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农村基层党员个人心得体会

来源:解志愿时间:

学习两会精神农村基层个人心得体会篇一

乡村振兴当留住“乡愁”

近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小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辉县市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的一番话感动了无数网友:“在我的家乡,夫妻两口出去打工,把孩子丢给老人照顾,一走就是好多年。夫妻俩挣了钱,带着大兜小兜的礼物回了家,爷爷奶奶带着孩子在村口等,让孩子叫爸叫妈,但孩子们往爷爷奶奶身后躲,就是不叫,孩子哭,爷爷奶奶哭,父母哭。”在谈到“守护亲情,让爱回家”时,裴春亮几度哽咽:“如果不能守护亲情,就是挣个金山银山,又有啥意义呢?”

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是一个时代的乡愁。我们看过太多关于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新闻报道,在深感痛心的同时,我们也经常反思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由于一些贫困地区产业少、就业机会少,不少村民为了打工赚钱而选择去往外地,这也间接导致家乡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处境越来越糟,最终只能被动等待当地政府扶贫救济。

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农村基层党员个人心得体会

反观裴寨村,十六年来,裴春亮带领当地村干部与村民积极探索产业化脱贫路径,扎实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并在立足当地实际的基础上,在“家门口”大力发展红薯产业、服装产业等特色产业,实现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户户是股东”的致富梦想。在裴春亮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2019年裴寨村从省级贫困村“蜕变”为全国文明村。两会上,裴春亮欣喜地说道:“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下大力气在家门口引进企业,今年我们裴寨村出外打工为零,800多口人的小山村,实现了家门口充分就业。”

实践表明,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仅能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更能促进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进一步解决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的问题。留住了乡愁,不仅意味着留住了亲情,更意味着留住了人才,留住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内生动力”。因此,答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符合人民群众期待的“新考卷”,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留住“乡愁”,妥善解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相关问题,便是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结合当地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传统民族产业、乡村文化产业等产业发展新模式,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实现产业增收、产业留人,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提升基层治理中的民生服务温度。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关爱工作,下沉党组织力量,为弱势群体送温暖、送关怀,确保留住乡愁、留住亲情。

学习两会精神农村基层个人心得体会篇二

从“掌声”中听民心

春风和煦,人勤春早,万象更新。

2021年3月11日,全国两会圆满落下帷幕。这注定是载入史册的庄严盛会,时空坐标定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的历史交汇处。每一次“批准、通过”,万人大礼堂响彻经久不息的掌声,回应着人民期盼、彰显着民族自豪、昭示着道路自信。

这掌声,为百年大党的波澜壮阔而起,为过去五年的变革成就而起??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深受“三座大山”压迫,到站起来、富起来,到*的强起来;从百废待兴,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到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从筚路蓝缕,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到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7.3岁;从遭受列强侵略,到“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特别是过去五年,“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2021年,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疫苗接种费用由医保和财政共同承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目标,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始终坚持“一国两制”,会议高票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确保“爱国爱港者治港”有了坚强制度保障……

这些深层次、开创性、全面性、根本性的变革,浓墨重彩的书写着历史华章,深刻改变着中国,也长远影响着世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起点,这深深鼓舞着每一位中华儿女,令人自豪、催人振奋。

这掌声,为未来5年、15年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而起,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起??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擘画蓝图,定向领航。

3月11日,*总理在记者会上谈2021年经济增长预期时指出,“我们说6%以上,6%不低了。”要知道,2020年中国率先经济复苏,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大国。2021年,世界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6%的增速预期再次凸显了中国的治理能力和智慧,再次彰显了中国的底气与实力。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明确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绿色发展……可以说,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主线贯穿全文,以高起点、高质量擘画出开启新征程的“规划图”“路线图”“施工图”,描绘出一幅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美好蓝图。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无数共产党人义无反顾,百年奋斗一切为了人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初心使命。

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重任在肩,更须砥砺奋进。要始终坚持以*为指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发扬好“三牛精神”,不用扬鞭自奋蹄,辛勤耕耘顺势而为,引领14亿人民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惟愿这经久不息的掌声,持久回荡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持久激荡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持久回响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

