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的档案有什么作用?

来源:解志愿时间:

托管的档案我们要用它做啥?

  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如果不是到机关当公务员或者在国企就职,找到工作后还需要操心一件事——给自己薄薄几页纸的档案安个“家”。安“家”需要花钱,而据估算,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至少达数十亿元。有专家表示,档案托管费像一个“怪胎”:是服务,但做起来不像服务;像买卖,但又不是买卖,还具有垄断性。

  随着时代变迁,人事档案的角色分量,正日益式微。如果说,一份光鲜的档案,曾经是获得好工作的必要前提;那么时至今日,在开放的人力市场内,档案几乎变得可有可无。人事档案,终究只是一种体制内的书写,是官方话语的评价与记录。它一度是计划经济年代分配资源的重要参照,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形如鸡肋。

  于个体而言,每年百余元的档案费,经年累积下来也是一笔不菲开支。按照现有规定,个人无法提取、保存档案,而只能由用人单位或人才中心保管。那么,对体制外的就业者而言,他们惟有付费让专门机构代管。正是这种别无选择的强制性,让很多人对档案费怨念颇多。恰如有专家所质疑的,档案保管本属公共服务,如今却高度垄断、明码标价,未免给人以强买强卖的观感。

  档案托管费之僵化与一成不变,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公众不得不去思考,此一乱象背后可能的原因。于此,普遍的理解是,人社系统将档案费用看成了“部门利益”。拒绝对档案制度作出任何现代化的变革,乃是为了能继续从中谋利——如若不然,为何不推广取消“托管费”?又为何不尝试建立电子档案?人事档案管理的落后和守旧,更像是一种刻意的拒不作为。因为显而易见,唯有维持现状,才能维系收费的理由。

  既得利益群体,一方面会特赢旧事物本身的存在价值,坚持标榜其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则会渲染现有机制、规则的合理性,放大变革的潜在风险。人事档案管理长久的止步不前,同样受制于此。现阶段内,人社系统更多只是按照惯性办事,习惯性地汲取着,档案托管所带来的垄断收益。凡此种种,已然背离了其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所应秉持的公共立场。可以说,每年数十亿的档案收费,事实上成了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最大阻力。

  其实,随着司法记录、征信体系等的建立健全,传统档案所承载的记录功能,已经极大弱化。在此情景下,旧有的档案管理模式,理应顺势而变。在这其中,给民众以充足的“自主选择权”,推动档案托管、流转、取用的廉价和便捷化,以及整体层面促成档案的电子化,显然是最待破局之处。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