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江西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年江西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规划分析

来源:解志愿时间:

解读江西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江西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规划分析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以下是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供大家参考。

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作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结合江西实际,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机遇,又有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必须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在*、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即将总体实现。全省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万亿元台阶迈向两万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化程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全面跃升。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推进,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入。“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框架基本形成,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全省全境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扶贫攻坚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不断夯实。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法治江西建设全面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展望未来,我们已经站到了新的更高的发展起点上。

尤为重要的是,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我们坚定不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落实*、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和实干定力,立足江西发展实际,拓展提升发展思路,提出并实施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十六字方针,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新路。实践证明,十六字方针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江西行动,完全符合中央精神,顺应时代要求;是对江西多年来发展实践的总结提升,符合发展规律,切合江西实际。“十三五”时期,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抓下去。

(2)“十三五”时期我省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时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利于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有利于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国家聚焦聚力于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生产力布局向内陆腹地拓展,有利于开拓发展新空间;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重要位置,有利于我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国内“三期叠加”特征仍将持续,我省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发展不足仍然是我省面临的主要矛盾,同时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有效需求不足,传统动力减弱,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难度增加;产业层次总体较低,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扶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社会文明素质有待提高,法治江西建设任重道远,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我省将进入中高收入发展时期和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我省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和严峻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表现为“六期融合”的阶段性特征,即:迈向全面小康的决战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区域开放融合的深化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升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法治江西建设的推进期。全省上下务必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用好机遇,应对风险挑战,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3)“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和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前翻番、同步小康”的总目标,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奋力开创“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境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理念的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在加快发展中调结构、促转型,在做大总量中提质量、增效益,推动发展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推进绿色崛起。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要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施绿色工程,培育绿色文化,打造绿色品牌,健全绿色制度,加快绿色崛起步伐。

??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要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化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必须建设法治江西。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要坚持走*道路,坚持依法治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纳入法治轨道。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为江西的美好明天不懈奋斗。

(4)“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三五”时期,要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年均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201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提前实现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益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大幅提高;城乡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迈向创新型省份行列。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推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和阶层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努力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样板区。

??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文化强省。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若干领域成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顺应全球产业变革和国内外产业分工变动趋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新型工业化,协同推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5)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进一步巩固全国粮食主产区地位。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高标准绿色生态农田建设,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

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以“百县百园”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展现代种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接二连三”新业态、新模式。建立健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体系,打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的有效办法,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加强农业金融保险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6)构建新型工业体系。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优势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更加注重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更加注重质量品牌建设,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下大力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石化、钢铁、有色、食品、建材、纺织等为重点,实施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改造升级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加快兼并重组、延伸链条、模式创新,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以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导向,以掌握核心技术为关键,通过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培育骨干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型光电、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倍增、龙头企业倍增、示范基地倍增。

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力争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等智能装备和产品上取得新突破。

走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关联产业集中布局,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智能制造示范区,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7)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全面实施服务业升级行动,推动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比重明显提高、水平明显提升。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突出发展金融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积极培育信息、科技、研发设计、商务咨询、节能环保服务等新兴行业。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的分离和外包,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从设计、生产到营销的全业务流程融合,为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提供专业服务。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坚持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旅游、商贸、文化等行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行业,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深入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全面打响“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推动我省旅游发展水平迈入全国前列,打造全国重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我省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努力打造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基地。

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放开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发展服务业。

(8)建设信息江西。互联网时代为跨越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必须统筹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重点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智慧旅游、文化创意、普惠金融、惠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和绿色环保等重大工程,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系统推进“宽带中国”江西工程,全面促进“三网融合”,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

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服务器等信息产业,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基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5511”工程①,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9)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充分挖掘和释放投资、消费、出口新需求,加快创造新供给,优化要素配置,努力培育发展新动力。

进一步发挥好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重点实施一批管长远、增后劲、补短板、惠民生的重大项目。着力创新投融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突出增强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趋势,推动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

