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公务员自曝工资清单:每月2643元无福利
近段时间,有关公务员工资待遇问题的讨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一些公务员在网上吐槽工资太低,甚至离职退出公务员队伍,相反,在普通大众的印象中,公务员工资高,待遇好,甚至有媒体引用某权威机构报告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低职位公务员工资高于企业相当人员。有人将在媒体上抱怨收入低的公务员形容为“撒娇哭穷”。
事实究竟怎样?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三十年的公务员,我想说说普通公务员真实的生存状况。1985年毕业之后分配在湖南中部一个乡镇当上了“国家干部”。三十年来工作勤奋上进,工作单位从乡镇到区(当时县与乡中间的一个层级,后来“撤区并乡”了)到县机关,然后到市级机关工作。30岁的时候当了副科长,成了机关近100人中最年轻的副科长,36岁当了科长,当时也是机关最年轻的科长。在同时代同起点的同事看来我还算是佼佼者。正如《上海观察》刊发的《公务员队伍开始动荡了吗?》一文所说的,一辈子的副处及以下职务,是市(州、旗)机关大多数公务员的归宿。我所在的是行政执法机关,公务员多,处级职数少,所以干到正科就到了天花板,科长当了十二年,快五十年岁至今还是科长。湖南省从很多年前就实行了财政工资统发,每月财政将工资加上津补贴一同打到每个公务员的工资存折上,我现在是2643.68元。这就是一个工作三十年还算优秀上进的公务员的每月收入,那些与我一同参加工作至今还在县市乡镇工作的同事,还不到这个数。过去我所在的单位过节的时候还能发个几百元的过节福利,从前两年开始,就一刀切,真正干干净净了。
这么一个工资收入水平,在本地,正好和请个保姆的工资相当。因为我两个亲戚因为家有老人或者小孩,前不久都在家政公司请了保姆,每月的工资就在2200至2600元。可是,保姆的工资是包吃住以后的纯粹收入。
不知道我这样晒工资晒收入是不是也是“撒娇哭穷”?是不是我这样的“低职位”公务员的工资水平高过了企业相当人员?
基层的公务员水平如此,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工资水平又如何呢?
本人的小孩某重点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工作三年之后,去年通过国考幸运地进入某部委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中央机关公务员。据统计,这两年国考参加人数逾150万,而录入到部委机关的不到1500人,名副其实的千里挑一。她在这个部委的外事部门工作,工作压力大,晚上加班是常事,几乎没有正常下过班,有时我问她工作忙不忙,她说她只有忙和很忙两种状态。可是她的工资呢?也许没人相信,她现在每月的工资竟是2790元,外加住房补贴每月800元(至今还没发,据说是一年发一次)。除此之外,没有福利,也没有宿舍!她和一同学合租了两居室五十多平的房子,每月每人平摊房租2300元。她有时开玩笑说,她现在是为了父母的面子在工作。
可是,公务员的这个工资状况社会上普遍不被理解。腾讯网在一期“今日话题”中,针对有公务员反映“收入7年没涨”,这位编辑称“匪夷所思”,“近7年中国的GDP增长迅猛,各行业的平均收入也在快速上升,在全国都恐怕找不出一个‘收入7年没涨’的行业。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又比较稳定,公务员中的个体工资水平理应随行就市,怎会‘7年没涨’?”是啊,这七年,物价涨了多少,如果我不是公务员,或许我也不信公务员“收入七年没涨”。事实上,公务员的工资由基本工资和津补贴以及奖金组成,其中基本工资包括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其标准全国统一。比如我是正科,我现在的基本工资是1308元,其中职务工资510元,级别工资798元。如果不提升职务,职务工资就不会变,只能靠每两年晋升一档级别工资,比如今年我的级别工资可以从798晋升到847,增加49元。公务员年度考核称职发当年12月份基本工资的奖金。试想,一个公务员的工资每两年上涨不到50元,你能感觉到自己的工资有增长吗?
有些人认为公务员“撒娇哭穷”是受不了中央的反腐败举措,我认为恰好相反,普通公务员对中央的反腐决心举双手赞成,因为所有的贪官都是居于要职的有权力的人,与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普通公务员是两个群体。
我们这些普通公务员不求发财,不求特权,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合法工资收入就能过上有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借用一句话,只希望有一个可以希望的未来。
理性看待公务员群体
诚如《公务员收入之真相》一文所言,腐败都是和权力联系在一起的,绝大多数的普通公务员其实就是办事员,哪有什么权力去腐败?有权力的领导又怎会冒违纪的风险为这些普通公务员去弄灰色收入?
其实,即便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也可以想清楚两个问题:其一,任何一个群体,底层的普通人才是最大的基数;其二,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完全指代他所处的群体。
公务员是一个笼统的群体概念,这里面有地区、部门、工种、岗位等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即便有的地区、有的部门、有的工种、有的岗位的确收入不错,也绝不能表明这个群体就都是整齐划一,都有高收益。同样的,我们也绝不能出现了一些贪官污吏,就要拉上整个公务员群体陪绑,把这个群体同腐败和灰色收入划上等号。
把一个群体贴上某种标签,很容易使这个群体“脸谱化”,也很容易造成对这个群体的“污名化”。对公务员群体如此,对其他群体也是一样。因为校长猥亵女生,就把“校长”们等同于流氓;因为老人为让座与年轻人发生争执,就拿“老人变坏”和“坏人变老”说事;因为有官员畏罪自杀,就先验地把忙于工作、因公猝死的官员想象成“背后必有问题”……显然,这样的例子,根本不在少数。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分属某一个群体。今天对别的群体随意吐槽,明天自己所处的群体也可能躺枪。群体污名化,最终必然是对个体的误伤。对此,我们还是多一份理性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