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过年的风俗有哪些,咸阳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来源:解志愿时间:

每年过年前后,人们都特别忙,不光是办年货,而且还有许多风俗习惯,在咸阳也有着几百年传承下来的习俗?

【粘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过去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把又黏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如今别说祭灶,就连糖都吃得少了,更别提糖瓜,小孩子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粘糖瓜”在城里基本已经消失。

【扫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过去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讲,年前大扫除的重点,恐怕是擦玻璃。

【蒸馒头】

为什么人们要不辞辛苦的去蒸馒头,外面到处都有卖的,这就有说词了,馒头是圆的,意味着来年的生活圆圆满满。

【除夕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现在人们守岁是假,找个聚会、娱乐的机会是真。

【吃饺子】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饺的原名叫“角”。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一是取其谐音,“更岁交子”,辞旧迎新。二是取其吉形,因饺子酷似元宝,喻“招财进宝”。

如今想天天吃饺子也不难,但年三十的那顿还是不能省。因为包饺子是一项能将全家人聚齐的活动,图的是团圆和热闹,吃是次要的事。

【“福”字倒贴】

民间传说,朱元璋当年用“福”字做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马皇后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

这些年人们又特别钟爱起“福”字来,连新建小区的物业,也自觉地将“福”字请到业主们的门上。

【贴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对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将春联贴在楼房的门口,也别有情趣。

【拜年】

民间拜年形式多样,如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如今拜年的时间已经很灵活,只是“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祝词还保留至今。

【压岁钱】

每逢春节,长者往往要给晚辈们压岁钱,它预示着镇岁、祛病、避邪、祈福等,是长者对晚辈的美好祝愿。给压岁钱的习俗一直没断,只是如今的钱越给越多,恐怕对长辈成了负担,也难让小孩子懂得珍惜。

【放鞭炮】

关于鞭炮,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后来驱鬼的成分逐渐淡化。很多城市放鞭炮已经解禁,人们可以在爆竹声声中辞旧迎新,祝愿万事如意。

【走亲戚】

一般初一都在家里,陪着家人。等到初二就开始七大姑八大婆的走亲戚,一直走到初五就差不多了,这可是很累人的,小孩就高兴了因为可以领压岁钱。提着各种礼品,看望亲戚,只有当每年这个时候大家才能聚在一起,享受着浓浓的亲情。走完亲戚有些人就开始上班了,但是年还没有过完。

【闹元宵】

元宵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作为咸阳人也要享受着元宵节的欢乐,正月十五晚上大家都围在一起吃元宵,闹元宵。希望来年的日子圆圆满满,红红火火。

【挑灯笼】

挑灯弄分为三天:“一挑,二照,三碰”,分别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十五晚上小孩要挑着灯笼把家里每个角落都照一遍,把妖魔鬼怪都赶走。在十六晚上大家把灯笼碰着,扫除去年的霉运。

【耍新媳妇】

在新的一年里娶得媳妇,在正月十六晚上大家都要去看,还要耍媳妇,摆上酒席,等待大家的到来,这时候有专门的人来送娃娃,就是早生贵子的寓意。

【燎花花】

等到这时也就意味着过年即将结束,每家门口堆上一些干草或者一些容易点燃的东西,等火点燃后从火上跳过,它的寓意为来年生活过得红火,去除过去的不愉快,迎接新的生活。

等到自家门口的火熄灭后,再放鞭炮,结束过年的全部习俗、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