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育工作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家庭教育普遍缺位,教师力不从心
每年,一大批农民工离乡背井到城市打拼。他们的孩子因为户籍政策或者客观条件的限制留在了家乡。这些孩子这几年被社会称为留守儿童。中国这些孩子的数量达6100万之多,是一个数量非常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成员顾小烦对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一系列的深入采访,以期接近大部分留守儿童平常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最近,顾小烦已入驻马云公益基金会教育公益平台,希望用实际行动从问题出发探索解决思路。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
在安徽省北部某集镇中心小学里,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这里的老师们这样说:“这些孩子大部分是交给爷爷奶奶抚养,有些甚至是交给父母的朋友。生活上大部分得不到妥善的照顾。有的孩子冬天不穿袜子,到了夏天身上有味道。爷爷奶奶的照顾大部分也仅限生活上的照顾,对孩子的精神层面完全不关心,谈不上教育。”“另外也有老师表示:“我们小学从中午放学到下午上课有三个小时的时间,很多孩子拿了家里给的钱在学校附近买点吃的,然后四处闲逛。抚养人完全不关心他们的去向和安全。”留守儿童大部分面临的情况是:生活上得不到妥善地照顾;家庭教育空缺。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当多的留守儿童表现出成长适应问题。访谈中老师们几乎都提到一类典型的孩子:这些孩子完全不学习,纪律很差,老师跟他们正常交流的时候他们不给任何反应,不管跟他们说什么都是呆呆的。还有一类孩子,有自己的小圈子,也愿意和其他小孩有交流,但是他们圈子很封闭,圈子里全都是留守儿童。
访谈下来,顾小烦发现,这部分适应性较差的留守儿童中往往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纪律意识,较为封闭。而老师们面对这样的问题也很难帮助他们改变。
家庭教育缺位
作为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第一线的老师,淮北市某中学的丁老师这样说:“老师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很难联系到家长。留守儿童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长教育的缺位。这个缺位并不是距离必然导致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家长责任意识的缺乏。
我们班上也有适应很好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共同点是同父母的感情联结很紧密。父母经常跟孩子视频聊天,关心孩子,节假日就接孩子过去。这些孩子表现出比一般孩子更自主、独立,有些地方明显比同龄人成熟。而有些父母一年到头不跟孩子联系,孩子跟父母见面的时候很是生疏。这些父母把孩子留在家乡就不管不问,孩子成绩不好就责问爷爷奶奶,责怪老师,完全不认为自己对孩子有责任。
没有父母不关心孩子,但是有些只是说说而已,完全没有行动上的关心。其实我们班问题最严重的孩子不是留守儿童,所以物理距离其实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情感距离。现在通讯那么发达,父母和孩子很容易就可以沟通,但有些父母虽然天天在家,但是和孩子只是形式上的互动,距离很远。”
教师力不从心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老师们也普遍反应自己精力是在有限,教育资源不足是一个方面,但教育资源不均衡可能是更显著的原因。某镇中心小学于老师提到:“我们学校是一个镇上的中心小学,学生家长喜欢扎堆把孩子送过来读书。这导致我们一个班最少50人,学生多老师少根本顾不过来。而村上的小学却学生很少,有些学校甚至全校也不到50人。”其实学校资源设施都差不多,但是家长们就觉得镇上的学校更好,再远也要送孩子过来,学校也只好接收。
纵使有心有力,老师们有时候也是动辄挚肘。某留守儿童小学的樊校长对我们说:“这里普遍不重视教育教师的地位不高,教师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教师法只规定老师不可以的行为,很少主张老师的权利。现在老解志愿孩子后果会非常严重,但是学生、家长打老师的行为却基本无人理会。还有一种说法叫家长告老师,一告一个准。现在的情况是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一班遇到司法纠纷就会偏向未成年这一方。老师很容易遭遇不公正。出现问题很容易归因到老师,但是学校教育只是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很多时候老师很无力。”
顾小烦已入驻马云公益基金会教育公益平台。马云公益基金会教育公益平台为所有想做教育公益的个人和机构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让资源供需双方更精准更快速的对接,让公益项目更高效更广泛的开展,让公益更简单!在这里,顾小烦为老师们量身定制了系列课程,让老师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自己的收获。顾小烦还提供专业咨询师团队根据老师们的问题,提供持续深入的心理支持。另外,顾小烦也将关注到外出务工的家长,为家长提供更好更易实践的远程亲子互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