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大党委书记郑邦山谈师范院校责任与追求

来源:解志愿时间:

提高质量、彰显特色,成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适应这一趋势,地方师范院校要想走出一条卓越精进的发展道路,该担当起怎样的社会责任、如何发挥教师教育的优势、如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记者日前采访了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郑邦山教授。

记者:在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怎么理解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责任?为什么说师范院校是一个德行的讲台?

郑邦山:在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师资培养已由过去满足数量不足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地方师范院校建制的保留,凸显了师范院校在师资培养中分区分类存留的必要性。师范教育造就的是教师,师范大学理应担当起“师范”的责任。这不是一个关乎学校类型存废的简单议题,而是事关“师范”信念长城的坚守,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孩子发展。

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母机的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始终保持政治的先进性和道德的引领性。因为它所提供的教育“产品”,是未来“与人打交道”的专业人员,从事关于心灵的道德事业。在这个意义上讲,师范教育是一项道德的事业,师范院校是一个德行的讲台。在学校事业发展和工作布局中,地方师范院校应坚持培育和践行*,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养全过程,引领未来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本色。

记者:国家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校举办教育学院(系),那么,地方师范院校如何发挥自身教师教育的特色?

郑邦山:师范性是师范院校的立校之基,综合性、学术性是师范院校的强校之本。提高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实现办学类型华丽转身的良好愿景无可厚非。但在追求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的规模扩张和资源重置,绝不能以牺牲教师教育特色为代价。如果在学科发展和资源配置上平均着力,地方师范院校经年积累的优秀学术传统和育人风尚将消失殆尽,优势不彰,特色不显,最终“泯然众人矣”。

目前,国家为建立竞争有序的现代开放教师教育体系,“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举办教育学院(系)或开设获得教师资格所需的课程”,即将实施“教师资格统一考试”专业准入制度。地方师范院校更应安于教师教育本位,实现对教师教育特色的坚守,以与时俱进的教师教育理念迎接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

所谓安于教师教育本位,即把工作中心聚焦于未来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具体包括两个层面的认识:第一,聚焦“如何讲好课”,确保未来教师培养先进教育理念、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教育能力。通过打造未来教师宽广的通识教育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根基、精湛的学科教学知识体系,培养他们掌握新信息与大数据、多媒体时代不可或缺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使之熟练运用这些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可以保证他们能独立开展教学活动,并胜任教学、咨询等任务。这些,仅仅是师范生的基本技能,属于从事教师教育最基础的能力。第二,聚焦“如何像教师一样思考”,确保未来教师能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行动,并且在复杂情境中做出专业判断。在未来教师培养中,我们应该通过特有的教育艺术,在确保主流价值观一元化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多元的探索视野,以激发他们的自由选择并实现自我存在。进入这个层面,不仅要思考认识论层面的知识和认知,还要思考本体论层面的认同和存在。

记者:地方师范院校怎样通过持续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郑邦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是高校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地方师范院校主要为所在地及周边培养师资,这看似劣势,却是服务地方发展的明显优势。因为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基础教育后续区位服务的地位日益凸显,区域教师队伍的整体更新监测与跟踪服务,将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的重要内容。

做好了这个安身立命的根本,地方师范院校才有能力逐步跳出教师教育,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本科专业比例,大力提升政产学研合作水平,进一步繁荣人文与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随着“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的实施,地方师范院校能否进一步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区域服务的空间半径和扎根基础教育的办学优势,推进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协同创新,保持区域教师素质的持续性更新,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地方师范院校能否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优化资源、积聚优势、凝练特色、形成品牌,走出一条卓越精进发展之路。(记者董洪亮)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