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如何避免网络成瘾

来源:解志愿时间:

图1男女中学生网络使用的频率

图2中学生的上网途径

图3网瘾与非网瘾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

图4网瘾与非网瘾中学生上网经常做的事情(多选)

图5网瘾与非网瘾中学生两种上网动机得分比较

■崔吉芳

【调查概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56亿,占青少年总体的71.8%,其中又以中学生群体为最多,占青少年网民的38.3%。与此同时,如何保障青少年健康上网、避免他们网络成瘾或过度用网的问题也备受关注。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2013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指出,有6.7%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1.8%的学生过度用网。许多研究发现,网络应用的动机模式对于网络成瘾有预测作用,并且可以作为网络使用行为与身心健康的中介因素。本调查旨在对中学生上网的动机模式进行分析,考察其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以期为中学生的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干预提供合理建议。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有关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网络成瘾诊断的相关问题,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网络使用频率、周上网时间、网络使用行为及网络成瘾症状等,共15个项目;二是有关中学生网络使用动机的相关问题,共20个项目,要求中学生对有关自己上网原因的表述进行评分。

本调查于2013年3至4月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两所中学发放问卷82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799份,学生年龄为12至17岁,其中初中生427人,高中生372人。

【结果分析】

1.超过99%的中学生曾经使用网络,经常或总是上网的学生占56.1%。

调查发现,799份有效问卷中,只有4名初中生表示从未使用网络,曾上网中学生超过被调查学生的99%。在网络使用频率方面,表示经常和总是上网的学生占56.1%,只有约10%的学生很少上网或不上网。整体而言,初、高中生的上网频率无显著差异;男女生的上网频率则差异显著,男生表示总是上网的频率高于女生(见图1)。

上网时间方面,中学生的平均周上网时间为9小时,但个体间的差异较大,男生平均周上网时间(10.1小时)显著高于女生(7.5小时)。

2.近六成中学生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高于高中生。

在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方面,57.5%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比较熟练或很熟练地操作计算机,31.2%的学生认为自己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还行,只有约10%的中学生表示自己对计算机只“了解一点”。与网络使用频率一致,男生操作计算机的熟练程度(65.5%)也高于女生(50.5%)。同时,初中生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比例(63.5%)显著高于高中生(50.4%),这表明随着网络的普及,低龄青少年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越来越多。

3.台式或笔记本电脑是中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手机成为上网的第二途径。

有关上网途径,90%的中学生选择了台式或笔记本电脑,57.5%的中学生选择了手机上网,同时选择这两种上网途径的学生达50.7%,可见电脑和手机是中学生最常用的两种上网方式。另有分别约1/3和1/5的中学生选择了平板电脑或其他方式(见图2)。初中生与高中生对上网途径的选择略有差异,初中生选择台式或笔记本电脑的比例(92.0%)略高于高中生(87.7%),而高中生选择手机上网的比例(68.4%)明显高于初中生(48.4%)。

4.听音乐、看电影、查资料、聊天是中学生最常见的网络使用行为。

调查发现,中学生上网最经常做的事情是听音乐、看电影、查资料、聊天等,选择比例均超过2/3,可见中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以娱乐、社交、信息获取为主。初中生与高中生的选择基本一致,初中生选择联机游戏或小游戏的比例略高。男女中学生的选择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又有所差异。相对而言,女生多项网络行为的选择比例高于男生,但玩游戏、看新闻、网络聊天的比例则低于男生,特别是联机游戏,男生的选择比例高达66.2%,排在各行为的第五位,而女生的选择比例只有22.1%,在各种网络行为中选择比例最低。

5.中学生网络成瘾比例男生高于女生。

根据匹兹堡大学心理学教授金伯利?扬的标准,8项网络成瘾症状中存在5项及以上,即诊断为网络成瘾,结果发现,参与调查中学生中,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10.3%,男生的检出率为14.8%,显著高于女生的5.8%。

6.网瘾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差,上网频率更高,更热衷网络游戏。

分析网络成瘾与学习成绩、网络使用行为的联系发现,超过1/3网瘾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成绩优等的网瘾中学生比例偏低(16.5%)(见图3);网瘾中学生的网络使用频率也显著高于非网瘾学生,经常或总是上网的接近80%,远高于一般中学生的53.7%;网瘾中学生与一般中学生上网经常做的事情具有一致性,都是以娱乐、社交、信息获取类的活动居多,但网瘾中学生参与联机游戏或小游戏的比例明显更高,同时参与网络聊天的比例也偏高,而上网查资料的比例略低(见图4)。

7.网瘾组中学生的“社会?情感调节”动机强度显著高于非网瘾组。

中学生的上网动机可以分为“社会?情感调节”和“工具?信息获取”两种动机。“社会?情感调节”动机得分高,说明中学生主要出于满足情感联系和归属等需要,而将网络视为结交朋友、寻求安慰和排除烦恼的媒介,即基于情感联系、感情依托的动机使用网络。“工具?信息获取”动机得分高,说明中学生主要看重网络的工具功能,将网络视为满足信息获取、帮助学习等需要的一种辅助工具。

比较网瘾组与非网瘾组中学生两种上网动机的平均得分发现,网瘾组中学生的“社会?情感调节”动机得分显著高于非网瘾组,而“工具?信息获取”动机的平均得分则略低。从组内来看,非网瘾组中学生上网的“工具?信息获取”动机显著高于“社会?情感调节”动机,而网瘾组两种动机差异不显著,说明网瘾中学生的网络过度使用问题主要由“社会?情感调节”动机所驱动,他们和一般上网中学生一样,认同网络的信息获取功能,但同时在情感联系上对网络更为非常依赖(见图5)。

