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环境政治视野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讲座

来源:解志愿时间: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理科五号教学301会议室举办了环境政治讲座。这次讲座邀请了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Coraline Goron(高丽娜)作了题为“环境政治视野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主持并作了点评。来自北京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罗莎?卢森堡基金会等单位约30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这也是学院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讲座的一场。

讲座现场

高丽娜从环境政治学话语构成及其分类的视角切入到如何理解与阐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她看来,环境政治学作为一种政治生态学话语,非常不同于生态学概念或理论本身,而是取决于与哪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取向相联系,比如资本主义、*、保守主义或女性主义等等。然后,她重点阐述了德赖泽克《地球政治学》(1997)及克拉普《通向绿色世界之路》(2005)中对于绿色话语的两个维度、四个类型的划分,并强调它们大致代表了政治生态学在西方学术语境中的演进。依此而论,在她看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国际学界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是事实,但作为一种完整的政治生态学话语,至少从西方学术传统的立场来看,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比如它与欧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及“人类世”等话语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它与*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郇庆治教授对上述问题作了回应。他回顾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理念形成的历程,一方面,当代中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一个“深绿”“红绿”和“浅绿”的内容丰富的生态文化或环境政治社会理论框架,这对于深化生态文明理论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及其话语在中国的形成,至少是由于人文社会学科对生态环境的交叉多维回应、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维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学术语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中国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既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与生态等多个层面,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借助于各个领域的合力来促进实现。此外,郇庆治教授还具体分析了我国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力量及其推进机制,认为这是一个环境政治学意义上自上而下推进的成功个例。

高丽娜,博士,现为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她2008年毕业于法国多瓦兹大学,并获得法国法律和英国法律学士;2011年毕业于布鲁塞尔法语自由大学,2012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获得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双学位政治博士学位。她目前研究的课题为“环境:国家的新边界与中国的环境纠纷政治”。

教育部来北大调研涉港澳台学生教师工作

北京大学迎校庆 访客预约、车证申办系统喜上线

扩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供给

大学生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材料范文精华篇

淮南市领导访问南开大学校友会

宁夏定向选调生招录暨人才引进政策宣介会南开大学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教学为主型教师人事管理文件修订专题座谈会

北京大学召开中层干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