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志愿 > 读后感 > 列表

残疾女性素芭小说学生读后感二篇

来源:解志愿时间:

残疾女性素芭小说学生读后感1

这个故事能让你认识真实的生活。仿佛一切都被这个故事道尽了,从生命中难以避免的伤害,到心灵轻妙的芬芳,再到现实的沉重以及它那果实的厚味。

残疾女性素芭小说学生读后感二篇

因为造物主一时的吝啬,素芭失去了和常人交流的一般途径。虽然父亲很疼爱她,可是母亲却像讨厌自己身上的污点一样讨厌她。她的婚事俨然成了一个难题。村里的人甚至当着她的面议论她,他们也许并没有恶意,只是忽略了她也是有感觉有知觉的人。

读到这里,难免会担心,不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素芭会不会变得心神不宁?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会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她将如何选择自己心灵的方向?我们可以从她的眼神中,慢慢地去寻求答案。她那双垂着长睫毛的大黑眼睛,总是直接和她的灵魂深深相连,这是不经掩饰的深刻和动人。于是我们看到,素芭其实并不孤独。

正如里尔克所说的:“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和谐,你就试着与物接近,它们不会遗弃你。”素芭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了温暖和慰藉。小溪的微语、鸟儿的鸣唱、树叶的轻响,还有不需要语言就能相互了解、相互喜欢的牛、山羊和小猫……它们延绵着爱的永恒,为素芭轻轻地分担着寂寞。

如果素芭的生活一直就在这样宁静的芬芳中持续下去,那就是很美好的童话了。可是,泰戈尔要写的不是童话,而是真实的生活,现实的枝枝杈杈总是会在应当的时候扯你一下。比如搬家,比如婚事。素芭的父亲因为富有而遭到村人的仇视,他们不得不搬往加尔各答。可是素芭舍不得离开,这里有她熟悉的大地母亲,还有她喜欢的普拉达。在写到素芭对普拉达的情感时,夹叙夹议的惯常笔法中加入了独白式的古典浪漫幻想,素芭在虚拟的时空中确定自己的存在,借以实现当下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

在此,不得不再次感叹大师的伟大。即便读到这里,此后故事如何发展仍然难下定论。结尾多少是有些出人意料的,可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结尾虽然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却又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于是我们停在那里,觉得仍然未能从故事中走出。也对,谁能从真实的生活中走出来呢。

残疾女性素芭小说学生读后感2

市里正在进行“一课一名师”的活动,每个老师都要录一节优质课上传到专门的网站,为此,学校还特意专门配备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今天语文的第一节课就由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进行。

这位女老师走上讲台四五年了,已经是一位很有潜力的老师,学校、市级的公开课很多时候就由她来担纲。她选的课文是印度文豪泰戈尔的短篇小说“素芭”。

选点很准,这篇课文讲了一位美丽聪慧的哑女素芭的故事。泰戈尔用他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这位美丽的哑女,写了她的孤独、她的善良、她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当然,还有她悲惨的命运。美丽的女孩,美丽的语言,美好的怀愫,对于正处于花一样年龄的男孩女孩,正是特别有感触的。

女老师的讲课也没有问题。直接切入,马上转入人物形象的分析,只是,大概有点急,学生还没有怎么特别归纳好,然后又转入下一个环节,“重点片断”的赏析,这个环节同样没怎么讨论充分,然后进入到“悲惨命运”的分析——这个环节的后面插入背景的介绍,“印度的种姓制度”,这是一个小高潮,由种姓制度和等级制度导致的妇女的悲惨命运,正是学生感兴趣,也是有话可谈的。于是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由于这个不合理的制度导致女子悲惨命运的描写,学生找得既快且好,发挥得也很好。可惜的是,老师匆匆收束,又转入下一个环节,“体会泰戈尔诗化的语言,说说这种诗化的语言是否会冲淡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因为涉及到语言风格的问题,学生又陷入冷场,点了两个学生起来,匆匆说了几句就下课了。

主管教学的校长非要我来点评。既然要我点评,当然是客观地点评,优点和缺点都有。

(一).泰戈尔素芭读后感范文三篇

(二).泰戈尔素芭读后感

优点: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毫不拖泥带水;

2、注意引导,层层深入,引导中能够顺应学生的话题,更深入地进行下去,表现出老师的授课智慧;

3、点面结合,既有在全文中归纳素芭的形象特点,又有重点语段赏析;

4、教态自然,语言干脆简洁,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显示出老师比较深厚的综合素质。

当然,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一是问题比较琐碎,缺乏一个明晰的结构,建议可以使用余映潮老师所提出的“主问题”的方式,简化教学结构;二是最后的探究题还可以设计得更贴近学生,比如顺应素芭的命运,探讨文本的结局:“当素芭的丈夫发现他的新娘是一个哑巴时,他是理解从而更珍爱素芭还是抛弃了她?”这个学生可能会更有话说,且学习的点不是那么多,也显得更集中,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