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实施出口产品技术、品牌、质量、服务提升工程,努力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中高端产品出口比例。

(10)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有机衔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成果与产业紧密对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

瞄准重点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结合我省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集成各类创新要素,聚焦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工程,力争在航空和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型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转化的重大突破。

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创新相关指标的考核评价。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落实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引进和积极推动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在我省转移转化。

构建市场导向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和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一批协同创新体、产业创新联盟,打造一批创新平台、团队和成果转化基地,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创建若干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支持军用技术、民用技术双向转移,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11)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促进创业创新向不同所有制领域延伸、向各产业领域拓展,使创业创新成为推动江西发展的新引擎。

营造良好环境。降低准入门槛,开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绿色通道”,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资金投向创业创新领域,完善鼓励各类群体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创业光荣、创新可贵的价值取向。

推动模式创新。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平台,推动广泛参与的众包分工,营造互助互扶的众扶生态,发展灵活高效的众筹融资,形成大众参与、各方协同的创新格局。

(12)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形成行行出状元、人人可成才的生动局面。

引进和培育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实施科技入赣工程,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柔性机制,推进院士、“海智”工作站建设。深入实施赣鄱英才555工程、主要学科带头人、杰出青年带头人等工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加强优秀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储备制度和市场化选聘机制,加快建设职业化、现代化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实施“技兴赣鄱”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工程师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四、实施全面开放战略,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大机遇,以全球化视野拓展市场空间、配置资源要素,促进市场深度开放、内外一体开放、进出双向开放,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

(13)主动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充分发挥我省特色产业、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把我省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内陆腹地重要战略支点和内陆双向开放示范区,重塑江西丝绸之路的历史荣光。

构建开放大通道。主动对接中欧国际班列,进一步打通陆上通道;依托长江水道和出海陆路,打通海上通道;与国内主要城市合作开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定期航班,构建空中走廊。

开拓经贸大市场。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开拓沿线国家的工程市场,打响“江西建设”品牌;鼓励企业参与沿线国家矿产资源能源开发,建设境外能源矿产基地;支持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促进人文大交流。深化与沿线国家在旅游、文化、生态、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交流,积极发展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关系,努力建设国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交流中心、国际生态合作交流窗口。

(14)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充分发挥我省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全面推进与沿江省份对接合作,创新开放合作模式,把我省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撑。

强化基础设施对接。以高等级航道和快速铁路建设为重点,积极对接沿长江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构建便捷高效、联江通海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

强化产业合作对接。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主动对接沿江临港产业,培育发展港口经济,积极参与沿江经济协作区建设,大力承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技术转移,形成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强化政策体系对接。主动对接上海、福建、广东自贸区发展,借鉴复制其试点经验,争取设立自由贸易园(港)区。全面融入长江大通关体系,推动九江、南昌等港区与沿江沿海港区无缝对接,加快实现“三互”大通关②。建立与沿江省市政府间沟通协商制度,共同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社会治理联动、生态保护合作。

(15)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坚持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结合,促进国内外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加快高水平“引进来”。深入实施招大引强工程,引导外部资金和先进技术更多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更加务实的举措融入“长珠闽”、对接港澳台,着力推进赣粤、赣浙、赣闽、赣湘等合作区建设,打造赣台合作示范区,构建全国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实行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单一窗口制度,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推动大规模“走出去”。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重点,支持我省优势产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建立健全境外投资政策支持体系,实现对外投资便利化。

五、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形成统筹协同发展新格局

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统筹谋划全省经济布局、国土开发和城乡发展,协同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协调发展中拓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后劲。

(16)优化全省区域发展格局。深入实施“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各具优势、融合互动、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

深入推进昌九一体化。聚焦聚力昌九新区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改革创新的新引擎,带动提升昌九整体实力和活力,使昌九地区成为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深入实施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战略,构建南昌大都市区,进一步辐射带动抚州、宜春、新余、上饶、鹰潭等部分区域发展。推动九江新一轮沿江开放开发,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中心城市。

