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我国首部慈善法具体内容及解读

来源:解志愿时间:

中国首部慈善法提交审议:诈捐将追责摊派捐款将处分草案规定:①政府部门不得摊派捐赠任务,违反可处分追责;②假冒慈善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查处,可追究刑事责任;③无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不得公开募捐;④公开承诺捐赠却拒不交付的,可申请支付令或起诉。

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从2005年民政部提出立法建议至今,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专门法律“怀胎十年”终于提交审议。草案规定,每年3月5日为“中华慈善日”。当日,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慈善法草案

公开募捐资格基本放开

1、谁有资格开展募捐?

草案规定,慈善组织自登记之日起可以向特定对象进行非公开募捐。依法登记满两年、运作规范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原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解读: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认为,慈善组织从原先登记时的身份识别,变为运行到一定年限、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获得公募资格,这意味着慈善资源将通过良性竞争进行更为合理的配置。“公募权只掌握在少数组织手里,相当于一种近乎垄断的权力。其他组织想公募就要到他们下面去挂靠基金、交管理费,很不公平。”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副秘书长杨团表示,草案对公募权基本放开可说是顺应时代的明智之举。

简述:我国【首部慈善法】实施时间*具体内容慈善的含义是什么?首部慈善法最新规定2015中国首部慈善法提交审议:诈捐将追责摊派捐款将处分草案规定:①政府部门不得摊派捐赠任务,违反可处分追责;②假冒慈善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查处,可追究刑事责任;③无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不得公开募捐;

2、个人可以在网上发起募捐吗?

草案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采取公开募捐方式开展公开募捐。

解读:金锦萍认为,根据现有草案,个人在网络上直接开展募捐活动是不允许的。“这主要是考虑到自然人开展网络募捐问题所在,比如信息真伪难以辨别,比如资金性质的界定,善款到了个人账号后是属于私有财产吗?这会涉及剩余财产归属等问题。”

金锦萍介绍,目前已经出现了由于个人网络募捐而导致的捐赠人和受赠人之间的纠纷案例。但是,她同时表示,还是要对个人在网络上的求助行为与个人网络募捐加以区别,每一个人当然应该享有通过网络求助的权利。

3、微博微信募捐是否合法?

草案规定,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可以开展互联网募捐,其他组织和个人则只能与公募组织合作开展。

解读:壹基金秘书长李劲认为,实际上公募和非公募的界定操作起来是有难度的。“从技术角度看,微博和微信不同,微信朋友圈面向的是特定人群,微博则是开放式的,因此,微博募捐是公开募捐,微信则是非公开。”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建议,当前全球“互联网+”慈善都仍处在发展早期,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慈善法在立法时应给互联网募捐留下更多发展空间,不宜规定过细,否则很可能面对法律无法适应现实发展的困境。

简述:我国【首部慈善法】实施时间*具体内容慈善的含义是什么?首部慈善法最新规定2015中国首部慈善法提交审议:诈捐将追责摊派捐款将处分草案规定:①政府部门不得摊派捐赠任务,违反可处分追责;②假冒慈善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查处,可追究刑事责任;③无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不得公开募捐;

4、网络募捐分级是否合理?

对于互联网募捐,草案中还有一款规定,引起专家和慈善从业者的热议:“在省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的慈善组织可以通过其网站或者其他网站开展募捐。在设区的市和县级民政部门登记的慈善组织,可以在其登记的民政部门建立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开展互联网募捐。”

解读:广州市慈善会秘书长汪中芳认为,以注册地的行政级别来限定慈善组织开展互联网募捐,是一种带有明显“计划”思维的做法。他告诉记者,当前大量的市级、区级慈善会都已经在本身的网站上有了募捐功能,如果慈善法这条获得通过,会有大量的组织受到影响。

金锦萍表示,对于当前众多网络募捐平台的法律地位,目前在草案中没有具体规定,草案需要进一步完善。

5、骗捐诈捐如何预防?

草案中,除明确骗捐诈捐行为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还规定广电媒体、网络及电信运营商对利用其平台进行募捐的相关事项有验证义务。

解读:李劲认为,公众的善心需要鼓励,如果有人利用制度漏洞进行欺诈,对我国公益文化和慈善文化的形成将是很大打击。对于个别网络骗捐现象,他表示,如果触犯法律自然由法律来解决,但是政府很难对所有个案进行预防。“政府所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好的制度,让这种行为很难出现。”

简述:我国【首部慈善法】实施时间*具体内容慈善的含义是什么?首部慈善法最新规定2015中国首部慈善法提交审议:诈捐将追责摊派捐款将处分草案规定:①政府部门不得摊派捐赠任务,违反可处分追责;②假冒慈善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查处,可追究刑事责任;③无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不得公开募捐;

6、信息要完全公开?

草案就“信息公开”专设一章进行明确规定,涉及信息公开的平台、内容、时限等方面。慈善组织公开募捐周期大于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募捐的具体情况,公募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募捐情况。

解读:李劲认为,从权责对等的法理角度,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息具有知情权。公开年度报告是慈善组织的基本责任,也是底线。至于公开到什么程度,是争论的焦点。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培峰持相对保留态度。金锦萍也表示,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事实上是有一定限度的。

新《慈善法》的几项历史重任

慈善法草案中关键点全梳理【整理版】

我国首部慈善法初审(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国拟立首部慈善法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