面的只是10%的显意识,而90%的潜意识都未被挖掘出来。我偶尔会找到潜意识的窗口,偶尔有所得,但是并没有自如地调用潜意识的能力。
  
  潜意识学习
  
  潜意识对于我们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借由如“静坐”(meditation)的方式不断修炼“自我超越”。另外如宗教上透过默祷,或是使意识的心沉寂下来的其它方法,都可让潜意识的心提升。潜意识没有自己的意志,也没有特定的目标或方向,当我们意识的心思活跃的时候,潜意识便被矛盾思绪的汹涌浪潮淹没。如果心灵处于平静的状态,当我们专注于某些特别重要的事情,或是愿景的某些方面时,潜意识使浮现而不易分心。
  
  此外“自我超越”层次高的人,有特殊的方式来引导自己专注于焦点。那便是前面讨论过的,他们专注在所想要的结果,而非达成结果所必要的过程或手段。
  
  知道了这些道理,提升潜意识是可以实现的。一是静,二是关注结果。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修炼,能够高效运用潜意识,实现突破和成功。
  
  不断对准焦点
  
  潜意识对明确的焦点有较佳的回应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明白分辨阶段性目标与终极目标,潜意识就无法区分轻重缓急和对准焦点。
  
  另外,对目标作明确的选择也同样重要。只有经过选择,潜意识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
  
  诚实地面对真实,对发展潜意识也同样重要。
  
  这个道理跟吸引力法则相似,想要什么很重要,潜意识会非常忠诚地把你想要的给你。反面的例子是,有的人总担心自己生病,结果就生病了。他的焦点放在哪里,潜意识就在哪里发力。这真的很奇怪。知道这个道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聚焦在愿景最精彩的部分,反复想象,不断在心中描摹,那就一定能够心想事成。
  
  廓清生命的终极目标
  
  培养潜意识最重要的是,它必须契合内心所真正想要的结果。愈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良知和价值观,愈容易与潜意识深深契合,或甚至有时就是潜意识的一部分。
  
  在潜意识之中去发展高度“自我超越”的关键,是与发展个人“愿景”的修炼相连结。
  
  这真是令我感到欣慰,我的愿景是我发自内心的,契合我内心的真正追求。所以,我有时会清晰地知道我该做什么。例如,严重的高危患者,我能出具最高效的治疗方案,往往都能取得不可想象的好的效果。等过后一想,我不知道当时是怎么那么大胆量,为什么那么坚定与镇静。现在想来,那时就是潜意识在起作用。
  
  自我超越与系统思考
  
  从事“自我超越”这项修炼的时候,内心渐渐地会发生改变。这些变化有许多是相当难以察觉的,因而往往未引起注意。自我超越更为精致的几个构面,特别是:一、融合理性与直觉;二、看清自己跟周遭世界是一体的;三、同理心;四、对整体的使命感。
  
  一、融合理性与直觉
  
  直觉在管理上的应用,被刻意忽视好长一段时间之后,近来日益受到注意与接受。许多研究显示,有经验的领导者相当重视直觉。系统思考或可掌握一个整合理性与直觉的关键。直觉常是非直线的思考,通常不包括因与果在时空上非常接近的情况。这也正是为什么多数人觉得直觉不合理。
  
  我的直觉很强烈。但是我说不清楚这种直觉是怎么回事儿,所以有时会被质疑。但是往往我会跟着我的直觉走,而几乎没有出什么错。本文作者说当管理者能够自在地使用系统思考为语言时,他们将发现自己的许多直觉变成能够加以说明。系统思考的一项重大贡献便是,重新整合理性与直觉。这个功夫是我要学习修炼的,我要知道直觉的由来,从而说服别人信任我的直觉。
  
  二、看清自己跟周遭世界是一体的
  
  爱因斯坦说:“人类以为自我是个独立个体,这是一种错觉。这个错觉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束缚,使我们的愿望只限于自己及最亲爱的一些人。我们的任务是必须把自己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扩大与周遭的一体感,拥抱所有的生物与整个美丽的大自然。”这也是“自我超越”修炼系统观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有强烈的与宇宙一体的感觉。我没有割裂感,我能感受到来自宇宙的爱的力量。我甚至一致认为有一个庞大的宇宙力量在无时无刻地指导我,敦促我,教化我,朝着愿景行进。尤其是有时我徘徊不前,迷失方向的时候,这种强大的力量一定能够把我拉回到正确道路上。十几年的创业,使我强烈的感受到这种连结感,我与宇宙是一体的。
  
  三、同理心(Compassion)
  
  多数人看不见身在其中运作的结构,我们尚未学会如何察觉及控制自身力量。当人们对于在其中运作的系统看到得更多,对彼此如何互相影响也会有更清楚的了解,再经由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后,他们也自然会发展出更多同理心。
  
  这一点在二阶段的课堂上感受颇深。当时看到同学们完全是世间百态,根本无法想象这群人会凝结在一起。但是,导师让我们看清了彼此运行的结构,使大家产生了同理心,一切魔幻般发生了变化,大家打开了自己,彼此真诚面对,短短六天却比相识几十年还要亲切自然。
  
  四、对整体的使命感
  
  当人类所追求的愿景超出个人的利益,便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远非追求狭窄目标所能及。组织的目标也是如此。稻森胜夫说:“任何一个曾经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都一定体会过一股驱策其向前的精神力量,那是一种来自追求更远大的目标、而唤醒了内心深处真正的愿望所产生的力量。”
  
  这个听起来有些“虚伪”的观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道显得有些突兀。但是,我却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我有无法想象的科学家团队,这个团队没有利益回报,却无时无刻不在为这个事业而付出。其实我想正是这个愿景符合了整体使命感,才能唤醒每个参与者内心深处的力量。
  
  我感恩这一切,也更加清晰知道这股巨大力量的源头。我会更坦然,更感恩。
  
  在组织中培养自我超越
  
  建立组织,描绘愿景的时候有安全感,“追根究底”与“诚实面对真相”变成一种文化,挑战现状是一种期望??尤其是当现状中隐含着大家一直在逃避而不愿意面对的问题时。
  
  鼓励别人追求“自我超越”最大的力量,便是你自己先认真地追求自我超越。
  
  这是绝对正确的,我十几年来一直在追求理想,朝着愿景行进。只是不清楚这是“自我超越”,也向团队描绘愿景,带动他们一起前进。现在我完全清楚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我正在自我超越,也在帮助团队中的每个人实现在我超越。而自我超越,实现愿景,都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这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吧。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