加快“苏区振兴”步伐。用足用好中央的特殊支持政策,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全面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强化赣州市在“苏区振兴”战略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提升、重大平台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突破发展瓶颈,增强“造血”功能,推动赣州、吉安、抚州等原中央苏区整体跨越式发展、同步全面小康,使之成为最具潜力、支撑全省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

增强“两翼”发展活力。积极推动上饶、景德镇、鹰潭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承接长三角、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推动新余、宜春、萍乡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推进新宜萍同城化发展。依托沪昆高铁大通道,促进赣东、赣西内部融合、双向拓展,打造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重要增长带。

加快建设高铁经济带。抓住高铁时代机遇,放大高铁同城化、区域一体化效应,建设高铁经济试验区,提升集聚发展动能,打造沪昆、京九高铁经济带,深化和拓展全省生产力布局。

(17)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镇村联动建设、基础设施延伸拓展、公共服务均等平衡。

推进以人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的城镇总体布局③,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推动中小城市特色发展,加快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核心带动、多点支撑、良性互动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携手鄂湘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统筹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坚持规划先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权威性。推动园区与城区互动发展,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建设,加大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实行网格化、智能化、精细化城市管理,着力发展大数据民生,打造创新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实现“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升级。引导和鼓励县域依托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突出发挥县城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省直管县和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松绑给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

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以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强农村规划和管理,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快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乡风浓郁的新型农村社区,保护好传统村落,彰显赣鄱特色乡村风貌。

(18)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江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用*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江西特色新型智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不断传播正能量。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基本形成普遍均等、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广泛开展群众性和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扶持文化精品创作,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展演等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金融、制造、体育等相融合,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增强赣鄱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充分挖掘和弘扬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和古色文化,加大文化遗产的固态保护、活态传承,强化独特的地理精神标识,建设赣鄱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使赣鄱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六、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构建综合立体、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9)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网络。统筹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加快建成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构建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大通道。

加快主要铁路通道快速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布局、提高标准,建成对接周边、联通重要经济区的铁路快速通道,构建“五纵五横”铁路网主骨架④,积极推进城际铁路建设,形成南昌至省内各设区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1-2小时、至上海、广州等周边主要城市3-4小时、至北京6小时交通圈。

建设路网完善、畅通高效、安全可靠、服务优质的公路体系。加快完善网络、升级扩能,全面打通出省高速通道,形成“四纵六横八射十七联”的高速公路体系⑤;着力优化结构、提升水平,重点实施普通国省道干线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

建设通江达海、干支畅达的水运大通道。围绕“两横一纵”布局⑥,重点推进长江江西段和赣江、信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着力加强九江港、南昌港等港口建设,振兴“千年赣鄱黄金水道”。

建设通达全球的航空运输网络。做大做强干线机场,将昌北国际机场建成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机场,加快建设支线机场,新建一批通用航空机场,形成“一干九支”的机场布局⑦。

(20)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坚持“适度超前、以电为主、多能互补”原则,建设稳定、安全、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完善电源点布局。统筹建设电源重大项目,大力实施清洁煤电工程,积极发展光伏发电、风电、水电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争取早日启动彭泽核电站建设。

完善能源输送网络。构建覆盖全省的环状电力骨干网架,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全面解决农村低电压问题。建成“三横一纵”国家天然气输气管网⑧和“环鄱阳湖”省级管网,完善成品油管网布局。适时启动西南水电特高压入赣工程。

(2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围绕防灾减灾、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不断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保障防洪安全。加强长江江西段、“五河一湖”及中小河流治理,推动重要防洪城市和重点地区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基本消除病险水库(闸)安全隐患,基本完成鄱阳湖区万亩圩堤除险加固。

