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合肥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解志愿时间:

一、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坚持稳中求进,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顽强拼搏,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展示崭新形象。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5100亿元以上、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85.2亿元、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6.6亿元、增长12.3%;财政收入880.7亿元、增长14.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0.3亿元、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6.8亿元、增长12.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00元、增长10%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00元、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省控目标。

(一)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以创新转型升级为导向,大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规上工业完成产值8447.8亿元,工业产销率达到96.7%。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2553.9亿元、占全市工业30.2%,实现增加值681亿元、增长29.7%,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66.3%。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一期、高档数控装备研发基地、南车基地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鑫晟8.5代线、欣奕华智能机器人、巨一自动化等建成投产,新型平板显示等电子信息产业、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分别增长49.7%、69.2%。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家电、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全年技改投入1172.9亿元、占工业投资的61.4%。出台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市、信息消费试点市、旅游标准化试点市。现代服务业完成投资1448.2亿元、增长20.4%。万达文化旅游城等加快建设,华南城一期等建成开业,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入驻企业近300家,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入驻机构增至15家。举办家博会等大型展会176场。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阳光地产”享誉全国。

(二)改革攻坚激发活力。加强顶层设计,有序实施各项重点改革。出台扶持产业发展“1+3+5+N”政策体系,安排政策资金26.2亿元,首批市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实质性运转。深化全口径预算,实行政府债务计划管理和举债审批制度;深入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累计实施159个项目,投入资金6.5亿元;“营改增”扩围试点顺利推进。创新重大项目和中小微企业融资模式,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1246.6亿元,直接融资683.7亿元,应流机电、国祯环保、合锻机床首发上市,上市企业增至34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合肥三洋与惠而浦公司完成重组,合肥企业参与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方兴未艾。注册资本、经营场所、“先照后证”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稳步开展,新增各类市场主体8.3万户、增长23.8%,民营经济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5.9%。制定加强土地管理进一步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政策意见,推动老城区存量建设用地升级改造,亿元生产总值消耗新增建设用地减至8.7亩、下降9.2%,完成全市集体所有土地确权登记。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庐江县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等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在全国首创新模式。基层医改任务全面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工商、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供热等资源产品和环保价格改革有序推进。

(三)扩大开放取得突破。积极适应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大力打造全国内陆开放新高地。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合肥港二类水运开放口岸、合肥航空港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和B型保税物流中心成功获批,首条全货机航线实现通航,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通关运行,综合保税区基础工程基本完成,出口加工区进出口额升至全国第7位。扎实开展第二批百名县干招商活动,深化与央企、知名民企、外资企业的合作发展,引进大项目96个,引资总量2950亿元、增长1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1.8亿美元,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7家。进出口总额达到200亿美元、增长35%。与乌法市等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重要城市开展高层互访,与美国哥伦布、日本久留米、韩国原州等友城拓展合作领域。成功举办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六届市长联席会议。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加快推进,与皖北结对合作扎实开展,临泉庐阳现代产业园获批设立,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建设取得新进展。援疆、援藏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自主创新成效显著。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1%、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2929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科研能力大幅提升,获得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中科院合肥大科学研究中心获批筹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建研发中心33个、孵化创新企业74家,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全面开建,现代显示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转化科技成果114项。

创新主体实力增强,新建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139家,新建院士工作站5家、在肥工作院士达到72人;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73户,总数增至828户,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进入国家首批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企业增至147家。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开发科技创新贷、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新三板挂牌企业达17家。

(五)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以“1331”空间发展战略为引领,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四个城区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和都市产业园转型发展,打造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取得新成效。四大开发区坚持产城一体,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作用不断强化。滨湖新区区域金融、文化、旅游中心功能逐步显现。大建设全面推进,新建、续建工程667项,完成投资363.5亿元、增长28.2%。高铁南站及铁路枢纽南环线建成运行,合福高铁加快建设,火车西站改造启动实施,庐铜铁路开工建设,商合杭、合安九等高铁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工程主体完工,合裕线航道、店埠河航道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合六路、合马路等全面完工,环巢湖公路全线贯通,“一环八线”国省干线公路网基本形成、一级公路总里程增至42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成为全国样板。城市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获批,1、2号线建设加快推进,3号线开工建设。郎溪路立交、龙川路、黄山路东延等建成通车,“畅通二环”、望江路改造等加快推进。新增、更新公交车辆1000台,入选国家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城市;水电气热等公用设施进一步完善。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颁布城市管理条例和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数字城管”工程建成运行,违法建设和非法、到期户外广告依法全面拆除,“垃圾乱扔、摊点乱摆、车辆乱停”等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成效显著。

