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最新回望传统方能拥有更多自信

来源:解志愿时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育传承有利于文化传统的赓续。弘扬教育传统,必须要有坚定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力。

近期,《中国教育报》发表“向教育传统致敬”系列评论,与读者“一起回望历史,放眼未来”。诚如编者所言,“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夯实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教育传统不能被忽视更不能轻易舍弃,相反要做好守护与传承。”该系列评论涉及尊师重教、师者传道、学为人师、师生关系、知行合一等优良教育传统的继承问题,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教育传统博大精深、不可磨灭的思想光辉和勃发的生命力。

显然,中华民族优良教育传统远不止这些内容。一组系列评论无法也不必包罗万象,其主要意图无非是重新唤起人们对教育传统的文化自信。在复兴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当前教育言必苏格拉底、柏拉图、夸美纽斯、杜威、苏霍姆林斯基以及慕课、翻转课堂等舶来品的情况下,向中华民族优良教育传统致敬尤为必要。不可漠视脚下的大地,更不能数典忘祖,弘扬优良教育传统需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来自哪里?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全球意义。

孔子是我们教师公认的“祖师爷”,被称为至圣先师。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原典,也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其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等方面均有表述。孔子大量的教育名言广为传播,至今为一般民众耳熟能详。譬如“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等等。经过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阐发,儒家教育思想的内核与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重合度很高。甚至可以说,在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元素上,今人其实是无“新”可创的,更多的只是在信息化时代进行工具化解读。“创新”往往是

表象的,并没有也不会改变学习和教育教学的根本规律。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哲学起点是天人合一。譬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概括阐述了天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教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宋代的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到了最高的理想境界。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其与今天教育的源流关系。当然,对于传统文化从来都需要批判地继承。“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解决人我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但没有把自然作为独立对象来进行认识和探讨,这就使得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没能得到独立的研究和发展。

在家庭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教育传统中关于“家教”的思想给今人很多启发。中国有优良的家教传统和丰富的家教经验,如主张“教儿婴孩”“养正于蒙”。《周易》有“蒙以养正,圣功也”的记载,成为后世重家教的指南。至于有关家教的言论和书信,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耐人寻味的是,在一向被认为科学教育比较贫乏的中国古代,胎教很早就受到了重视。写成专著者有之,散见于有关文献的更多。如《大戴礼记?保傅》《新书?胎教》《列女传?母仪》《论衡?命义》《千金要方?养胎论》等。《大戴礼记?保傅》一章中指出:“古之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对孕妇的言行也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并要求将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足见对胎教之重视。再者,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荀子说:“学无止境”,这不正是今之终身教育吗?

一切文化都是教育之源。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文化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育传承有利于文化传统的赓续。弘扬教育传统,必须要有坚定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力。如果本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何谈继承?故我们要自信一点,再自信一点。

关于最新缅怀,也是向传统致敬

上海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招生计划

关于最新传统文化传承研讨会会议总结

最新高校传统文化传承研讨会会议总结

最新市传统文化传承会议总结

教育部长谈传统文化进校园:要覆盖小学到大学

关于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范文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精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