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电子手抄报素材

来源:解志愿时间:

【导语】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活动,内容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主题,回忆长征的艰难困苦的奋斗岁月,了解新中国的成长历程。

*关于长征的诗词

一.长征七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解志愿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愁4。“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二.清平乐?会昌

*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早在一九二九年,*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

〔东溟(míng明)〕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清平乐会昌》背景介绍

一、会昌与会昌山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在今江西省赣州市东部,东接福建,南临广东,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自古有“三省通衢”之称。全县大多数是山林丘陵地带。会昌县城三面环水,绵水河绕城而过。

一九二九年二月*等人率领红四军进入会昌,一九三○年四月,毛*再次率领红军进入会昌,不久打进会昌县城,从此,会昌县成为的中央根据地的一部分。随着红军不断胜利,红色根据地在会昌的地域也一天天扩大,终于红遍了全县,会昌也就成为中央根据地的“全红县”。以后*常途经和居住在会昌。

会昌南面不远处,是广东筠门岭??中央根据地的南大门。为了更好向西南扩大根据地,在南方战线上作战,开发钨矿和发展出入口贸易,一九三三年八月,中央根据地政府决定在根据地南部江西(简称“赣”)广东(简称“粤”)两省交界一带设立粤赣省,省政府即设在会昌。

会昌县人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为红色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全县青壮年男子大多参加了红军。

会昌山,又名岚山岭,横卧在会昌城西北,是武夷山脉的一部分。站在上头,眺望过去,山峰逶迤起伏向东南延伸。会昌山虽只海拔四百多米,由于与会昌县城仅一水之隔,从山上向下望去,会昌城似乎就偎依在会昌山下。相衬之下,会昌山就显得高峻挺拔了。

二、写作背景

1933年10月,蒋介石亲自指挥约一百万国民党军队开始了第五次“围剿”。当时极左路线控制中央领导权,他们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为宗旨,否定了前几次反“围剿”采用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让装备简陋的几万红军与优势敌人打正规战、阵地战,与敌人对攻。结果红军人数急剧下降,根据地日益缩小。而此时*已经被调离红军领导岗位,被排除在党内决策权外。

在中央根据地北大门??广昌、南大门??筠门岭先后失守之际,*从瑞金赶到会昌,发动群众,激励部队。在当地民众支持下,*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身份指挥当地红军连打几个胜仗,终于扭转南线的被动局面。以后中央根据地只有南部战线比较稳定,其余三面都是节节败退,损人失地。

在这种情况下,心急如焚的*多次向极左路线领导人提出改变打法,结果反而受到留党察看的处分。眼看自己一手创立、无数先烈鲜血换来的根据地越打越小,自己又有力无法使,*心境可想而知。

1934年7月,敌军重兵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地区进攻,形势十分严峻,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建国后回忆此时:“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此时,*正在会昌县城东门外的文武坝参加粤赣省委扩大会议。

会议期间的一天拂晓,*会同中共粤赣省委几位干部,从文武坝出发,渡过绵水,登上会昌山。

夏日的会昌山满目葱笼,生机勃勃。极目远眺,宏伟壮丽的江山引人遐想。在会昌城外的高峰,眼见红军战士守卫在各个山头,与战士们交谈后,目睹眼前群山晨景,想到当前危急形势,*顿生感慨,于是吟诵《清平乐会昌》的初稿,回到文武坝住处挥笔写下了《清平乐会昌》。

《清平乐会昌》赏析

《清平乐会昌》一词通过登临会昌山的所见所想,表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但也流露出一种忧郁之情。

由于极左路线的错误领导,当时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形势十分严峻。但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激情充盈着作者之心,所以本词写得轻松随意,所涉时空似乎只是登上山巅的片刻和眼中有限的景物,但作者以心驭景,以景写心,却在短短的词中写出了深远博大的内涵。

上阕写登山的时间和感受。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欲”渲染出破晓时的特征??夜色即尽而未尽,天色将亮而未亮。“君”这里是指作者,因为红军战士早已守卫在山上,和他们比起来,早起的作者还不能算早。

“踏迫青山人未老”一句既指作者又指红军。是作者忆起在以往征战岁月转战南北时踏遍的众多山峰及艰难险阻,斗志依旧坚定,精神依旧旺盛。作者相信,有这颗与的革命事业熔铸在一起的青山般不老之心,胜利终会来到。

“风景这边独好”表面是赞美会昌山风景美丽,实际是对红色根据地的赞美,与对国统区形成对比。

整个上阕里,充满朝气的景物与人的不老精神交相辉映,构成了悠远深长而又充满生气的意境,读者透过那朦胧曙光,仿佛已看到了那轮即将喷薄欲出的灿烂朝阳,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无限希望。

下阕具体描绘了会昌山风景和与战士的接触,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虽然曲折艰难,但必然成功。

一开始,“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表明作者的视线便从近处县远处展望,把连绵无际的逶迤山峰和目光之外的遥远的东海呈现在读者眼前,使画面无限拓展。既印证上阕的“风景这边独好”,也暗示中国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守卫在会昌山上的红军战士向作者介绍这里的一切,并主动给作者“指看南粤”,表现红军战士警惕守卫红色根据地,包含了作者和红军战士对根据地的深情热爱。“郁郁葱葱”具体是描绘南望广东时看到树木茂盛的景象,实际是作者在预示革命的将来一定形势大好,表明作者的乐观之情。

尽管当时根据地形势危急,在下阕里,作者依旧在充满激情地吟咏,体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这里,会昌山上这个破晓时的片刻景观已超越时空,负载着深远的历史内涵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这首词在语言上浅近而又深沉,结构紧密而不拥促,在亦情亦景中,以豪迈的气概把宏大的主题轻松道出,显示出作者的领袖气度。

关于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