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来源:解志愿时间: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合肥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合肥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一、合肥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

合肥人把文武双全的人称为人才。故在重文的同时,对习武亦十分重视。早在唐朝时期,合肥就开设有武科,专业教习拳械格斗。宋朝时,合肥出现武学,时民间习武练功者已很普遍。到了明、清时期,各种门派的武术,已在城乡广为流传。民国时期,合肥已开设有众多拳场、武馆,入馆拜师习练的子弟,盛时达千百众。因尚武之风久盛不衰,故常有武术高手涌现。如民国时期的唐殿卿、马小胜、尚宗达、陆小山等,即为当时合肥远近闻名的拳师。民间传闻,唐殿卿曾于佛照楼喝茶时,徒手窗外,轻捉飞燕。每晨出户,均徒身飞越3米多高垣墙,从不开门惊动他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旧时,合肥民间缺医少药,人们对善医者甚为敬重,视其为生命的拯救者、保护神,恭称其为先生。若因病将医生请至家中,定盛情款待。对医生的嘱咐,常常是言听计从。而大多医者,亦素重医德,不论贫富,均能一视同医。收费则常常是视求医者经济状况、家境条件,适当酌取,决不因缺钱少款而拒诊,更不会趁人之危,勒索钱财。《庐州府志》载:昔“合肥人吴嘉善,通岐黄术,崇祯十三四年大疫,有求医者应以方药,期于病愈而止,不复计酬。”此类事例,旧志所载甚多。有的则当时并不言医费,只是待被医者见效后,任其所给。若需请医上门,一般都能有请必到,不讲价钱、条件。尤其是那些较有名气的医家,既讲究医技,更重视医德,崇奉“无德不医,无德不授,无德不传”的医业信条。故旧时合肥民间虽不乏有名气的医家,但鲜见因行医而发财致富者。

在日常生活方面,合肥人素重以礼相见,礼貌待人。老人们总是经常以“叫人不蚀本,只要舌头打个滚”和“礼多人不怪,无礼路难行”等俗语,教导后人务要通情识礼。故日常熟人相见,甚尊“是大还大,是小还小”,视不同对象,予以适当的热情招呼。早晨相见习惯招呼“你早”、“吃早饭啦”等;中午相见,习惯招呼“你吃过啦”、“可吃中饭啦”等。在其他时间相见,若不适合招呼上述话语时,则招呼“你好”、“你忙啦”等。若遇见老人,则招呼“你老身体好啊”、“你老精神好啊”等。若招呼其他话语,通常都于语前加“你老”二字,以示尊敬。若在家门口遇见熟人,习惯招呼“请来家坐坐”、“进家喝口茶歇歇”等。若赶上吃饭时遇见熟人打门前过,常招呼“到我家来吃饭”、“进来喝一盅”等。被招呼的人则视对方招呼语,习以“你好”、“不客气了”等,相应还礼。在平日与人举止言谈时,讲究慢声细语,温文尔雅。亲友初见或与长辈人在一起,俗尚“紧睁眼慢开口”(多听多看,不轻意说长道短)。 

此外,要求坐立姿势要适当,不躺、靠或歪着身子,不架“二郎腿”,不浑身抖动,俗称:“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与别人坐聊,注意力要集中,以示对他人尊敬。起行时,礼让兄长、客人于前。平日路上行走,礼让老弱病残及孕妇、幼儿先行。二人行走,忌勾肩搭背,讲究“走路要有正相”。若平日有客人来到,必要起身相迎,恭请上坐,然后拿烟沏茶,陪坐陪聊。请客人吃饭时,邀请客人先行上座,即便是小字辈,也定客气地请首座或上座(年轻者多推辞入旁座)。席间则热情地为客人斟酒夹菜。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亦是尽可能备办酒菜待客,俗尚“千差万差,来人不差”。 

客人辞行时,必相送至门外,热情招呼“欢迎常来”。或谦称“怠慢了,请多包涵”。此谓“千差万差,情礼不差”。 

因合肥人素好交朋结友。朋友间相处,最重以信相守,以诚相待,视“患难识知己”为座右铭。称:“处得知己者,胜过亲兄弟”。故合肥人素不轻易怠慢知己者,乐于济助好朋友。 

在邻里之间,合肥民间流传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话是“远亲不如近邻”、“亲卫亲,邻卫邻,包老爷卫护合肥人”。故合肥人邻里间相处,通常相互关照,遇事能解则解,能帮则帮。旧时,合肥百姓普遍生活清苦,若见邻里手头不济或停火断炊,相邻户总是设法给予帮助,虽邻不外。因此故,有的老邻居一旦搬迁远离,仍常往来走动,情如亲戚。 