学习两会精神农村基层个人心得体会篇三

@基层干部 让我们共赴这场“春日之约”

阳春三月,万众期待的全国“两会”如期而至。*总理在谈及政府自身建设时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声宣誓振聋发聩,这声嘱托永志不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已经正式吹响,*的基层党员干部,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去赴一场充满希望与浪漫的春日之约,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诗篇。

不负春光,基层干部要心怀赤诚,投身于振兴的浪潮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而党员干部的最大成就就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多、难度大、环境苦,只有真正将人民群众放在了心尖上,才会拥有攻坚克难、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革命勇气;也只有真正将人民群众捧在了手心里,人民群众才会给予支持、付诸信任、愿意追随。因此,基层干部要立足本职岗位,勤思考、善钻研、下苦工、常坚持,用一颗赤诚的公仆之心,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谋划好蓝图、打下好基础、抓住好机遇、干出好成绩。

不负春光,基层干部要真抓实干,躬耕在希望的田野间。改革发展从来都不是照搬照抄书本理论、生搬硬套先进经验就能实现的,我党在1978年便已开展过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路子对不对、方法好不好,都要通过真抓实干去一一验证。更何况,新的时代背景里,开展基层工作的方式没有样板可参考,发展农村经济的方式没有套路可抄袭。因此,每一个基层党员干部都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色与魄力,敢于质疑书本、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探索未知,不断在失败中发现问题、在成功中积累经验,摸索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特色发展之路。

不负春光,基层干部要守正创新,扎根进红色的泥土里。如果将*看作心脏,每一个基层党员干部就是一根鲜活的“毛细血管”,既要源源不断地为基层的人民群众送去“理论养分”,又肩负着将人民群众的呼声诉求传回“心脏”的重要职责。而“红色基因”便是“毛细血管”正常工作的关键指令,是共产党人永葆斗争本色的生命密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此,基层干部要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守正创新,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深化巩固“红色教育”,深刻领悟“红色经验”,深情讲好“红色故事”,凝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

“春无遗勤,秋有厚冀”,老祖宗们总是用最简单的言语,讲述最深刻的道理。江北春水已融,江南春草已长,让我们怀揣希望、抢抓农时、砥砺奋发,携手赶赴这与春天相约的盛会现场。

学习两会精神农村基层个人心得体会篇四

育“三性”强“动能” 繁荣乡村文化

两会如期而至。代表委员们聚焦农民文化生活和农村文化遗产遗迹保护积极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提交保护“三农”文化遗产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提出,“各地乡村发展不平衡,助力乡村文化建设需区别对待、因地制宜”。

乡村之美,美在风景的秀丽旖旎,更美在文化的气韵神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农耕文化与景观文化,乡村无疑是多元文化的“陈列馆”。繁荣乡村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乡村之沃土亦是滋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面对乡村文化发展这一重要的时代课题,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在培育乡村文化的“抗逆性、开放性、创新性”中培育发展“内动能”,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培育乡村文化“抗逆性”,增强发展认知能力。发展乡村文化,要将乡村文化融合历史背景、融于时代主题、融进生活场景、融入心灵深处,在生态保护和手艺传承中增强发展认知,保留乡村文化的质朴本色。村居院落、岁时节令、饮食起居、乡土民风都是乡村文化的“韵味”,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乡村文化要致远,就要筑牢“根”、守住“魂”、留住“韵”,培育其“抗逆性”。远离浮躁喧腾、急功近利的不良环境,涤荡呕哑嘲哳的文化舆论风气,远离“唯流量论”的价值导向,在“烟火气息”和“文明风尚”中涵养底蕴与气质,具备抵制商业化同质、低趣味浅薄和哗众式喧闹的能力,在“文化大盘”里盛上原汁原味的“文化佐料”,体现乡村文化内容与方式的丰富性,彰显乡村文化独有性格与独特魅力,在走向生活化、大众化、现代化的同时不失其天然之本真。