保障供水安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大中型灌区新建和续建配套、城市应急备用水源配套等工程,加快大中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调配和供水保障能力。

保障水生态安全。积极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和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实施重要河湖水资源保护工程。

七、实施绿色崛起战略,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

紧紧抓住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坚持绿色强省、绿色惠民,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江西。

(22)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体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环境友好的绿色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构建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推动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构建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体系。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推进一批循环低碳试点示范工程,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管控,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居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居,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力戒奢侈浪费,推动生活方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

(23)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形成“一湖五河三屏”生态安全格局⑨。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实施新一轮造林绿化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低产低效林改造、乡村风景林建设等生态林业工程,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蓄积,丰富物种总量。实行严格的天然林保护制度,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增强森林资源生态功能。

加强水生态建设。实施鄱阳湖流域清洁水系工程,强化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备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保护与生态修复,切实保护“一湖清水”。实施鄱阳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加强重点湖库、江河干流地区和城市规划区域的湿地保护。

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等保护与建设,建设长江中游地区种质资源库。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争取设立国家公园。

(24)从严实施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施更有力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形成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净空”行动。实施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升级、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工地扬尘防治等工程,将细颗粒物等环境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建立大气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深入推进“净水”行动。以“五河一湖”等水域为重点,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减少水体污染。突出抓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实现工业污水全面达标排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大力整治城镇黑臭水体。强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净土”行动。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治理,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强化矿山恢复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突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25)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严守生态红线、总量减排、准入门槛,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导向机制。

落实和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快完善财政、产业、投资、环保、土地等配套政策,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全面落实空间管制措施,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增加绿色发展指标,提高绿色考评权重。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健全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建立整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制度,健全涉河、涉湖规划制度,制订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全面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的“河长制”,对河湖生命健康负总责。

建立全方位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全省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探索森林、湿地、矿产资源开发等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省际横向合作,探索资金补助、产业协作、项目支持等补偿办法。

实施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

加强环境监管督查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环保督察制度,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创新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保护的机制。

八、实施共享发展战略,形成包容和谐新局面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6)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持把脱贫攻坚工程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推动发展的重大举措,以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县为重点,推进产业扶贫、保障扶贫、安居扶贫、教育扶贫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全国扶贫攻坚样板区。

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有效性。对贫困家庭进行就业创业扶持,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山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革命老区贫困县提前“摘帽”。

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扩大贫困地区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覆盖面。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健全扶贫脱贫保障机制。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脱贫工作责任制,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加大各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拓宽资金渠道。健全地区协作机制和党政机关、驻赣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

(27)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坚持就业优先,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全面提升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劳动力市场流动能力和供求匹配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培训行动,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强化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

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和企业间自由流动。消除影响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8)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下降。

完善初次分配格局。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健全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

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税费负担,落实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健全公共财政体系,集中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慈善事业、社会救济互助和志愿服务活动。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9)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加快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落实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政策。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研究实行职工退休人员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

加快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提高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和统筹层次,加快工伤保险省级统筹。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大力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统筹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30)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基本建成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文化育人工程,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强化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全面普及公平、有质量和包容发展的15年基本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扩充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改善城乡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学杂费免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全面推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支持和重视发展特殊教育。

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和专业。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31)推进健康江西建设。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属性,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差异化的医疗机构,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强化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发展院前医疗急救和远程医疗。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体育惠民”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32)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

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注重家庭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护理补贴和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加大民办养老机构扶持力度。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

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

九、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完备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

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和制度保障。

(33)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考核,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全面落实保值增值责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

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定不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内商外商一视同仁、国企民企平等竞争、大企小企同等对待,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利益,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隐性壁垒,放手、放心、放权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和创新收益。

(34)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和环境。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完善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价格管理和形成机制,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的竞争性环节价格。

完善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市场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区域金融机构体系,引进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鼓励和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在赣设立相关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加快推动企业上市和债券发行,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大力推动“险资入赣”。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市场。防止区域性金融风险。