合肥民间在尊老爱幼方面,风气美绝。双亲在日,子女们必悉心照顾。流传最广最久的一句话是:“活时不侍候,死了祭木头(棺材),没有用。”除日常关心照顾外,下辈人通常在己生日时,向母敬以美食,说法是:“儿生日,母苦日。”若家中双亲老迈,生活不便时,儿媳更是相侍左右,不轻易远行;若双亲染病在身,其儿女定想法设法四下求医问药,即便倾家荡产,在所不惜;若双亲垂危,其儿女决不轻易远行。即使远行在外,也一定在双亲咽气之前,返回家中,见最后一面,直至送终。合肥旧志载:昔合肥有男“陈上品,中年丧妻,贫不能再娶,只身事母以孝,闻母逾八十,病卧数年,未尝离侧,中衣厕?,皆亲洗涤。隆冬,则抱母足温之”。由此可见合肥人孝敬老人传统美德之一斑。 

老人对小孩同样关心疼爱。旧时,合肥民间贫穷人家甚多,然而,虽家徒四壁,决不轻易遗弃亲生骨肉;即便讨饭叫街,跑反躲难,总是将年幼子女携带身边,尤其是做母亲的,更是如此。合肥民间有句俗话:“宁死当官老子,不死讨饭娘。”所言即此。若外遇迷童,定会热心询问,不厌麻烦,设法帮其找到家长或护送至其家中,尊老爱幼之风久盛。 

旧时,合肥民间信仰佛教的人甚多,普遍重积善积德,崇奉“不修今生修来生”的人生哲学,故而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之风久盛。合肥旧志载:昔合肥人“董超,字子楷,好义乐施,兵燹后,尽出家财,以周困乏,乡里义之。”又载:“范本泌,字衡若,性淳朴,七岁丧父,性孝友,与人交,然诺不欺,每隆冬必备衣粟,以 贫。” 

一、丧 葬

旧时合肥称父母去世曰“老了”,全家必须举哀、戴“孝”,叫做“白喜事”。80岁以上去世则叫“红白喜事”,门楣上持红白布,丧仪虽依样进行,但吹打乐队可奏喜庆之曲。

那时,通常的丧俗是:在老人咽气前,家人要为其换上古代装束的新衣,名叫“穿老衣”;咽气后,要将老人尸体移至稻草铺成的地铺,叫做“睡铺草”。尸体要在铺草上停放一个对时,始能入棺。抬尸入棺,由长子扶头,次子扶脚,至亲男子帮抬,女儿、媳姨均不得近前相帮。棺前挂孝帐,设灵堂,孝子披麻戴孝,日夜守灵,并接待亲友吊孝。来人吊孝时,家属妇女必须号啕大哭,叫做“哭丧”。如果吊孝时无人哭丧,会被人视为“绝户”,吊客也认为是个晦气。灵柩在家中停放七日以上,方可出殡,叫做送葬,通称送老人上山。这时,富贵人家大搞排场,出殡前夕要请和尚“放焰口”,超度亡灵。出殡时前有纸扎的“开路神”、“接引佛”和金童、玉女、“灵幡”先导,接着是写有死者姓氏、官衔的“铭旌”和放置死者遗像的影亭、“主轿”和送葬宾客,灵柩两边是孝子、亲属,以及和尚、道士等组成的队伍。此即俗称“大出丧”“借死人来显活人的威风”。之后,还要设灵堂守孝四十九天,谓之“守土”。每逢单七日,还要上坟祭吊。

老人做寿是合肥旧俗的大喜。当时,60岁才有资格做寿,而且习惯是“做九不做十”,即59岁做六十大寿,以后,岁数也就浮动上去。所以过去有些百岁老人,实际上只有95岁。另外5岁都是“逢九进十”加上去的。 在老人做寿那天,晚辈和至亲好友都要馈赠寿礼,多为老人爱吃、喜用之物。寿宴之上,一定要有寿面、寿桃(面制),因寿面细长,象征福寿绵长;寿桃则代表瑶池仙桃,吃了能长生不老。散席之后,与宴者都纷纷将寿桃、寿碗、寿筷“偷”走,谓之“偷寿”。这些带“寿”字的食物和碗筷,给孩子使用,可以增福添寿。

二、抓 周

抓周,是合肥流传至今的民间风俗。在幼孩周岁生日那天,父母和外家舅姨聚宴祝贺,并在幼孩面前摆上笔砚、算盘、方片糕、量布尺和糖果等,逗引孩子抓取,名曰“抓周”。若孩子先抓方片糕,便认为孩子今后能步步高升;若先抓量布尺,则认为孩子将业是个商人;如先抓糖果,便认为孩子是个“好吃精”,没出息;最好是先抓笔或砚,这样孩子长大必定能读书做官,光宗耀祖。

岁时佳节遗韵多

岁时佳节,在古城合肥留下许多独具风采的习俗,虽然有些未免迷信,但却表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于时代变迁,这些习俗有的不复存在,有的革新了内容,有的还保留着。以下所记,是旧时的风貌,供读者了解。

