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作文题目怎么写,广东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解读

来源:解志愿时间:

广东2018高考作文题目怎么写,广东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解读未出来,参考2017年

2017年高考今天结束了语文和数学科的考试。最受关注的语文科作文题全部揭开神秘面纱。

今年,全国共有9套高考卷(3套全国卷+6套单独命题卷),共10道高考作文题。广东省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I卷。

以下是教育部考试中心权威发布的作文题目及专家解析,广东卷在最前面(见解析一)。广东卷中还加入了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官方公布的专家解读(见解析二)。可以说,这是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的最权威解析、最重要指导。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及专家解析

(除广东卷评析二,均来自教育部考试中心)

【1】

全国卷Ⅰ(广东)

试题内容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一】

2017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

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

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

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本题立意空间极其广阔,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

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作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能由此写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

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此外,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通过以上努力,本题既给考生提供巨大写作空间,又有效防止套作宿构,从而极大提高了测试的区分度和效度。

【专家解析二】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美丽中国,请你解说

陈少华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2017年广东高考全国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材料是一则调查,讲的是来华留学生所关注的12个“中国关键词”。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考生所认识的中国。

考生要使这两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联系。读者对象是外国青年,目的是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材料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考题具有开放性,立意具有多选择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考生的自主性能够得到发挥。

这是一则有多角度可选择的作文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中国的认识,从中选出两三个关键词,并让他们形成有机联系,形成作文。

比如,可以选择“一带一路”“高铁”“京剧”,畅谈“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带动中国“高铁”的出口,可以扩大以“京剧”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又比如,可以选择“空气污染”、“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广泛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而移动支付又为共享单车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和技术支持。

这是一道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的作文题,题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让学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

作文题引导考生要关注自己国家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关注自己国家的发展成就与特点,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外交流的自豪感,激发青年一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同向的使命感。考生要写好作文,平时“两耳要闻窗外事”,对这些中国关键词的内容要有关心关注,深入思考,才能写出好文章,让外国青年更好地了解中国。

这还是一个适应面非常广的作文题,适合城市和乡村的考生。在这12个“中国关键词”中,总有几个是考生所感兴趣的、所熟悉的,这样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只要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注意语言文字的运用,相信考生能写出自己的特点与亮点。

广东高考在线提醒:今年作文难度不大,离题不易,不必太担心自己的作文。今晚好好休息,准备明天最后两科的考试吧!

【2】

全国卷Ⅱ

试题内容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

2017全国Ⅱ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

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③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等等。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3】

全国卷III

试题内容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以此命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40 年前高考的恢复,是极富象征意义的事件;直到今天,高考对于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位亲历其中的个体来说,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仍然不言而喻。2017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无疑是要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带动全社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也由此感悟古今融通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题。

“高考”,人人参与其中,但绝大多数考生又未系统地思考与梳理过,所以细想又有些陌生,这在经验储备相对公平的基础上保证了考试的公正,维护了所有考生的话语权,兼之“高考”本身的言说不尽,所以每位考生可以见仁见智,在较为宽松的空间里写作。

试题材料中的内容,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在关联与生长性,如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与国家走势,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生发……考生更要关注题目的具体指令:“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聚焦审视与表达的主体??“我”,唤醒考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考生“锁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考生对于“我”的构思定位,既可写实,亦可虚构。可供选择的两个副标题,为考生在不同文体上的选择预留了写作空间,这样的架构利于考生思想的表达、经历的叙述与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理想写作。

就本题写作的预估和建议来说,若选择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写作相对集中,考生须从标题的拟定开始,就聚焦对于“高考”的看法与评价:既可肯定高考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如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价值,对于公平社会的建设意义,对于个人提升的引领作用等;也可质疑讨论高考考查的科学性、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教育乱象等。

若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可供考生写作的空间比较大,选择的文体较多,如记叙类文体,可以围绕材料的触发点对自己的高考经历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传达出“我”之于“高考”的生活过往与内心期许,甚至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有能力的考生还可以将其虚构为小说,间接传达“我”之于“高考”的独特体验与个性理解。此题也有散文诗歌等文体的写作空间。

【4】

北京卷

试题内容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专家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的作文题目,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命题要求;在考查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着重考查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

,两道大作文题供考生选择作答的方式取得了预想的效果,2017年继续沿袭这样的做法,为考生充分发挥写作优势提供平台。

第一题:“说纽带”

2017年的作文命题思路与前两年有所不同,作文题目不是从大阅读文本中引出的,而是直接命题的。

以“说纽带”为题,意在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联系历史或现实阐述其作用、价值和意义等,以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题目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既有历史感,也有现实感,无论从较为宽阔的视野,还是从相对微观的视角,都可以提出观点、展开论述,有利于那些平时重积累、有思想并在议论文写作方面有实力的考生展示其思考与议论的能力。

本题与下面的大作文题,分别限定了文体。其原因一是北京卷考试说明要求能够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二是限定文体,有利于减少考生选择题目的时间。

第二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广东高考作文怎么写评分及标准解读

广东高考作文《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审题立意应该怎么写不走题

广东省高考作文题怎么写不走题【审题立意解读】

广东高考语文作文真题审题【怎么写】

广东高考作文怎么写,广东高考语文作文真题应该怎么写

广东省高考作文题目审题立意分析点评【解读】

广东高考作文怎么写,广东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解析

今年广东高考作文怎么写,广东高考作文审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