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四川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从湖北文理学院在四川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预测今年湖北文理学院在四川录取最低分大约在476分到534分,录取位次在126768名到26014名区间
无论新高考、老高考,历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了湖北文理学院四川历年录取分数线数据和最低录取位次、历年在四川录取人数。
一、湖北文理学院在四川历年录取分数线
1、湖北文理学院在四川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76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26768名;
2、湖北文理学院在四川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81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25051名;
3、湖北文理学院在四川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11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99296名;
4、湖北文理学院在四川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21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04149名;
5、湖北文理学院在四川2018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23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99113名;
二、湖北文理学院在四川历年录取分数线
1、湖北文理学院在四川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22 | 四川 | 本二 | 476 | 126768 | 37 |
2022 | 四川 | 本二 | 522 | 28464 | 13 |
2、湖北文理学院在四川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21 | 四川 | 本二 | 481 | 125051 | 39 |
2021 | 四川 | 本二 | 527 | 26014 | 16 |
3、湖北文理学院在四川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20 | 四川 | 本二 | 511 | 99296 | 27 |
2020 | 四川 | 本二 | 511 | 26170 | 8 |
4、湖北文理学院在四川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19 | 四川 | 本二 | 521 | 104149 | 31 |
2019 | 四川 | 本二 | 520 | 29295 | 9 |
5、湖北文理学院在四川2018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18 | 四川 | 本二 | 523 | 99113 | 26 |
2018 | 四川 | 本二 | 534 | 31505 | 9 |
三、湖北文理学院介绍
【学校概况】 湖北文理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地处中华民族智慧化身诸葛亮的故居—古隆中。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创办于1958年的襄阳师范专科学校;1966-1978年,武汉大学襄阳分校在此设立;1998年3月,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襄樊职业大学、襄樊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襄樊学院;2000年7月,湖北工艺美术学校整体并入;2012年2月,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是中央和地方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办学思想】 学校坚持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立足襄阳、面向湖北、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坚持交通特色、深度融入区域发展的办学特色;坚持以内涵建设、实力提升、特色彰显为事业发展主线,大力推进创新驱动、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等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全国知名、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性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 学校开设本科专业59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近18000人。有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机械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5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8个;省级专业改革试点等专业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8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5个。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