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大型调查报告:志愿者学历整体较高

来源:解志愿时间:

王英姿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这类人:遇见陌生人问路,即使她不知道也会掏出手机打开导航。她刚来北京读大学时就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最难忘的是本科毕业后去四川支教一年的经历。平日里会留意志愿者的招募信息,时间合适就和小伙伴走起。

她爱公益、爱行动、不爱冷漠,爱挑战、爱拼搏。在朋友圈里她会晒支教日记和孩子们的笑脸,最重要的是,从不晒包包。

团北京市委进行的“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就关注到了像王英姿这样的青年志愿者。截至3月,在“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的青年志愿者有近130万人,占据北京志愿者总数的半壁江山。

志愿服务的“北京范儿”

“被质疑志愿服务动机?肯定遇到过!”曾任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元方告诉记者,上大学时就有人质疑她是为了加学分,工作后参与志愿服务被人说是好出风头,“但真的都是少数,大部分人听到我的经历都会说,好赞!”

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课题组的调查揭示,59.1%的受访者选择了“奉献爱心”,37.2%的受访者选择了“积累实践经验的需要”。同时,在志愿者应具备的素质方面,66.5%的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有“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课题组认为,“奉献”成为北京青年志愿者的关键词。近四成受访者选择积累实践经验,跟青年的角色十分相容,表明志愿服务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通过志愿服务经历来获得成长也是青年内在的发展需求。

让元方感到骄傲的时刻通常出现在假期回老家,留在家乡的同学听她说起志愿服务经历时会“点赞”,但觉得“不是一路人”。甚至有同学在听她说喜欢“做公益”时回了句“你手真巧”。“他以为是做工艺品啊,这在北京绝不会发生,感觉‘志愿服务’挺普及的,因为它代表着北京范儿!”

元方周围的朋友基本上都参与过志愿服务,她曾和大学宿舍同学利用寒暑假去西部支教,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成为“鸟巢”的一名志愿者,用微笑共同打造了北京名片。根据团北京市委对3.5万多名在京青年调研数据显示,在问及“你最希望参加哪些活动”时,选择“志愿公益活动”位于前列;在问及“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方面,选择同意的占79.8%;在问到是否认同“当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我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时,选择同意的占76.7%。

调研分析认为,首都青年高度认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高度接受和认可志愿服务活动。这大概就是让黎肖乐觉得“骄傲”的“北京范儿”吧。

志愿服务遵从内心驱动

在很多对志愿服务持观望态度的人看来,向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并非易事。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做志愿者是“有钱有权的人才做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针对北京青年志愿者的调研恰恰与以上结论相反。

真的是有钱人才能做志愿者吗?数据显示,在收入方面,剔除在校学生数据,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4.5%;收入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的占36.8%;收入在3000元到5000元之间的占20.6%;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18.1%。而2013年北京市职工月均工资是5793元。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