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来源:解志愿时间:

小学科学教育是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中,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人类的文明成果。这种接受学习方式,可以高效率地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但是,如果“接受性学习”作为学生唯一的学习方式,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变得只会接受,不会创新,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缺乏,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则意味着失去赖以进步的动力。

一、传统教学中“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具有相当大的“被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首要解决的是学科课程上面罗列的一些问题,被动地接受问题的答案,出现了一系列问题:1、学习能力缺乏。表现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越来越低。2、学习志趣被动。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视野狭窄,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解释不清,一知半解。3、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有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不注意安全用电会引起火灾,甚至有的学生竟认为凡是火灾都可以用水来扑灭。而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性学习,主张在一个学习课题的统领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通过主题将学生在学习中所“体验”的文化内容整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行为进一步完善,并由此获得预设的经验。它是一种由“课题研究--体验、经历过程--发展”的过程。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每一个问题的假设和预测

通过师生之间的活动参与,自由动手做实验或者小组合作做实验,提炼出表面现象,在汇报时教师大胆让学生说,大胆让学生猜测,从而把表面现象上升到事物本质的东西,在经过多次试验的检验,得出结论。

2、正确处理探究中学生自主与老师指导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当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素质。因为科学课程知识本身包罗万象,其知识也是包含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不可能用几张表格或问几个问题就能知道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这些知识很大一部分是学生课外学到的。

3、给学生亲历探究和开展反思的机会,正确对待学生的原始观念

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到教室的,他们对许多问题都已经有过自己的探究,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看法,但这些看法中有些不够全面、深刻,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做实验:把两个大小不同(差别明显)的铁球同时从高处放下,观察两个铁球落地的情况,从而得出轻重物体同时落地的结论。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探究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

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东西,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当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难免会走弯路,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明白科学研究的不容易、科学道路的不平坦……

5、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落实

在《标准》中指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可以有多种表现,但主要应该集中在科学学习、对待自然、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落实不能像知识技能一样,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练习、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这些体验和感悟,有些是小学生当场感受到,并且有所表示的;也有些是小学生当时并没有感受到,并且有所表示,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体验和感悟,暂时积存的他们的心中,随着学习的进程,这种进程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顿悟并显示出来。

在加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探究性学习”的优势正日益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理念下科学学科教学亟待需要的一种更好的、更适合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方式。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