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快哉亭 陈师道翻译赏析
来源:解志愿时间:
登快哉亭 陈师道翻译赏析,是江西诗派重要作家,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的一首五言律师,是一首描写景色的诗,从清江流泉、夕阳暮霭到飞鸟奔云,描绘出一副明丽的山野夕照图。
原文: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登快哉亭字词解释:
(1)快哉亭: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名称为苏轼所取。
(2)“城与”二句:言徐州城建在一湾清澈的江水之畔,泉水由乱石间汨汨流出。与,共。
(3)“夕阳”二句:落日刚刚隐没,云雾在山中升起,形容晚景。初隐地,刚刚沉入地平线下。暮霭,黄昏时山林间升起的雾气。
(4)度鸟:飞鸟。李白诗云:“天涯有度鸟。”何向:飞向哪儿。杜甫诗:“途远欲何向。”
(5)奔云:流云。自闲:指云悠然舒卷。
(6)“登临”二句:意谓家中有稚子候门,只得未尽兴而返。稚子,指家中幼儿。
登快哉亭翻译:
一条蜿蜒曲折的江水,绕着城墙缓缓地流淌;泉水穿过乱石,溅起阵阵水花,发出哗哗的声响。远处,西下的太阳刚刚隐入地平线,层层暮霭就遮住了重重山冈。那空中的鸟儿急忙地飞翔,不知道它要飞向何方;天上飘浮流动的白云,是那么的悠闲,和我的心情一样。我站在快哉亭上游兴正浓,留连忘返;忽然想到家中的小孩子正在等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迷人的地方。
登快哉亭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1068年—1077年)末年,李邦直持节徐州,在唐人薛能建阳春亭旧址重建一亭,后被苏轼命名为快哉亭。此诗为元符元年(1098年)陈师道任徐州教授时游览快哉亭之景所作。
登快哉亭赏析:
前六句写登楼所见,先写水,次写山,再写天,由低到高,层次分明,在写景中别具一格。一道清澈的江水沿着城墙曲折而流,城与清江同曲,这就如同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江村》)的意境,然而陈师道的诗脱胎换骨,面目已与杜诗迥异。“泉流”句虽是直道眼前景物,然也契合登高所见。两句写景中,“江”与“泉”是动的,“城”与“石”是静的,这是动与静的结合,而正是这种结合与对照,将蜿蜒曲折的江水与飞沫四溅的泉水的动态刻画了出来。
山是通过暮色来写的。“夕阳”两句描绘了一幅山间落照图。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在山间升起了。这两句虽然意思略相重复,然而造语工巧,特别是“隐地”、“依山”,形象而具体,读来如身历其境,“隐”、“依”二字本来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这里用来形容太阳与暮霭,就赋予客观的自然现象以人性,显得异常生动,与柳宗元笔下的“苍然暮色,自远而至”(《始得西山宴游记》),境界相近。
“度鸟”两句写空中景物,然而融情于景,包含了很深的寓意,所以历来受人称赏。山间时有飞鸟掠过,匆匆地不知投向何处。奔腾的云雾舒卷自如,飘曳有姿。鸟飞、云动,本是山间常景,而一旦注入了诗人自己的感情,便产生了耐人寻味的魅力。这两句虽是直道眼前所见,但也隐隐透出诗人心境平静、向往自由的意愿。其中不乏令人咀嚼的深意,那横空而过的飞鸟,正是人生匆匆的象征。杜甫诗说:“仰看一鸟过,虚负百年身。”其含义为人生倏忽如鸟过,可与此句同参;而那自由自在的白云,尽管奔腾变幻,然而终因无心于争逐,所以永远悠闲自得,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恬淡寡欲、平静无波。杜甫诗“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江亭》),把此种感情表现得很为明朗,而陈师道此联则较含蓄蕴藉。按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说法,杜诗是“有我之景”,而陈师道此二句则如同“无我之景”,正有“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趣,但在客观描写的背后,蕴含哲理和深意。故方回说:“如‘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纪昀也说:“五六挺拔,此后山神力大处,晚唐人到此,平平拖下矣。”说明了此二句寓意深长,有振起全篇之功。
“登临”两句翻出一层意思作结,撇开写景,而由游兴之不尽反衬出景物之令人流连忘返。然而诗人并不直说自己游兴未尽,却说因家有稚子,故不能流连太久。所以任渊释此二句说:“以稚子侯门之故,不尽兴而返。”
陈师道的诗往往以孤拔遒劲见长,于此首可见一斑。全诗苍劲有力,老气横秋,虽不用奇字僻典,然而意兴无穷,纯以气格胜。这种风格,得力于杜甫,但也与陈师道孤傲的性格有关。方回评价说:“全篇劲健清瘦,尾句尤幽邃,此其所以逼老杜也。”正指出了此诗苍劲老健的风格与杜甫诗相近。
