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必读:调整心态如何积极的进入大学生活
新生产生心理困扰,甚至影响到同学关系?这是新生从憧憬到成熟的一个必经阶段。
正视大学与中学的区别克服自卑心理
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家生活”,一些大学准新生出现迷茫、畏惧等多种心理状态,心理老师建议,准大学生在开学前应利用假期做好独立生活的心理准备。
省内某高校的心理老师刘老师说,新生入学后,一些过去的优秀学生因为成绩排名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随之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感,这是往年新生常出现的问题。而大学的竞争内容不仅是学习成绩,还有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部分新生可能会因为感觉“技不如人”而产生自卑、悲观等心理现象。另外,一些农村孩子来到大城市,巨大的条件反差也可能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不适应感,甚至会产生深深的自卑感,从而无法融入新环境。
刘老师表示,大学新生应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首先要相信自己可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另外要对大学里可能会出现的条件和心理落差做好预估,并做好准备在大学中全面提升自己,让自己更加优秀。
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也不必自卑。家庭条件不是可以自己选择的,而且“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自己也是一种历练。贫困学生可以多关注国家和学校的各种资助政策,以及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克服自卑心理,不盲目攀比,积极地面对生活。
尽快走出学业迷茫学会调适心理冲突
大学的学习生活与中学的学习生活也有许多不同。中学时代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而大学生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安排学习生活;中学时代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而大学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些不同容易让新生一下无法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进入大学,学业仍然是第一任务。入学后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非常重要。”大二学生小欣说,90后大学生多比较自我,但进入大学,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与中学阶段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学习和应试中不同,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磨炼之前的过渡时期,需要学生接触社会,学会分析判断,避免混淆是非、随波逐流。因此,在课堂上要活跃思维,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进入大学后,会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大三学生宋同学说,大学新生要学会分配自己的课余时间,均衡参与校园社团的活动与学习的时间,留有足够的时间预习、温习课程内容,也要为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提早做准备,每周拿出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开阔自己的视野。
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学会过集体生活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可能是与你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大学中与宿舍成员搞好关系非常重要,此外也要与班内同学多交流沟通,相互帮助、提高。
大学室友因来自不同城市、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而变得很容易产生矛盾。大三学生小宗建议,要尽量与室友统一作息时间,在日常起居生活中给予包容和理解;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不和一部分人打得火热,而对另一部分人疏远不理;不触犯室友的隐私,未经室友同意,不乱翻室友物品;给予别人关心;维护共同的生活环境,合理分配卫生打扫等任务。
好的室友关系能促进大学生活,帮助大学生充实、愉快地过完大学生活。准大学生们要充分做好过集体生活的准备,适当改掉在家时养成的不好的行为习惯,学会换位思考,言行举止要顾及到他人感受,多包容、谅解同学。
许多新生缺乏学习原动力:有的中学时代为高考而学目标很明确,一旦进入大学,就不知道为何要学习;有的因迫于家长压力选择热门专业,或是服从调剂等原因,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有的觉得毕业后的出路主要靠关系,在校成绩的好坏不能决定未来;有的在高中阶段成绩优异,可到了大学优秀者更多,不免自暴自弃……考上大学只是人生马拉松的一个阶段性起点,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规划。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与不学完全在于学生自己,不能再像高中那样等、靠、要,学生应该加强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主动向老师请教,同时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看待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把心态放平和。
读大学是很多人独立生活的起点,建立健康的群体意识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太自私了”、“太难相处了”……一味地抱怨别人和慨叹世态并不能帮助找到建立人际关系的捷径,大学生应该把时间花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上面。在宿舍、班级、社团……等人际环境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宽容、忍让、关心,学会求同存异,不以个人的好恶为评价标准,更不能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在生活方面,应努力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从小事做起,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合理开支,勤俭节约,在生活中避免互相攀比。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认识几名学长学姐,多向他们请教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也能对更快更好融入新的生活起到催化剂作用。
似曾相识,却又全然不同,大学新生需要适应和面对的,远远超过曾经的预想。机遇和挑战并存,压力与希望同在,只有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大学新生才能尽快为自己的新角色做好准备,在大学阶段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社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