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来源:解志愿时间: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山东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山东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一、山东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

山东的戏曲文化

山东是中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隋代齐倡名动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山东流行。可以说长期流行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宋杂剧形成后亦波及山东,金末元初产生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山东是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篇》中记载的山东籍戏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戏曲最盛之地是东平,单东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张时起等10人,最突出的当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风双献头》深得人民的喜爱。戏曲到明清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李开先的《宝剑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

现代戏曲剧30多种,可分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间歌舞及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等。山东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豫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两夹弦、东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获得梅花奖的豫剧演员章兰、朱桂琴、李新花等还活跃在山东各地的舞台上。

弦索腔由民间流传的俗曲小令,主要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号称“东柳”的柳子戏是弦索腔剧种中流传较广。

肘鼓子腔,以“娘娘腔”为其主要腔调逐渐演化而成的戏曲声腔。所包含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灯腔、东路肘鼓子等。

由说唱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有:吕剧、坠剧、渔鼓戏、东路大鼓、八仙戏、蓝关戏等。

山东的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至今山东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东夷族的发展。这个在传说中曾以后羿和大舜为荣的民族。自20世纪以来,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在齐鲁之地上,不仅存在着从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演变上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谱系,而且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在战国时期,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国、齐国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齐鲁化。秦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得到统治阶级认可,儒学从此由“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

山东地方风俗习惯

1、饮食

山东日常饮食风俗,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其鲜明的个性、独具特色的饮食方式和烹饪技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菜肴风味被誉为中国四大风味菜系之一,被冠名为“鲁菜”,享誉海内外。

山东日常饮食、节时习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日常饮食习俗,是与人民大众生活最为贴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

2、居住

山东居民有散居、四合院、三合院、府第、庄园等多种居住形式。散居院落不设院墙和大门,不与左邻右舍相连,但一户一台,户和户之间界限分明,每一个房台是一个单独的院子。这种散居院落多见于黄河滩区和鲁西北平原地区。

3、语言

山东话是山东人独有的文化遗产。山东话虽然属于北方话,但在发音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以北京话、东北话为代表的北部方言差异较大。

二、山东城市简介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陆域位于东经114°48′~122°42′、北纬34°23′~38°17′,东西长721.03公里,南北长437.28公里。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全省陆域面积15.58万平方公里, 海洋面积15.96万平方公里。省会为济南市。

山东,最初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主要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设山东东路统军司,“山东”始作为政区名称。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清初设置山东省,“山东”才成为本省的专名。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省简称“鲁”。

山东行政区划溯源,与全国一样,大致萌芽于夏代。在氏族部落基础上联成的一些“方国”,孕育着行政区的胚胎。

夏商时期,今山东地域范围的方国,文献上记载的有130多国。其中,夏后氏后国和夏世侯伯之国13个,商氏后国和商氏侯伯之国15个,东夷族氏族部落演进为国者100多个。

西周沿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对原商王朝统治的广大地区实行“封邦建国”。今山东地区的封国主要有:太公吕尚(姜子牙)受封的齐国和周公旦受封、其子伯禽代受封的鲁国。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或简称“鲁”,即由此而来。齐、鲁两大国之外,还有与周王朝同姓(姬)的曹、滕、郜等国。同时,夏商时期山东境内的古国大多数继续存在于西周。到春秋时期,史籍记载的山东古国有55国之多,主要有齐、鲁、莱、莒、滕等国。

战国时期,山东地区主要有齐国和鲁国,并有楚、越、魏、赵、宋等国各一部。齐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占据了今山东的大部分地区。

秦统一后,在山东分置齐、琅琊、东海、东、薛等郡。西汉初有十郡六国,东汉分属青、兖、徐、豫四州,三国时大体略同。

西晋初山东分属青、徐、兖、豫(统鲁郡)、冀(统平原、乐陵)五州。永嘉以后,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所据有。

隋统一后,分属青、徐、兖、豫四州。唐代,河、济以南属河南道,以北属河北道。

北宋时山东分隶京东东路、京西西路及河北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设山东东路统军司,治益都。

元朝分置燕南河北道、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直隶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洪武九年(1376年),移治济南,又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直到清代,始将山东政区的名称定为“山东省”。清末,山东省有济南、东昌、泰安、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武定10府,济宁、临清、胶州3个直隶州,共辖8个散州96个县。

中华民国初期,划分为济南、济宁、胶东、东临4道,属县107个。1928年废道,各县直属省。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山东,国民党省政府流亡。

1938年7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发出关于恢复县、区、乡政权的指示,到年底有12个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7月,中共山东分局将山东划分为3个区和2个特区:胶济路南、陇海路北、津浦路东为一区,津浦路西为二区,胶东为三区,湖西、清河为特区。1940年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下辖16个专员公署,88个县。1943年9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名为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下设5个主任公署及滨海直属专员公署,共辖18个专署和92个县级政权。1945年8月,山东省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下设5个行政公署,共辖21个专署、119个县。

1949年3月,山东省政府改称山东省人民政府,下辖14个市(包括济南、青岛、徐州、潍坊4个省辖市)、140个县、2个办事处、2个特区。1950年,将原来的16个专区合并为滕县、临沂、泰安、沂水、德州、惠民、淄博、昌潍、胶州、莱阳、文登11个专区。

1952年,平原省撤销,所属聊城、菏泽、湖西3个专区29个县划归山东。原河北省临清、馆陶、恩城、夏津、武城5个县划归山东,将山东的东光、吴桥、宁津、庆云、盐山、南皮6个县划归河北。徐州市、新海连市及丰、沛、华山、铜北、赣榆、邳、东海等县划归江苏。

1953年6月,滕县专区更名为济宁专区。7月,撤销湖西专区和沂水专区,将其所属县市分别划归济宁、菏泽和临沂专区。1954年12月,撤销淄博工矿区,设立淄博市。1958年,莱阳专区更名为烟台专区。1960年,撤销峄县,设立枣庄市。1963年,河南省东明县划归山东。1964年,范县划归河南。1965年,馆陶划归河北,河北省的宁津县、庆云县划归山东。1967年,专区更名为地区,全省共辖德州、惠民、昌潍、烟台、临沂、泰安、济宁、菏泽、聊城9个地区,济南、青岛、淄博、枣庄4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107个县。

1981年5月,昌潍地区更名为潍坊地区。1982年11月,设立省辖东营市。1983年10月,撤销烟台地区、潍坊地区、济宁地区,设立地级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1985年3月,撤销泰安地区,设立地级泰安市。1987年6月,威海市升为地级市。1989年6月,日照市升为地级市。1992年3月,惠民地区更名为滨州地区,1992年10月,莱芜市升为地级市。1994年12月,撤销临沂地区、德州地区,设立地级临沂市、德州市。1997年8月,撤销聊城地区,设立地级聊城市。2000年6月,撤销滨州地区、菏泽地区,设立地级滨州市、菏泽市。

三、山东习俗的相关文章分享

山东过年风俗,山东春节过年有哪些习俗山东结婚风俗流程讲解,山东结婚彩礼金额及习俗规定山东春节习俗 山东过年春节的习俗山东春节习俗,山东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