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昌国家级贫困县的村小也能留住大学生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从教师吃饭、住宿、洗澡等最基本的民生小事抓起,把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升到政府民生工程的高度,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湖北省孝昌县是一个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偏远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比较差。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国家级贫困县,把稳定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上升到政府民生工程的高度,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个一”工程直指“吃、住、洗”民生问题
近年来,随着湖北省推行“国标、省考、县聘、校用”教师聘用管理机制的日渐完善,新机制教师、支教教师到农村任教的数量日益增多,仅近三年,孝昌县共引进490名新机制教师,而且大多被分配到偏远的农村学校任教。
如何把这些意气风发的大学生留在农村学校?
孝昌县决定从最细小但又最能影响人生活质量的三件事抓起,即首先解决农村青年教师在校的住房、吃饭和洗澡问题。在他们看来,教师队伍的结构可以通过完善补充机制、培训机制来优化,但教师队伍的稳定除了工作条件的改善、待遇的提高外,还需要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此,孝昌县政府提出实施偏远农村中小学教师“三个一”工程,专门立项建设一批过渡周转房、教师简易食堂和洗浴室。
为确保这项工程发挥长期效应,孝昌县委、县政府从教育局、规划局、建设局抽调人员,组成11个调查专班,拉网式排查全县农村教师食、住、洗方面的基本情况,对74所偏远农村中小学、教学点进行实地调查,选定27所中小学和教学点作为首批“三个一”工程建设学校,确定建设项目69个。县委、县政府还为此研究出台了《孝昌县解决偏远农村中小学教师“三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做到建设任务项目化、推进步骤表格化、项目责任落实清单化。
“工程能快一天教师就能早享受一天”
“大家设身处地想一想,大热天一天不洗澡,是不是浑身都难受?因此,‘三个一’工程刻不容缓,能快一天教师就能早享受一天。”孝昌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要求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对“三个一”工程负主责,从项目选址、招投标,到资金筹措、检查验收,每个环节必须全程参与、全程负责。乡镇和管委会成立专门的班子,层层推进抓落实。
为了“擂”进度,全县“四大班子”领导每人负责一所项目学校施工建设,采取县级领导包保、专班入驻、现场拉练、日报告周通报等形式督办。领导小组组织全县项目乡镇进行现场拉练,听情况、看现场、查进度。全县形成了推进“三个一”工程建设的强大合力:县教育局全体班子成员每人负责一个乡镇,每天沉到项目工地;县发改局提前项目审批;县财政局提前拨付启动资金;县规划局统一工程规划设计;县建设局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县农业局免费提供36台太阳能热水器……
而对于工程最难筹措的建设资金,全县采取“财政经费挤一点、项目资金争一点、主管部门筹一点、所在乡镇投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等“五个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县财政在保证全年预算总盘子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支出结构挤出资金350万元;县教育局积极向上争取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专项资金710万元;项目所在乡镇千方百计筹资160万元;县慈善总会从慈善捐款中调剂一部分资金……全县整体建设思路是确保项目学校不出现新的债务。
在项目实施上,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施、统一监理、统一验收;资金上实行预决算申报审计制度,建设资金专户管理、专账核算、集中支付、封闭运行;建设管理上严把工程招投标关、项目质量关、工程审计关和竣工验收关,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
在农村学校找到家的温馨
建成建好是第一步,用好管好同样重要。为了让农村青年教师感受到公平和关爱,孝昌县制定出台了多项办法,建立了教师周转宿舍准入制度、交流退出制度和维修维护制度,确保偏远农村学校中青年教师优先分配、优先居住、优先使用。
观音湖学校是一个地处山区的新建学校,共有教师31名,其中青年教师21名。“三个一”工程的实施让这所新建学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数名青年教师先后在省市县各类教学比武、论文评比、评优表模等活动中脱颖而出,其中10名教师还在工作中找到人生的伴侣。
安居才能乐业,这样的佳话在孝昌县农村学校比比皆是。丰山镇中心初中和小学共有20多名青年教师,其中12名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喜结良缘。周巷镇曹徐小学以前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排砖瓦房,地面都是泥巴路,随着“三个一”工程的实施,学校修建起一个能够同时容纳200多人就餐的食堂,还专门为教师建起一栋宿舍楼,楼下建起了洗浴室。
目前,孝昌县共新建、改建教师周转宿舍218套,教师食堂10间,教师公共浴室36间,安装太阳能50多台;建成的教师周转宿舍、公共浴室、教师食堂已全部投入使用,受惠教师185人,农村青年教师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下一步,孝昌县将继续加大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拟在年底前彻底解决农村教师吃饭、住宿、洗澡等“三难”问题。
“我们村小也能留住大学生!”“三个一”工程让村小的校长们信心倍增,“他们终于在农村找到了属于家的温馨!”(通讯员周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