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河北高考生物试卷答案解析,河北高考生物答案【word版本】
1、重点考查,稳中有变
试卷中知识的考查有所侧重,从各模块知识内容所占比例看,和前几年相比,今年的试卷中必修1的比重上升,必修3命题点相对稳定,仍偏重于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必修1和必修2的非选择题命题点灵活多变,实验考查变化较大。
2、基础知识,灵活考查
试卷多处考查考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考查方式灵活多样,如第29题,考生需要结合所学的ATP的结构对材料所给的ATP、dATP磷酸基团的位置正确理解,搞清楚两者在DNA合成中作用的差别才能准确答题。第(1)题的命题背景来自基因工程,当ATP中的磷酸转移到DNA单链的3’端之后,该DNA单链就失去了延伸以及结合另一个DNA片段的能力,这样就能阻止方向错误的连接,第(2)题是教材中有关ATP与RNA关系的知识的拓展考查。该题考查学生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贴近考纲,学生只靠死记硬背基础知识往往不能正确作答。此类试题源于教材又略高于教材,是对教材知识的迁移深化,且迁移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创新。
3、注重呈现考生思维过程
试卷中“原因是”、“结论是”、“能不能”等设问形式增多,如第29题要求解释“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的原因、第30题要求写出“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第31题中要求解释“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第32题要求设计实验过程等。此类答案文字量较多,语言表达能力要求高。既要“逻辑严谨”,又要“简明扼要”,赋分值较高,但得分率较低,注重呈现考生思维过程,考生较易失分。
4、立足实验探究,体现学科特色
生物学科是一门很重要的实验学科,题目的实验性、实践性以及与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能够很好的体现生物学科的学科特色。除《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要求的实验,教材中出现的科学发展史、各种生理过程、生命系统各层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均与实验探究有关,都与前人的努力与科学成果密不可分,更是很好的学科方法、学科思维与学科素养的养成途径。
试题对探究能力考查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考查角度和形式多样化。如第32题,遗传题由前几年对概率计算的考查变为考查实验设计与探究,第(1)题要求考生对已有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考查考生对实验结果结论的分析能力;第(2)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所给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分离定律与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并设计实验组织语言进行解答。再如第3题,也不是简单的考查实验现象、实验材料或药品的特点与作用等单纯识记的内容,而是通过考查操作顺序来考查考生对实验中各环节作用的理解。
5、适度考查开放性试题
如第31题要求考生写出两条“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共同点,考生可从不同角度总结作答;又如第40题要求考生写出两条“质粒载体作为基因工程的工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这类题目的答案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有多个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学生既基于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答题,做到活学活用,对于引导平时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摈弃题海战术,减轻课业负担有积极意义。
6、体现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在生物学方面的专著较少,主要集中在药学、农学等相关史籍中,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的、经验性的总结,缺乏理论性的概括和思考。第5题对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形成的“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进行了考查。题目较易,引导考生对与生物科学有关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及对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及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
综上所述,试题注重考查生物学科的核心概念,以能力立意,稳中求新,难度适中,具有很好的选拔功能,并对中学生物学教学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