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修身之道

来源:解志愿时间:

管理者的修身之道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问“仁”,答曰:“克己复礼”,即努力约束自己,使其行为合乎社会道德和礼法秩序;最“多言而躁”的司马牛问“仁”,答曰:“其言也”,即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发言。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孔子不设标准答案,始终秉持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管理方法。

那么,仲弓又是何许人呢?

史书记载,仲弓出身寒门,不善辞令,但品德高尚,位列孔门“德行”科。孔子颇看重仲弓,认为可委以重任,大有帝王之相。后来仲弓做了季桓子的家臣,于是有了开篇师徒间的对话。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答曰:“在外工作就像接待贵宾般谦恭,领导人民当如承办祭祀般慎诚。自己不想做的事,勿强迫他人。由此,可家邦内外无尤怨。”显然,此刻仲弓问的是:身为管理者,如何行“仁”?而孔子亦针对仲弓寻求管理之道给出定向性解答。

敬重之法

管理不仅是针对他人,更是管理自身。“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言一行都会对员工产生影响。因此,管理者要格外注意自身的修养。无论对待任何人,都像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诚恳而有礼貌,不能随意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其实,“如见大宾”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何为敬,即尊重,简单而言就是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员工。只有内心怀着尊重,才能够像“如见大宾”般待人处世,大家才会更加敬重你和拥戴你。

当你安排团队成员去做事情时,不要轻率而为,要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负起用好他们的责任。诚如承办重大祭祀一样谨慎地安排员工的工作,而不能今天想起一件事安排一下,明天又想起另一件事再安排一下。企业的管理者要对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负责,切勿朝令夕改。如果在行军打仗时,统帅轻率下令,轻则造成无谓的士兵伤亡,重则全军覆没。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思虑不够周全,就会让下属做很多无用功。

BMI是美国的一家公司,这个公司多年来生产率低,利润低,企业几乎面临倒闭。在这种情况下,丹尼尔被任命为该公司总经理,他上任后仅用几年的时间就让该公司起死回生,赢得了高额利润。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驱车巡回于厂房车间,跟工人打招呼、开玩笑,听工人们说话。除此之外,他能够叫出2000多名工人的名字,使工人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非常愉快。因此,丹尼尔上任三年未投资分文,却使公司利润提高了80%。

丹尼尔做了什么呢?他让员工感受到了尊重!

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丹尼尔用尊重对待员工,员工则用忠诚和高昂的工作热情回报。

在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君则敬,臣则忠,意思是如果君王尊重臣子,那么臣子就用忠诚来回报君王。

无独有偶,亚圣孟子也曾告诫齐宣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把臣看成自己的手脚,那么臣就把君主当做自己的腹心;君把臣看成狗马,那么臣就把君看成一般人;君把臣看成泥土草芥,那么臣就把君看成仇敌。

因此,孔子告诫仲弓,身为管理者,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尊重身边的所有人,包括上级、同僚和下属。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对管理者而言应首当其冲,而修身之中以“敬”为重。企业文化是所有人内心的外显,只有管理者以身作则,充分地尊重每一个人,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客户的忠诚度。这,就是“敬”的体现!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换位思考,这是沟通的一种有效途径。

人性的劣根性在于:问题面前,人们不是积极地想如何解决,反而想方设法地推诿责任,因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由此,孔子提出了一个黄金(1690.80,7.80,0.46%)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试图强迫别人去做,这就是忠恕的方法。《说文解字》中说:“恕,仁也。从心,如声。”恕,是“爱人”的自然体现和进一步发展。心存爱人之心,就会推己及人,置己于他人的感受之中,犹如切身之感。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有一次乘飞机前往西班牙,随行带上了自己的夫人。媒体曝光此事,施罗德赶紧为夫人补上了3700欧元的费用。从此施罗德不管到哪里去都只能一个人做宽大的公务飞机,而让夫人自己做普通客机前往,因为坐施罗德的公务飞机太贵了。这在国人看来似乎无可厚非,可在德国却是一桩丑闻。

德国前经济部长默勒曼丢官的故事更离奇。他的小舅子做建材生意,想请姐夫帮忙宣传一下。在德国官员为企业家宣传原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很多官员出国访问都带上一群企业家。可问题偏出在莫勒曼动用了经济部的一张信签纸,他把推荐信写在经济部的一张信签纸上,这下问题大了,媒体完全可以这样怀疑:第一,占用公家的信纸;第二,有利用经济部威信来为亲戚宣传的嫌疑。随后这个经济部长只能辞职了事。

此类事件,不胜枚举。在政府看似“微小”的事情,在民众眼中却有着另一种解释。对民众而言,政府是民众请来的管家,是为民众服务的,所以政府的官员还有个名称叫“公仆”。身为公仆,不仅要管理民众,更要为民众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官员们不为人民服务,不尊重自己的衣食父母,那必将被民众所抛弃!同理,身为管理者,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家人去爱护,自然就能够赢得大家的爱戴和拥护,这就是物理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

无怨之境

通过修身,孔子认为领导者会达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境界。邦,指诸侯国;家,指卿大夫的封地。修身之后,再去治理家国,就不会再起埋怨之声了。

为什么不要埋怨?孔子认为,埋怨除了让自己更难受,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价值!

曾经有个人,嫉恨他的一个儿时的朋友三十年。当他们再次相聚的时候,他问那个朋友,是否知道他一直在恨着对方。对方说毫不知情,根本不知道他究竟在恨他什么?他把仇恨装了三十年,而对方竟浑然不觉。那么,这种怨恨,究竟折磨了谁?又是谁更痛苦呢?

正因为看清人性的弱点,孔子才不厌其烦地强调“无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篇);“不怨天,不尤人”(宪问篇)。这些无疑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埋怨只能加深自身的痛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却毫无用处。遇到不顺之事,碰到挫折和困难,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多从自身找原因,不要一味苛责他人或强调其它客观原因。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达到无怨的境界,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你能做到吗?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