(六)城乡统筹深入推进。以“工业发展主战场、城乡统筹新典范”为统揽,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加大对五县(市)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县域经济总量达1700亿元、占全市33.6%,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786.7亿元、占全市37%。肥西在全国百强县位次升至第86位,肥东再度跻身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巢湖、长丰获评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庐江入围全省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2.8万吨,新建“粮安工程”仓容40.5万吨。市级以上特色农业园区超过40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全覆盖。新增专业大户500多个、家庭农场750多个、农民合作社500多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模式引领全省。董铺和大房郢水库水源地、新桥国际机场周边、庐江汤池三大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农田整治21万亩、村庄整治2万亩。耕地连续16年实现占补平衡。积极推进与国开行合作新型城镇化一期试点项目建设,县城、新市镇、环湖十二镇等规划建设取得新进展,首批49个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第二批82个重点示范村和656个自然村整治深入推进,以“三线三边”为重点的全市域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

(七)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统筹推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巢湖流域跻身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与国开行合作的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一期全部竣工,二期全面开工,三期获批开贷。严格落实“河长制”,强力推进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综合治理,望塘污水处理厂PPP试点有序推进,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如期完成,环湖3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调试,巢湖流域11个国考断面7个达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完成植树造林25.6万亩、城区绿化1410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8.6%,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九大行动”,加大扬尘治理力度,首次全市域午秋两季秸秆禁烧成效显著,完成淘汰黄标公交车和市级机关事业单位黄标公务车任务;“气化合肥”深入推进,新增LNG汽车600辆、CNG汽车7000辆;全年PM10浓度下降1.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90天,比2013年增加8天。

(八)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以编制规划和加大投入为重点,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各级财政投入71.8亿元,全面实施“32+14”项民生工程,民生方面总支出55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79%。深入实施就业促进工程,新增城镇就业18.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5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农合筹资标准增加到年人均390元,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提标到年人均1850元以上,散居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20元;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4.8万套(户)。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光伏扶贫”模式在全国推广;7个“老字号”群体生活补助实现全覆盖;“渔民上岸”安居工程提前完成。完善临时价格补贴联动机制,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领先全国。实施118个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惠及居民5.7万户、14.9万人;实施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30个,完成房屋征收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受益群众1.9万户、5.7万人。学前教育改革试点顺利推进,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9所,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5所;义务教育“三大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达9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的县(市)区增至7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定点学校增至206所;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合肥学院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建成7个省级和50个市级农民文化乐园,安徽名人馆即将开馆,“全民文化周”、“悦读合肥”等活动深入开展。市儿童医院开工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全部达标。旅游、文化、体育等融合发展,成功举办首届环巢湖国际马拉松赛,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夺得六项第一。“单独二孩”政策有序实施,计划生育“后进村”转化率达95%。食品药品重大事故“零发生”,油气管线隐患专项整治全国领先,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指标创历史最低水平。“天网工程”全面建成,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信访积案化解绩效年”活动取得实效,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法治合肥和平安合肥建设不断深化。民防进社区深入推进,人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气象监测预警工程建成使用,地震活断层探测项目通过中期评估,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走读合肥》丛书成功发行,《合肥通史》编纂取得阶段性成果,二轮修志全面完成。民族宗教、新闻、科普、统计、档案、保密等工作水平实现新提升,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会、残疾人、老年人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我们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整治“四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政府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和省市有关规定,各类会议、文件和检查、评比大幅精简,“三公经费”支出同比减少20.6%,党政干部因公出国人数同比下降11.6%。完善政府决策程序,出台重大行政决策听证、风险评估、实施效果评估等3个办法,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察、审计。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保留134项,减少169项,精简率达55.8%,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会城市之一。开展第二届政府工作创新奖评选,10个项目获奖。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推进协商民主,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虚心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243件、政协提案673件,办理质量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我们审时度势、超前谋划、精准施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两位数”的较快增长区间内,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新跨越、进十强”的目标逐步实现,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肥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合肥建设和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市场消费需求不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全市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两项指标与预期目标尚有差距;市场监管、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矛盾纠纷增多,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生态、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巢湖综合治理任务艰巨;个别部门和少数工作人员效能建设出现反弹,“四风”问题和庸懒散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