培育乡村文化“开放性”,增强发展消化能力。乡村文化要在开放中谋发展。开放能够激荡“新动能”、迎来“新气象”。开放孕育乡村文化之博大,让乡村文化在争相竞放中百花齐放,在各美其美中美美与共。新与旧、乡村与乡村之间并非相互冲击的对立体,乡村文化要发展,就要在涵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时代的精神意涵,汲取其他乡村在发展上的经验优势,不断提升乡村的文化品质。发展乡村文化,要在保持原有文化个性的基础上吸纳其他文化的丰富养料,但在培育“开放性”的同时也要谨防走入歧途,要注意防止精神式微、观念混杂、价值失范等乱象的产生,防止“错位式”文化梗塞乡村文化的发展道路,在“充电赋能”中,让新的生命力赋能乡村文化发展,将冲击力转化为推动力,将融合力转化为先行力,在吐故纳新中促进乡村文化的自我更新,在去粗取精中促进乡村文化的自我改善,在价值定向中促进乡村文化自信力的提升。

培育乡村文化“创新性”,增强发展完善能力。农家书屋的落地生根、舞台演出的热闹非凡、乡村手艺的集体亮相……这些场景在全国各地的乡村中随处可见。舞狮送福、金牛挂花、糖画大赏……多年来,乡村文化惠民方式更加精彩新潮,受到百姓的欢迎与喜爱,文化的精准投放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创新成为乡村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题中之题”。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文化创新不是“速食品”,不能片面地将之等同于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文化创新应发挥“种子效应”,以自主的、持久的、深入的、全方位的创新不断夯实乡村文化根基,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激发人才的争先意识和探索精神,培育团队的共创氛围和协作精神,让新点子点亮新理念,让新发现创造新途径,让新尝试引领新前景,让新的内动力激发新的外驱力,完善乡村文化创新的方式方法,激活乡村文化的“一池春水”,树文化创新之风,汇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机制,营造创新环境,让乡村文化在创新成果的迸发中领风骚、竞风流。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至关重要。乡村文化的发展道路上,要将先天优势与后天培育有机融合,要将文化资源与文化功能串珠成链,在抗逆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培育中图强,持续发展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在蓬勃发展和不断壮大中成为稳定而坚固的民族梁柱、无形却有力的精神旗帜。

学习两会精神农村基层个人心得体会篇五

读懂高质量发展的“三个要求”

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全局。这是今年全国两会*第三次重点强调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第一次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进行具体阐述。只有把*具体阐述中的“三个要求”学清楚、弄明白,才能找准前进方向,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新局。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无论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还是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都在说明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各方面的要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百姓所忧所盼的问题,都与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息息相关,都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能只看经济领域,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小到医院看病问诊、儿童上学,大到整村整镇生态建设、乡村振兴,都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总要求,倾注全力、汲取智慧、凝聚力量,把社会各方力量团结在一起,共同向着一个方向努力,切实解决好“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问题,解决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是某个地区、某个人的事,而是所有地区,所有人共同的事。思想上,要打破“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事情、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关系不大的认识误区,认清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才是应有之道。行动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稳扎稳打、苦干实干,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所忧所盼掌握好、解决好,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难而推诿,尽己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善于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立足本地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尽快找到一条符合群众期盼、符合本地条件的带露珠、接地气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高频词”。站在新发展的起点,若想找到找准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有力抓手,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推动各项工作再上台阶、再开新局,不是短期坚持就可以完成的事,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事。只有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才能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对待工作,要树立问题导向,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哪里欠缺就加强哪里、哪里不足就改进哪里,争取把短板逐一补齐、弱项逐一变强。推动高质量发展,贵在坚持,必须干劲持久、着眼长远,不能只在一时一事上坚持,更要在常态长效上做努力,既注重建章立制,又着眼扎实践行,一步一个脚印、行稳致远。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没有绝对的成功,只有不断的进步。把关于高质量发展的“三个要求”学懂弄通,将其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努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所有地区共同高质量发展方面有所进展、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奋力书写新篇章,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

打赢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范文4篇

关于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1000字

基层干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精选5篇

关于脱贫攻坚讲话心得体会和思想汇报

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范文10篇

守护清明祭奠英烈活动方案和总结

清明祭奠英烈的寄语十字怎么写

清明祭英烈网络寄语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