个人资料: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人。元?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原文: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登快哉亭字词解释:
(1)快哉亭: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名称为苏轼所取。
(2)“城与”二句:言徐州城建在一湾清澈的江水之畔,泉水由乱石间汨汨流出。与,共。
(3)“夕阳”二句:落日刚刚隐没,云雾在山中升起,形容晚景。初隐地,刚刚沉入地平线下。暮霭,黄昏时山林间升起的雾气。
(4)度鸟:飞鸟。李白诗云:“天涯有度鸟。”何向:飞向哪儿。杜甫诗:“途远欲何向。”
(5)奔云:流云。自闲:指云悠然舒卷。
(6)“登临”二句:意谓家中有稚子候门,只得未尽兴而返。稚子,指家中幼儿。
登快哉亭翻译:
一条蜿蜒曲折的江水,绕着城墙缓缓地流淌;泉水穿过乱石,溅起阵阵水花,发出哗哗的声响。远处,西下的太阳刚刚隐入地平线,层层暮霭就遮住了重重山冈。那空中的鸟儿急忙地飞翔,不知道它要飞向何方;天上飘浮流动的白云,是那么的悠闲,和我的心情一样。我站在快哉亭上游兴正浓,留连忘返;忽然想到家中的小孩子正在等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迷人的地方。
登快哉亭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1068年—1077年)末年,李邦直持节徐州,在唐人薛能建阳春亭旧址重建一亭,后被苏轼命名为快哉亭。此诗为元符元年(1098年)陈师道任徐州教授时游览快哉亭之景所作。
登快哉亭赏析:
前六句写登楼所见,先写水,次写山,再写天,由低到高,层次分明,在写景中别具一格。一道清澈的江水沿着城墙曲折而流,城与清江同曲,这就如同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江村》)的意境,然而陈师道的诗脱胎换骨,面目已与杜诗迥异。“泉流”句虽是直道眼前景物,然也契合登高所见。两句写景中,“江”与“泉”是动的,“城”与“石”是静的,这是动与静的结合,而正是这种结合与对照,将蜿蜒曲折的江水与飞沫四溅的泉水的动态刻画了出来。
山是通过暮色来写的。“夕阳”两句描绘了一幅山间落照图。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在山间升起了。这两句虽然意思略相重复,然而造语工巧,特别是“隐地”、“依山”,形象而具体,读来如身历其境,“隐”、“依”二字本来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这里用来形容太阳与暮霭,就赋予客观的自然现象以人性,显得异常生动,与柳宗元笔下的“苍然暮色,自远而至”(《始得西山宴游记》),境界相近。
“度鸟”两句写空中景物,然而融情于景,包含了很深的寓意,所以历来受人称赏。山间时有飞鸟掠过,匆匆地不知投向何处。奔腾的云雾舒卷自如,飘曳有姿。鸟飞、云动,本是山间常景,而一旦注入了诗人自己的感情,便产生了耐人寻味的魅力。这两句虽是直道眼前所见,但也隐隐透出诗人心境平静、向往自由的意愿。其中不乏令人咀嚼的深意,那横空而过的飞鸟,正是人生匆匆的象征。杜甫诗说:“仰看一鸟过,虚负百年身。”其含义为人生倏忽如鸟过,可与此句同参;而那自由自在的白云,尽管奔腾变幻,然而终因无心于争逐,所以永远悠闲自得,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恬淡寡欲、平静无波。杜甫诗“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江亭》),把此种感情表现得很为明朗,而陈师道此联则较含蓄蕴藉。按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说法,杜诗是“有我之景”,而陈师道此二句则如同“无我之景”,正有“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趣,但在客观描写的背后,蕴含哲理和深意。故方回说:“如‘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纪昀也说:“五六挺拔,此后山神力大处,晚唐人到此,平平拖下矣。”说明了此二句寓意深长,有振起全篇之功。
“登临”两句翻出一层意思作结,撇开写景,而由游兴之不尽反衬出景物之令人流连忘返。然而诗人并不直说自己游兴未尽,却说因家有稚子,故不能流连太久。所以任渊释此二句说:“以稚子侯门之故,不尽兴而返。”
陈师道的诗往往以孤拔遒劲见长,于此首可见一斑。全诗苍劲有力,老气横秋,虽不用奇字僻典,然而意兴无穷,纯以气格胜。这种风格,得力于杜甫,但也与陈师道孤傲的性格有关。方回评价说:“全篇劲健清瘦,尾句尤幽邃,此其所以逼老杜也。”正指出了此诗苍劲老健的风格与杜甫诗相近。
个人资料: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人。元?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