三、春 节

通称过年,是过去合肥城乡同庆的隆重节日。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起,至年初五止,都是浓厚的过年气氛。很多人家还拖到元宵节后,才算把年过完。

四、送 灶

是送灶君老爷上天奏事的仪式。在腊月二十三日晚间,家主在厨房灶君位前,焚香燃烛,供上饴糖饼子一对,切成寸许长的稻草秸子和黄豆一碟。那饴糖是甜灶老爷的嘴,让他上天后不讲坏话;稻草和黄豆则是灶马的食料。家主在向灶君礼拜过后,便端起盛稻草和黄豆的碟子,一边向上洒,一边念叨:“灶老爷,上西天,好话多说些,银钱多带回”,送至天井,任务完成。 不过,最讲究的还是除夕和初一。在除夕这天下午,大家小户都要贴门对,挂上有堂名的门灯,并由家主向“天地君亲师之神位”焚香、磕头。然后,放炮竹、吃年饭。

五、年 饭

又叫团圆饭,全家老小都要到齐。因此,合肥过去流传民谣:“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父子相会,夫妻团圆”。年饭菜上十大碗,其中必须有安乐菜(干马齿苋)、豆腐果烧肉、圆子和鱼(鱼到初五后才吃),名之曰:“十全宝贵”、“四季安乐”、“合家团圆”、“年年有余(鱼)”,取个好彩头。 年饭吃过,晚辈要向长辈辞岁,长辈要给孩子“压岁钱”,并用草纸擦孩子的嘴,防止他们在新年期间讲破嘴话。然后,家主给各路神灵敬香,进行封口,即在大门内交叉贴上“封门大吉,开门大发”的红纸封条。接着,举家围坐或打牌,或掷骰子,“守岁”待旦。 年初一天亮,头等大事是开大门,家主先向各路神灵焚香,接着放炮竹,开财(大)门。拜年仪式也随之开始。不仅家中的晚辈须向长辈磕头拜年,亲友之间还要往来拜年,许多叫化子也挨户高喊:“拜年拜年,福寿双全;快赏快赏,黄金万两!”这时,即使是最算小气的人家,也不敢说半句“没有”,而是立即赏几个“元宝”(欢团)或若干零钱。春节三天,不能扫地、动土、出远门,怕扫掉财气,惊动“太岁”,外出遇邪。新年写字,也要用红纸先写:“新春发笔,笔上生花,花中结果,果然宝贵”等字,图个吉利。

六、正月十五元宵节

亦称灯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在一些“元宵”中包以桂圆、红枣,寓意“早生贵子”。有一个元宵则包以铜钱,谁吃到,主走财运。 晚间,每户高挂门灯,城乡举行玩灯活动。那时,春节前后,合肥古楼桥、文昌宫一带就有出售各种花灯的灯市。正月十三日晚花灯彩排,名曰“试灯”。每家都吃用粘米做的圆饼,叫做“试灯巴巴”。十五日晚,万家灯火,城开不夜,各路花灯一齐走上街头,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演“旱地行舟”等,争奇斗胜,热闹异常。

七、清 明 节

合肥的清明节,流行的是插柳和上坟。每家门上要悬插柳条,儿童、妇女头戴柳条,传说:“清明插柳,百邪避走”,故形成风气。 清明前后家家都要为祖坟培土,加“坟帽子”,清明这天上坟祭祀。

八、端 午 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传统的端午节,家家门前悬艾,屋内挂种馗图,贴以蛇、蜈蚣等组成的“五符”图,堂屋焚烧螺旋形的大盘香。小孩着画有“五青”或八卦图案的红肚兜,额上用雄黄酒画“王字”。并用雄黄、艾叶等烧烟熏屋,名曰“消五毒”。 这天,早餐吃棕子,中年吃大蒜烧黄鳝、饮雄黄酒,谓之“消毒避灾”。

九、中 秋 节

合肥人过中秋节,素有吃鸭子、品月饼和赏月的习俗。晚间举行家庭宴会,谓之“饮团圆酒”。晚宴后,在院中摆上小方桌,供上月饼、鲜藕、石榴等应时果品,焚香一炷,边赏月边吃。 附近农村还有“摸秋”风俗,中秋夜间青年男女纷纷至别家田间摸瓜偷果,不受责罚。有些妇女怀孕,还以“摸秋”来预卜生男生女。如摸到南瓜,即将生男,否则就要生女。

二、合肥城市简介

合肥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说古老,以合肥为中心的环巢湖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3000多年的建城史中,合肥有2100多年的县治、1400多年的府治历史;说年轻,1952年,合肥才正式成为新中国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正在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奋力成为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的全国示范城市。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此而得名。“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三、合肥习俗的相关文章分享

(1).合肥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合肥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2).精选合肥人结婚习俗,老合肥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3).合肥市本地春节习俗有哪些,合肥市过年春节的习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