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十篇
【2015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3000字1】
产业是强国之基、兴国之本。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健全的产业体系密切相关。我国是大国经济,具备构建完整产业体系的市场空间和条件。“十三五”时期是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的深刻调整期,是我国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期,产业转型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站在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进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对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出全面部署,明确了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必将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深刻认识构建产业新体系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总规模大幅提升,制造业增加值跃居世界第一位,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持续上升,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但产业发展总体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与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差距。*总理指出,“十三五”时期,要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提质增效升级。面对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意义十分重大。
(一)构建产业新体系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迫切需要
在新常态下,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必须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随着要素比较优势和资源环境约束发生重大趋势性变化,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产业发展动力开始减弱,新的竞争优势还在形成之中,经济发展进入新旧动力转换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实现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迫切需要通过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双目标”、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坚实基础。
(二)构建产业新体系是主动应对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的战略选择
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正处在调整变革中。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信息技术与各领域技术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其他发展中国家竞相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同时,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力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会进一步挤压我国的产业竞争优势。面对国际产业竞争格局深刻调整,我国产业迫切需要通过构建产业新体系塑造竞争新优势,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三)构建产业新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世界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坚实的产业支撑,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必须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和产业基础作为支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提出构建产业新体系,就是要更好发挥我国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充分释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蕴含的广阔空间,为确保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劲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准确把握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方向和原则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是我国构建产业新体系的重要时代背景。我们要按照《建议》要求,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努力推动我国产业体系向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的方向发展。“十三五”时期构建产业新体系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坚持创新驱动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主引擎,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的竞争。我国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战略支点,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包括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走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道路。
(二)坚持绿色低碳
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赢得未来的关键举措。近年来,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