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柯尔克孜族牧民子女走出深山接受免费教育

来源:解志愿时间:

过去三年,新疆柯尔克孜族乡村教师帕孜拉?司马义的学生越来越少,但这却是他“最高兴看到的事”。

帕孜拉?司马义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喀布喀村苏盖提教学点的乡村教师。27年来,他给当地一到六年级的适龄学童教授语文和数学,一个人撑起整个教学点的工作。

阿克陶县是中国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属于国家级扶贫开发县。这里的柯尔克孜族牧民大多居住在喀喇昆仑山深处,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农牧民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这里也是新疆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

2006年起,当地在国家和自治区大力支持下,逐步将山区乡镇的5所中学搬迁下来。2013年,最后一批分散在山区的63个小学教学点撤点并校,在县城集中办学。

帕孜拉?司马义说,教学点教室是用漏雨的“帐篷”临时搭建的,只有一块破旧黑板,他通常用粉笔划分出六块区域,逐次给六个年级的学生上课。每学期还要用毛驴或马,花好几天时间将教材驮到山上发给孩子们……

帕孜拉?司马义目前只教村里的学龄前学童。他告诉记者,眼见着学生越来越少,起初他心里有些失落,可在县城看到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读书,学校设施一流,宿舍有暖气,还有专门的生活老师照料,他又欣慰地流下了泪水。“如今他们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就有希望彻底改变了。”

闫旭波是阿克陶县小白杨双语小学的党支部书记。2013年,学校成立之初,这里仅有380名学生就读,如今增加到2484名,来自牧区寄宿读书的孩子占绝大多数。

“由于教育水平落后,很多高年级孩子刚入学时,连名字的中文都不会写,经过几年系统学习,现在他们已经能够较为流利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并进行简单的汉语交流了。”闫旭波说。

他感触最深的是,孩子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闫旭波说,大多数孩子来到县城前从来没吃过蔬菜,甚至不知道鸡蛋要剥皮吃,这让他特别心酸。现在孩子们每天都可以免费享用到鸡蛋、牛奶以及各类炒菜,还学会了使用马桶、热水器,很好地适应了集体生活。

六年级学生阿克里别克?毛拉西的家乡距县城近800公里,离边境线仅十几公里。

他告诉记者,在家乡的教学点上学时,每天步行来回要花近3个小时,遇上刮风下雪,山路难行,不得不旷课。每逢大雪封山、洪水堵路,或者一年两次转场,教学点的课只好停下来。

在小白杨双语小学隔壁,是阿克陶县最大的寄宿制中学??雪松中学,有近3000名来自边境山区的柯尔克孜族学生在这里寄宿读书。

为保证在县城寄宿制学校读书的山区孩子能按时入学,安全返家,当地政府划拨专项资金,配置了8辆校车,派专人统一接送。这些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学费、食宿费、交通费全部由政府承担。

42岁的校车司机艾力白尔迪开校车已有9个年头。每逢放假或开学,他来回需要驾车1.6万公里,历时近20天,才能将5000多名山区中小学生送回各个边境村镇或接到学校。

阿克陶县教育局局长李向东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99%以上,高中升学率达89%,而5年前全县高中升学率尚不足40%。

年幼的孩子下山读书,还引发了牧民的“陪读潮”。一些父母跟随子女迁居到县城。支付房租、打零工贴补家用、学习城市生活技能……融入现代生活尽管存在不少压力,但这些家长希望,孩子们能学到更多知识和本领,以后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