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读后感
来源:解志愿时间: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读后感
终于把这套书细细读完了。
我最早关注《伦敦新闻画报》是因为里面的很多木刻版画和石印版画是以照片为摹本的,这和中国早期摄影史息息相关,是我研究的方向,后来发现,除了图像,文字也很值得深读,最后还选一部分该画报中和中国有关的部分翻译出版了《近代中国的反光镜》。
这次拿到沈泓老师翻译的这套《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很兴奋,因为我一直很敬佩沈泓老师,他之前出版过的几本书对我都有很大帮助,而且我知道这套书的工作他已经做了很多年,终于到出成果的时候了。从马可?波罗起世界就在观察中国了解中国,探险家、商人和使臣们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带回国内并传播出去,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荷兰使团的纽霍夫、英国使团的威廉?亚历山大等等,反观中国,愿意去了解世界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现在去翻看当时世界怎么观看我们或者说看到了我们的什么,多少有助于现在的我们去了解过去的中国。特别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从明末到现在,从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到现在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应该可以发现他们对中国了解的变化和态度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应该会很有趣,或者值得思考。(m.gkjzy.Com)当时西方的对中国的“新闻报道”虽然有不准确、臆测或扭曲的地方,不能严谨到作为正史,但毕竟提供了另外一个可以审视或佐证正史的视角,我想,这可能也是这套书被定名“遗忘在西方的中国史”的原因。
最后,我还是一贯讨厌地说些负面话。我对图像的质量比较敏感,这些早期画报原作中的插图很精美,有些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但毕竟原作的获得不容易,所以书中图像的质量不太符合我的标准;此外,书中还有些没能避免的小错,比如上卷中P219和P223的配图一样,但图说不一样。无论如何,瑕不掩瑜,这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好书,里面有作者和编辑的辛苦付出,我更期待他们后续将推出的1873年以后的部分。
终于把这套书细细读完了。
我最早关注《伦敦新闻画报》是因为里面的很多木刻版画和石印版画是以照片为摹本的,这和中国早期摄影史息息相关,是我研究的方向,后来发现,除了图像,文字也很值得深读,最后还选一部分该画报中和中国有关的部分翻译出版了《近代中国的反光镜》。
这次拿到沈泓老师翻译的这套《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很兴奋,因为我一直很敬佩沈泓老师,他之前出版过的几本书对我都有很大帮助,而且我知道这套书的工作他已经做了很多年,终于到出成果的时候了。从马可?波罗起世界就在观察中国了解中国,探险家、商人和使臣们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带回国内并传播出去,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荷兰使团的纽霍夫、英国使团的威廉?亚历山大等等,反观中国,愿意去了解世界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现在去翻看当时世界怎么观看我们或者说看到了我们的什么,多少有助于现在的我们去了解过去的中国。特别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从明末到现在,从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到现在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应该可以发现他们对中国了解的变化和态度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应该会很有趣,或者值得思考。(m.gkjzy.Com)当时西方的对中国的“新闻报道”虽然有不准确、臆测或扭曲的地方,不能严谨到作为正史,但毕竟提供了另外一个可以审视或佐证正史的视角,我想,这可能也是这套书被定名“遗忘在西方的中国史”的原因。
最后,我还是一贯讨厌地说些负面话。我对图像的质量比较敏感,这些早期画报原作中的插图很精美,有些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但毕竟原作的获得不容易,所以书中图像的质量不太符合我的标准;此外,书中还有些没能避免的小错,比如上卷中P219和P223的配图一样,但图说不一样。无论如何,瑕不掩瑜,这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好书,里面有作者和编辑的辛苦付出,我更期待他们后续将推出的1873年以后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