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研究生违约现象调查

来源:解志愿时间: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骨干计划”)是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报考硕博研究生开辟的平台,少数民族学生报考研究生可以享受降分录取和学费减免等优惠待遇,学生毕业后要回生源地服务数年。

自2006年该计划首次招生以来,今年已是第十个年头。近年来,不少“骨干计划”毕业生却选择了不回生源地就业。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宁愿付出高额违约金的代价,也要违反入学时签的协议呢?

报考时没想那么多

记者了解到,很多学生报考“骨干计划”的时候,一是希望可以用更低的分数进入理想的大学,二是考虑到学费减免。他们对于就业尚无打算,只是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观望心态。

来自青海西宁的藏族学生小齐2011年通过“骨干计划”升入大学,提及当时报考,她说:“当时我铁了心要考研,会尝试一切能够增加录取几率的方式,通过‘骨干计划’考研把握更大,还能减轻父母的负担。研究生一年的学费一万多元,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是个不小的压力。”

回想当初报考的心情,小齐说:“我第一次考研总分很高,但英语差了一分,我去找导师沟通,看有没有破格录取的可能。导师见我是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惋惜地说,怎么不报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呢?很多人分数比你低很多,都通过这个计划录取了。我这才知道了‘骨干计划’,马上去了解了下政策,报了名,第二年终于考研成功。”

小齐很感谢这个计划让她有了入读理想院校的机会,但她也发现,很多通过“骨干计划”考进大学的学生分数并不比统招低多少,“可能是因为知道这个政策的人越来越多,分数也就水涨船高了。我当年比正常统招的分数只低2分而已”。

专业与兴趣影响区域选择

由于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支持的地区多为中西部欠发达区域,学生在就业时不可避免地面临建设家乡与个人发展的矛盾。

来自湖南的陈曦通过“骨干计划”,在北京一所重点大学读新闻传播专业,去年毕业后一直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市场调查工作。报考“骨干计划”的时候,她原本打算继续读博士,然后回湖南的高校当老师。

“因为这个计划只限定在湖南,没具体限定到哪个自治州,当时想回去当大学老师挺好的。可是后来我阴差阳错地错过了博士报考时间,只能先找工作了。”说起为什么不想回去就业,陈曦说,“我喜欢互联网行业,在北京这种一线城市更有可能找到喜欢的岗位。而且这几年在这里读书,我也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了。”

“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回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是想要一个更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但是每个地方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对于西藏、宁夏的学生来说,回去有点不习惯了。”文学专业学生小马告诉记者,“我认识一个宁夏的学生,回家以后在地方电视台工作,身边的同事都是专科生,他融入得不是很好,心里也有点不平衡,结果工作一年又考博士了,以便寻求其他出路。”小马本人并没有违约,但当被问及他身边认识的学生违约和履约的情况时,他回答说:“还是违约的更多一些吧。”

违约之后该怎么办?陈曦说:“当时我们都想留在北京,就常在一起商量看有什么办法可行。我对户口看得开,也不想去央企、国企。排除了这些因素之后,我发现身份好像对我找工作没什么影响了。”

研究生读得有点憋屈

按照《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的精神,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4年)和博士研究生的经费,按国家统一标准由国家财政核拨,学费减免也是众多学生报考该计划的原因之一。

“在我们学校,专业硕士是不免学费的,学院给的答复是我们专业不是学术学位,不在‘骨干计划’内。可我们是按这个计划招进来的。我们几个人不服气,找院长、研究生院各方面去沟通,也没什么结果。”想起当初费劲争取学费减免的经历,张丽依然很气愤。

“后来我们通过校长信箱写了信,受到校长的接见,几天之后学院让我们写了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不过我们不服气以这样的形式解决学费,在申请中依然详述了国家政策对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规定,没有完全按助学金申请的模式写。申请交上去之后,我们的学费才得以减免。”张丽说,“明明是政策规定的,可是学校操作起来却乱七八糟。我们同级另一个专业的学生,因为势单力孤,到现在学费还没免。”

小林也说:“感觉有部分人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我。身上被贴了标签,别人如果知道我是这样进的大学,总会下意识地认为我的学习能力要差一截,有时候连证明能力的机会都没有。”从小到大一直是优秀学生的小林有点不甘心,感觉自己的学习热情多少受到了打击。

眼下,研究生招生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新一批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学生,即将开始他们的研究生生活。又有什么样的未来在等待着他们呢?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