进一步完善各类要素市场。健全统筹城乡、区域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大力发展技术认定、咨询、估价等中介服务,健全知识产权运用体系和技术转移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和交易平台,按国家部署积极开展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改革。

(35)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

健全省级宏观调节体系。加强财税、价格、金融、产业、土地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进一步强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导向作用,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于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市县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深入推进“三单一网”建设⑩,提高行政效能。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加快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改进财政资金投资模式,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和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撬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投资。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按国家部署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十、推进依法治省,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厉行法治是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法治江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6)保障社会公正。弘扬*精神,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地方立法。适应改革发展和民生需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工作。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导作用,依法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坚持立改废释并举,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推动司法公开,健全错案防范、纠正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

引导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37)促进社会诚信。充分发挥法律规范作用,强化全社会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全面建设信用江西。

健全信用记录。建立健全政府机关信用记录和信用档案,建立统一的社会守法信用代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的记录制度。

促进信用信息共享及应用。加快推进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各行业部门和地方公用事业信用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38)维护社会秩序。深入推进平安江西建设,促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

依法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稳定风险。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完善多元化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依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严格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实行信访终结制度。

依法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注重打防管控结合,进一步提高防控效率。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良好秩序。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改革安全评审制度,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十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施“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实干,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39)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依法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

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的领导干部,推进干部培训改革创新,提高把握发展规律、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

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连心、强基、模范”工程,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40)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着力推进作风建设,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把纪律挺在前面,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确保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充分激发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活和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41)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扬民主,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发展*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港澳台工作。

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扎实开展“双拥”活动,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维护国防利益。

(42)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编制好本地区“十三五”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充分体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切实把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部署落到实处。

全省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周围,*,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宏伟蓝图,共同谱写赣鄱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

注释

1.创新驱动“5511”工程:指建设5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培养50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和团队;实施100项重大科技专项;培育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

2.“三互”大通关:指口岸监管部门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

3.“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城镇总体布局:“一群”指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两带”指沿沪昆线、沿京九线两条城镇发展带;“三区”指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赣州都市区;“四组团”指景德镇城镇组团、抚州城镇组团、瑞金城镇组团、“三南”城镇组团。

4.“五纵五横”铁路网主骨架:“五纵”指合福通道、阜鹰汕通道、京九通道、银福通道、蒙吉泉通道;“五横”指沿江通道、岳九衢通道、沪昆通道、衡吉温通道、韶赣厦通道。

5.“四纵六横八射十七联”高速公路体系:“四纵”指婺源至上饶至铅山、济南至广州、大庆至广州、上栗至莲花;“六横”指彭泽至瑞昌、婺源至修水、莆田至炎陵、泉州至南宁、厦门至成都、寻乌至龙南;“八射”指南昌至九江、南昌至德兴、南昌至玉山、南昌至黎川、南昌至定南、南昌至萍乡、南昌至上栗、南昌至铜鼓;“十七联”指南昌南外环、南昌绕城、九江绕城等17条高速公路连接线。

6.“两横一纵”布局:“两横”指长江江西段、信江;“一纵”指赣江。

7.“一干九支”机场布局:“一干”指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九支”指现有的赣州黄金机场、吉安井冈山机场、景德镇罗家机场、九江庐山机场、宜春明月山机场、上饶三清山机场(年内建成),以及“十三五”时期将建成的抚州机场、瑞金机场、鹰潭机场。

8.“三横一纵”国家天然气输气管网:“三横”指川气东送、西气东输二线、西气东输三线;“一纵”指新粤浙线。

9.“一湖五河三屏”生态安全格局:“一湖”指鄱阳湖;“五河”指赣、抚、信、饶、修五大河;“三屏”指赣东北-赣东山地森林生态屏障、赣西北-赣西山地森林生态屏障、赣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

10.“三单一网”:“三单”指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一网”指江西政务服务网。

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