8.“社会?情感调节”动机是中学生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而“工具?信息获取”动机则是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

采用回归分析考察“社会?情感调节”与“工具?信息获取”两种动机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作用,将“社会?情感调节”与“工具?信息获取”两种动机得分作为自变量,网络成瘾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回归方程成立,两种动机的回归系数均显著,“社会?情感调节”动机得分越高,网络成瘾得分越高,而“工具?信息获取”动机得分越高,网络成瘾得分越低,即“社会?情感调节”动机是中学生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而“工具?信息获取”动机可以作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相关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社会?情感调节”动机得分与网络成瘾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与网络使用频率及每周上网时间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把结交朋友、寻求安慰及宣泄情感作为上网动机的中学生,更容易网络成瘾,更容易过度用网,给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从具体上网动因??中学生对各种上网原因的选择强度来看,听音乐和看电影是中学生最大的上网动因,而网瘾组与非网瘾组差别最大的上网动因是玩在线游戏,说明一般中学生对在线游戏的参与度并不高。同时,相关分析表明,“获得认同与归属”与“玩在线游戏”两项上网动因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最大;而“听音乐”、“看电影”虽然是中学生上网的两项主要动因,但与网络成瘾得分间并无显著相关。上网动因对网络成瘾的预测,男女生略有差异,男生最大的预测动因是“获得认同与归属”,而女生则是“跟踪偶像和娱乐信息”。

【思考建议】

合理引导中学生的上网动因,帮助中学生健康用网

本次调查表明,网络使用在中学生群体中已经非常普遍,而网络功能的多元化,对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乃至人际互动模式都产生影响,如何引导中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调查从心理动力学理论出发,考察中学生的上网动因,分析其与网络成瘾的联系,发现中学生的上网动机对于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基于调查发现,对帮助中学生健康用网、预防网络成瘾提出如下建议。

1.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操作和网络运用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必备技能,整体而言,网络使用对中学生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为更好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提升中学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做出更多努力。本调查中,我们发现北京市中学生的网络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上网方式也相对多元,除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外,手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平板电脑也逐渐丰富着中学生的上网体验,这些便携式设备的普及,也必然带来中学生群体网络应用更大的便捷性与随时性。这也提示教育者及家长,更应重视引导中学生养成健康合理的上网习惯,形成正确的网络认知,为他们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提升他们网络使用时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及现实生活参与意识,为中学生健康用网和身心发展保驾护航。

2.引导中学生合理看待网络的功用,重视发挥网络的工具功能,减弱中学生对网络的情感依赖。

中学生在网络中寻求安慰与归属、寻求与他人的情感联结的需求越强烈,越希望借助网络结交朋友、寻求安慰与支持以及宣泄情感,越容易产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而如果对网络持相对客观的态度,注重其工具功能,则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产生对网络的依赖。因此,应引导中学生将网络作为生活、学习的工具,强化网络在支持学习、获取资讯方面的工具功能,尽量弱化网络在中学生情感联结中的作用,避免中学生在情感上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3.关注中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丰富中学生的网络体验与在线学习资源。

调查发现,中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主要以娱乐、社交、信息获取为主。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看电影、听音乐和玩在线游戏都是基于网络的娱乐行为,但对中学生的影响却有所不同,前两项娱乐活动在整个中学生群体都比较普遍,而玩在线游戏则主要是网瘾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并且是对网络成瘾预测作用最大的上网动因之一。对比这两种类型的网络娱乐活动可以发现,看电影、听音乐主要是接受性的活动,个体的卷入程度相对较低,而在线游戏却需要个体比较高的参与和投入度,同时包含了社交的成分,一旦个体的情感投入过高,就比较容易诱发网瘾。同时,个别访谈发现,许多中学生表示,虽然大家都会上网,但对众多的网络功能了解得并不多、也不深入,使用的效率、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更多地向中学生提供网络应用方面的方法指导。此外,广大教育者应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和网络体验的需要,提供更多适用于中学生群体的网络学习资源,特别要增加资源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增强对中学生的吸引力,促进他们健康、高效用网。

4.了解中学生网络应用的性别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干预。

调查发现,男女中学生的网络应用表现出了一定的性别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与男女生的个性特点有关,一般认为男生对技术兴趣更大,更具主动性和冲动性,而女生往往情感上更细腻。这些特点反映在他们的网络行为中。例如,同样是网络社交,男生更多选择在线聊天、在线游戏等即时性、交互性强的活动,同时在网上寻求交友对象的动机强度也高于女生;而女生更多选择访问空间、论坛、微博等非即时性且带有更多接受性及分享性的活动。因此,对男女中学生上网行为的引导、干预应有所区别,注重发展各自优势,规避负面影响,例如将男生较强的行动力和能量引导到有益身心发展的网络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创造性,而对女生则多关注她们的情感体验与分享。

5.引导中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丰富生活体验,鼓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认同与归属。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第五个重要阶段??青少年期(青春期)。这一时期,中学生由幼稚逐渐走向成熟,面临着身心发展的剧变,各种需要日益增长,视野更加开阔,寻求认同和归属、找到自己的位置、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是他们的内在需求,而网络世界的生动、便捷、绚丽多彩等特点让心理需求满足更为易得,从而可能强化中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因此,为避免中学生过度寄托网络满足这些需求,就要求家庭、学校、教育者为他们创设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实践锻炼机会,同时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让他们在现实生活、日常学习中拥有更强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