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提前出炉
2017年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提前出炉
日前,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其中明确了北京市未来5年在就业、社保、人才发展、工资收入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和详细举措,规划明确提出北京市将“落实国家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正在按程序报经有关部门批准。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曾经公开表示,延迟退休方案肯定会拿出来,但是现在社会流传的延迟退休年龄的细化版本都不实。这次北京以人社事业“十三五”规划的文件形式明确提出要“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也就意味着未来5年之内,北京市将按照中央要求制定、出台或实施这一政策。
按照现行的相关政策,北京市的机关男干部和男工人退休年龄为60岁,女工人退休年龄为50岁,机关女干部退休年龄为55岁。退休时男女工人必须工龄满10年。人社部主要负责人也曾对这一政策的执行有过表态,表示将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群体的情况,分步进行实施。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如果分人群先后实施,女干部应该是最好的选择,首先“她们身体也能承受得起,社会上也不反对,而且现行的55岁退休年龄偏早。所以让她们作为首批延迟退休的年龄群,是最好的选择,更能够取得共识,遇到的阻力也最小。”
据介绍,现在法定退休年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的,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去年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16%。所以无论是从开发人力资源,还是保持养老基金、医疗基金的持续健康运行角度来说,都需要对法定退休年龄进行调整,这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发达国家退休年龄基本上都是在60到65岁,甚至更高。
最近关于延迟退休的话题一直热度不减,对于延迟退休的方案网上也是传出各种版本,但真实的方案还要等政府公布,大家尤其关注的问题是到底哪年出生不用延迟退休?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我国现行男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的退休年龄,是在20世纪50年代颁布《劳动保险条例》后实施的,当时我国人均寿命不足50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退休年龄标准偏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城镇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岁,与建国初期确定的低退休年龄形成强烈反差,并且退休年龄偏低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
同时,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抚养比已突破3:1,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会直接加剧社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影响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发达国家现在基本上退休的年龄都在60?65岁,甚至更高。所以延迟退休年龄,是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年龄的人口不断减少的客观现实,根据人均预期寿命和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的实际状况,对劳动力供求与代际负担进行的必要调整,也是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采取小步慢提,渐进实施的方式,每年延迟几个月,用较长的时间将退休年龄逐步延迟至目标年龄。同时采取预先公告的方式,提前公布延迟退休年龄的具体方案,便于参保人员合理确定职业规划和安排退休后的生活。
延迟退休方案已提交审核
此前,在7月13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劳工就业部长会议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延迟退休方案预计今年出台。7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召开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延迟退休政策是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提出的。在设计制度时,有以下考虑:
一是小步慢提,逐步到位。坚持每年只延迟几个月,经过相当长一个时间逐步达到目标年龄。
二是区分对待,分步实施。不是对所有社会群体同时实行延迟退休,会选择从现在退休年龄相对偏低的群体开始逐步实施。
三是预先公告,做好公示。目前在政策研究设计过程中,经过一些必要程序后会把方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地听取意见,尽可能地汇集民智,凝聚共识。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记者,延迟退休方案目前已经提交到了相关部门和领导审核,还要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最终形成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
四类人将受延迟退休影响,70后影响最大
近期延迟退休消息频发,这被业内认为是人社部在为推进延迟退休铺路。
人社部明确表示,方案出台后将充分征求意见并经过5年过渡期,到2022年正式实施。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告诉记者,因为延迟退休关系人群众多,而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产生的影响程度又不一样,如果法定退休年龄调整幅度过猛过大,对某些当事人会产生明显不公,心理落差就会加大。
因此,有必要采用“小步慢走”策略,可以使每个人受到的影响大致相同,而且所受的影响也不会太大,有利于代际公平和社会稳定。
专家:延迟退休的“这代人”并不吃亏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何继明的分析解开了部分人心中的“疙瘩”。
何继明认为,应该实行延迟退休,而且应该尽快做。但“延迟退休方案”的名称还可以再斟酌一下,如换成“长寿高龄退休方案”或“建立高龄职工劳动激励机制”。这样,也许人们的理解会更加积极正面。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是现实,是延迟退休相关联的基本社会背景,并非因果关系。延迟退休的直接原因,应该是原定退休年龄标准与当前及未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不适应。
众所周知,最近二三十年出现以下变化:
第一,首次就业年龄变大导致原定退休年龄范围内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相对变短;
第二,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导致领取养老金的年限相对延长。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981年为67.88岁,则为76.34岁。另外,城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超过80岁;
第三,工作条件现代化导致高龄人口可胜任的劳动岗位相对增多,延迟退休是养老保险事业内在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其实,即使不是老龄化国家,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结余很大,也应该将退休年龄标准适当延迟,“人到老年方退休”,否则就是“未老先休”。
记者发现,延迟退休方案影响较大的可能是“70后”和“80后”,因此有人认为,这让延迟退休改革之前的一代人占了便宜,而改革之后的一代人吃了亏,利益受到了影响。
何继明认为,延迟退休改革的前后两代人,自身情况以及所处社会环境都不一样,不能简单理解为谁就占了便宜,谁就吃了亏。两代人的起始工作年龄又很大差异,平均预期寿命也有差异。
此外,何继明解释,“‘上一代人’往往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他们到了一定年纪以后,确实不能再胜任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劳动条件改善。;‘这一代人’男60岁、女55岁后可胜任的工作岗位还有很多,如果未老先退、能干先休,这是对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上一代人’的个人和家庭财富积累普遍较少,养老金可能是他们晚年唯一的收入来源。‘这一代人’个人和家庭财富来源渠道更广,例如房产增值、投资理财收益和存款。对许多‘这一代人’来说,养老金甚至不再是他们晚年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养老金领取时间节点的变化,不会对他们晚年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总之,相邻两代人之间养老利益是高度关联的,需要合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