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 凝聚师生种好科研生态树

来源:解志愿时间:

大学的科技创新需要怎样的土壤、空气和水?围绕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在科研评价、激励机制、组织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上海交通大学凝聚师生建设“创新共同体”,着力营造出健康的科研文化,构建起良好的科研生态系统。

破除论文崇拜

从“论文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变

不少高校用重金激励教职员工多发表论文,但论文质量不高、数量和影响力不成比例的尴尬依然难破。不看引用率,不计影响力,只要在高级别的期刊发了文章就有奖励,为发论文而论文的“论文导向”评价体系已成高校科技创新的瓶颈。

上海交通大学从2006年开始逐步淡化对论文发表的现金奖励政策,将年度考核制度改革为根据三年滚动绩效的校院二级考核制度,学校对每个学院进行6年一周期的中长期国际评估,帮助学院找差距、做诊断、促发展。“十二五”期间,上海交通大学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增长50%以上,进入“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发展新阶段。

“以前是‘要我做科研’,现在是‘我要做科研’,放弃了对发表论文数量的盲目追求,大家更愿意沉下心来,用更多时间在实验室做研究,更好地把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特别研究员俞凯说。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说,我们希望倡导并推进科学研究从“论文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变,逐渐形成“学术为本、追求卓越”的价值观,鼓励原始创新的宽松、宽容、宽厚的学术环境。

坚持分类考核

用不同的“尺子”激活创新

有了“问题导向”,如何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以前是用一把尺子去量很多人,现在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尺子,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研究领域去制定多样化的考核。”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关新平说。

孔海南,上海交通大学河湖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带着团队进驻云南洱海,进行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及工程示范,围绕最主要污染河流罗时江开展全方位的污染整治工作。10年守护,洱海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实现了洱海全湖稳定III类水,争取II类水的水质保护目标。这项大课题的前期成果已被列入国家水专项重大标志成果,成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

,美国将正式发布下一代广播电视标准ATSC3.0。上海交通大学张文军教授的研发团队提出的4项技术模块被导入新标准,是新标准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这支被称为“创新共同体”的团队,走出了一条从制定国家标准到制定国际标准的科技创新之路。

不急功,不近利,长期关注,耐心等待,给人才自然生长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激励,在上海交通大学,务实创新蔚然成风。为鼓励和推动“问题导向”的原创性科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设立面向中长期科学前沿研究的“问题导向”项目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鼓励科研人员科学面对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进行“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学校还着力完善科研体制和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将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需求、个人的兴趣、学校的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发展路径,更鼓励一部分在科研领域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能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起更加重要的责任。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说,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责任,面向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学校正在制度保障和文化氛围上形成一种非常有益于创新的环境,相信在这样一种校园生态的影响下,上海交通大学还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